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芮城发现的明成化青花碗和汉代青铜洗

2023-02-14 08:2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芮城发现的明成化青花碗和汉代青铜洗

《文物世界》 2002年06期

景宏波

20世纪60年代末,山西省芮城县南卫乡南卫村王纪墓出土了一对明成化青花纹碗(王纪,明万历、泰昌年间户部、刑部尚书,因议处明代三大奇案之一“红丸案”而名震朝野,世称王尚书)。此对碗为出土珍品,口径10.2,高5.2,足径4厘米,现藏山西省芮城县博物馆。二青花碗广口外撇,斜直腹,上丰下束,平底,矮圈足。口沿内饰双弦纹,内底饰牵牛花出喜字纹外壁青花纹饰四层口沿下饰双弦纹,腹上部为四喜四万纹,腹下部为牵牛花、灵芝,圈足饰双弦纹,底双圈栏楷书6字“大明成化年制”。此对碗造型轻巧秀美,制作规整,精雅灵盈,胎体轻薄,细质白润,肥厚如堆脂,无杂质,温缜如玉,为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

青花瓷以唐宋为其萌芽期,元代为成熟期,明清为发展期。从唐代晚期起源到元代后期成熟,其间经历了450多年萌芽期从元代后期成熟到清乾隆以后衰落又经历400余年的发展期。青

花瓷器历时长达近900年,其间曾经过三次发展高峰,第一次为元代末年第二次为明永乐、宣德时期第三次为明嘉靖、万历时期。就青花瓷器的品质而言,明代成化和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青花瓷器十分精细,并不在元末及明永乐、宣德、嘉靖、万历之下。王纪墓出土的这对青花碗当属成化瓷器精品。

明代青花瓷器造型上虽有不少器物仍沿袭着元代的特点,但本文介绍的成化青花碗,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器型钝重稚拙风格,趋向于比例相称,轻巧别致而又不失平衡的感觉,但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

明代瓷器纹饰,已发展到基本上以图案彩绘为主流的阶段,而结束了元明以前主要运用刻、划、印花的方法装饰瓷器的时代。其彩绘图案装饰,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图案的构成,纹样的内容等方面或多或少保留有前代的一些传统。瓷器的图案往往由主题纹样和辅助纹饰组成,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常见的主题纹样有植物、人物故事等。本文所述的青花花卉碗纹样为牵牛花、灵芝。绘画技法以勾线平涂为主,少量一笔点画,采用“分水”技法,用重彩勾边,淡彩填色,效果特佳。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流畅纤细。另外,明代瓷器还流行梵文、阿拉伯文以及“福”、“寿”、“喜”之类的字,本文介绍的青花碗壁饰有“巧”、“喜”字。“五”为古代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梵文中称为Sriratsa(室利茉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其是释迦牟尼胸前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唐武则天大周长寿二年,特定此字读“万”。两青花碗内底、外壁均装饰有吉祥图案和吉祥文字,以牵牛花、灵芝(中国古代象征着瑞祥)纹饰和“归”字、“喜”字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长寿、幸福、喜庆等的追求愿望,因物喻意,物吉图祥,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再细观二青花碗底部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官窑款以6字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别具风格,不易模仿。曾记得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概括成化官款特征为∶"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撤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月尖年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二青花碗年款与孙先生所说的特征极为投合,很符合成化特点。

成化青花,独具时代魅力。明代青花瓷器中最有特点的应属成化青花瓷器。永乐、宣德青花虽美,但在纹饰、青料乃至造型等方面未完全摆脱元青花的影响,而成化青花从造型、胎釉、青料、纹饰及绘画工艺技术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成化青花采用江西乐平国产“平等青”料,色调淡雅清丽,素净明快,所绘青花图案构图疏朗工整,笔法流畅。为了弥补国产青料的不足,成化制瓷工匠在胎釉上精益求精,经过精漂细拣,使得胎质更加细腻,用料也更加纯净润泽,形成了胎体轻薄,器型精巧,轴质肥润,色泽淡雅,纹饰疏朗,色阶明显等特点,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珍爱。当然王纪墓出土的成化青花花卉碗也概莫能外,确实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1999年10月,芮城县党政幼儿园在开挖教学楼新址基建工地时,发现了13座古墓葬,工地负责人立即上报县博物馆,博物馆接到汇报后迅速委派考古队成员重点对M1、M7、M8、M12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7、M8出土的两面青铜洗,特别令人注目,现简介如下

1.一洗(图一),出土于M7。M7为砖券拱形单室墓,清理中发现有盗扰现象。此洗口径35、底径29.5、高8厘米,形制为圆形,敞口,圆唇,折沿,弧形壁,平底。独特之处在其底部有对称的两个短扁形足,内底饰双鱼纹,双鱼间有“保子宜孙”铭文(图三)。同时出土的还有五铢钱币1枚,铜熨斗1把。

2.二洗(图二),出土于M8。M8为砖卷穹隆顶耳室墓,在清理前早已坍塌。该洗口径35、底径29,高8.5厘米,形制为圆形,敞口,圆唇,折沿,弧形壁,平底。其底部亦有对称的两个短扁形足,内底饰双鱼纹,双鱼间有“宜子孙”铭文(图四)。此洗腹部有一残孔,疑为墓砖坍塌所砸而致,已修复好。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熨斗1把,“大泉五十”钱币1枚及灰陶罐等器物。

洗,是古代盥水用具,我国古代的盥水器大致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鉴、、 、汲壶、浴缶。盘为承水器,商周时期宴飨用器。古人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盥时用 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 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 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亦被洗替代。洗,即今之洗脸盆,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

两铜洗底部所饰的鱼纹,作侧面游动状,鱼体部饰有半圆形鳞片,有脊鳍、腹鳍各二。鱼纹在商和西周时期并不多见,但它延续的时间却很长。春秋时期鱼纹大多出现在盘上,如早期的郑伯盘内有一周鱼纹,且首尾相接∶晚期的鱼龟蟠龙纹长方盘也有鱼纹。西汉开始,鱼纹很风行,不仅在水器洗上有,而且还利用鱼的立体造型做成扁壶,这与汉人以鱼比喻多子有关,这正与两洗的铭文“保子宜孙”、“宜子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又因鱼与“余”同音,所以鱼又是古代手工艺品中用来象征富贵有余的吉祥图案。

根据M7、M8出土的器物,可以初步断定两青铜洗为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介于新莽时期的器物。两汉时期由于铁工具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生产率,使汉代的铜矿开采业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此时的礼乐器虽然进一步衰落了,铜器渐被铁器所代替,但由于铜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使这时的青铜冶铸业在制作日常生活用器方面有了进一步扩大。两铜洗的发现表明汉代青铜礼乐器制作已不如商周时期,而青铜铸造业却不断地向日常生活用品转变的特点。两铜洗的出土,填补了芮城馆藏汉代青铜器物的空白,同时为研究三晋青铜器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作者工作单位 芮城县博物馆)

栏目主持/梁育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芮城发现的明成化青花碗和汉代青铜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