为什么30岁以后,我建议你有条件,尽量在家里吃饭?
作为一个常常在自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和视频的人来说,怎么看,大家都会觉得你就算是一个自媒体人,哪怕你是业余的,也不会觉得你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还不是跟那些素质参差不齐的想投机自媒体的人差不多。
又或者,你根本就没有流量,创造不了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你一不直播打PK,把陌生人当家人伺候,套不了现钱。二步直播或者视频带货,割不了韭菜。三就是你不随大流,与流量密码背道而驰,现实和网络没有区别,不懂得演戏。你怎么赚钱呢?

不好意思,我真没有打算在这上面赚钱。也请那些想来捞一笔,或者想创业的人,慎重考虑,360行,可能自媒体门槛最低,但是做好最难。别用投机的心态去对付任何事,它绝对不会眷顾你。

上面的闲话跟今天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吗?当然有了,因为这个事情牵涉到自媒体的一个领域,美食领域。
美食领域是自媒体一个人气非常旺盛的领域,细分下来,一般是三类,一是探店打卡类,二是狂吃海塞类(吃播,即大胃王),三就是自制美食或者教人做菜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子柒也是这一类,只是人家做到了极致,至少目前无出其右。”

还有几种是猎奇黑暗料理类,舌尖上中国纪录片高质量类,以及点评家类等。
你不管怎样啊,现在各地的美食博主,都开始多元化介入了。一是本地资源有限,二是做美食探店,越来越商业化,消费者不好忽悠,只能用其他方式曲线救国。
我不知道曾几何时,我们的味道开始被资本左右。美其名曰拉动消费,走出来用餐,家里的饭菜越来越不可口。除开商业因素,大多数人天天在外面吃饭,除了工作属性,如果都是聚会类型,那真的是沉迷于酒肉无法自拔,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在改革开放初期,下馆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今天,只要不是像大logo那样去吃天价菜,基本上外出吃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消费习惯随着消费能力开始转变。但是有些城市的确做到了老字号和新生代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则是有的地方,老的没有进步,新的更是靠吹嘘。而老百姓也是表面上嘴巴刁钻,实际上常常妥协,无法选择。有的甚至根本吃不出好来。
现代社会结构,尤其是年轻人,自己在家做饭的越来越少了,就拿泸州来说,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外面吃食堂或者外卖越来越多。即便成立了家庭,父母一起还好,但是双职工的,谁做饭都是问题。到了周末或许有自己的做饭,更多还是去蹭父母。

好多家庭,孩子到初中了可能都不知道父母到底做菜的技术怎么样,这个家常味的感觉是什么?可能记住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味道,却没有父母的记忆。
今天的社会,平均成立家庭生娃的年龄开始推后,以前二十出头就开始独立持家的情况,在今天反而不普遍了。但是大约过了30岁以后结婚有孩子的,还是比较普遍。
可这个时候恰恰是大家事业的上升期,又或者是习惯了自来饮食,不管是来自父母,还是长期工作原因外卖和单位食堂,真的要自己会做饭的,或者有心思做饭的很少了。

天天刷各种视频,学习做法的不多,看哪里可以打卡探店的不少,老实说这样真不好。一个家庭和谐与否,我觉得跟在家里吃饭的频率也有关的。不信你们自己去研究一下。
一周在家里吃饭超过五天的家庭观念一定比较强,当然不是绝对。但是从来不做饭的,对家的感觉肯定有些淡薄。
回家吃饭,自己做饭,并不是仅仅为了节约,而是要感受家的氛围与温馨,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间烟火气,那是餐饮摊贩呈现的烟火气,不过是社会层面,被一些自媒体人故意放大了,什么记忆不记忆的,都是买卖而已,不太当真,你当然可以去感受,但是不应该成为常态。
只有家里的饭菜,才是能长久温暖我们的胃和持久亲情的方式。
以上是沽酒客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