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首篇章提出了一种看待对立性概念(如美与丑、善与恶)的新方法: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被孤立地看待。就像没有明显的上下之分,如果没有一个顶端,就不可能确定基线;不可能衡量出一个物体的高度,如果没有一个基准面。所以,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更全面的思维方式。
接着,作者又揭示了一些方案,即“圣人”(大约是指阐述哲学的智者)理解到此类相互依存的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会选择“无为”(即不干涉、不过度介入世事)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他们主张通过思考发现内在的真正本质,从而在自然发生或自我表达中实现其妙处。因此,“万物作焉而不辞”,就是说所有事物都实行其固有规则,先天和后天之力互相影响、调和和支配,并自发地追求平衡与和谐,而不需要外在强制。
最后,作者提到“功成而弗居”。一旦正确理解了辩证法的原理并实现这种成功,没有必要太注重仪式感和名利之争,因为成功本身就是使用同样原则的结果,同时“为而不恃”(做但不依赖他人的评价/报酬),既避免了对别人的反应敏感,也确保了自己不会失去自我而被导向错误的道路。
小结:这一章告诉我们,在世界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对象对比另一个对象来形成对事物的判断,但美丑、善恶等二元概念之间的对立是虚构的,因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体系中。因此,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需要过度追求、改变或干涉。最后提到“功成而弗居”,说明圣人除了通过自我完善与发展来取得成功的信念外,还倡导领悟并积极运用道德道理去实现无为处事的理念,从而使其机制更加复杂和互相沟通,同时能够让自然地旋转运动达到最优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