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奸佞无关:长孙无忌为什么要除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李义府?
本鬼在前文《唐朝中央决策流程为什么让李义府反杀了权势熏天的长孙无忌?》和《李义府的紧急上书为什么被视为“废王立武”的重要转折点?》中提到,李义府的紧急上书是“废王立武”的重要转折点。李义府的紧急上书意味着唐朝中层官员和寒门地主开始支持“废王立武”。

有意思的是,李义府的紧急上书并不是唐高宗授意的,而是李义府对长孙无忌的绝地反击。如果长孙无忌没有下令将李义府贬官,自私的李义府肯定不会主动出头与长孙无忌做对,“废王立武”也许就是另一个走向了。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要除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李义府呢?

有些人觉得长孙无忌想除掉李义府是因为李义府是奸臣,大唐国舅要为国除奸。但鲜为人知的是,李义府在“废王立武”成功前是以耿直坦荡闻名的(而文致若谠直者),长孙无忌不太可能提前预知李义府后来会变成奸臣。更何况长孙无忌一党在永徽年间也干了些奸臣的事。

因此本鬼个人认为长孙无忌想除掉李义府不是要除奸,而是想排斥异己。在贞观太子之争中,支持李治的官员为“晋王党”。“晋王党”分为两派:一派是在太子之争后支持李治的“朝臣派”,代表人物为长孙无忌;另一派是在太子之争前支持李治的“府臣派”,代表人物为李勣。

李治(唐高宗)继位后,“朝臣派”和“府臣派”的合作关系也结束了,标志就是李勣在永徽元年(650年)辞去了尚书省仆射之职。长孙无忌当时最想收拾的目标是以李恪、李道宗、薛万彻、高阳公主夫妇为代表的非“晋王党”,见到李勣主动退让,就暂时没有打击“府臣派”官员。

永徽四年(653年),长孙无忌通过“高阳公主案”将非“晋王党”的潜在政敌一网打尽,开始对“府臣派”下手了。鉴于李勣的实力和“府臣派”与唐高宗的关系,长孙无忌还不敢对“府臣派”搞类似“高阳公主案”的大清洗,而是先从小角色下手。这个被挑中下手的小角色就是李义府。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义府早在贞观八年(634年)就侍奉晋王李治(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了,推荐李义府进入晋王府的人是刘洎和马周。马周是晋王府臣僚的二号人物(检校晋王府长史),与长孙无忌的关系一直不近。刘洎更是“魏王党”,最后死于褚遂良的诬陷。

李义府是典型的“府臣派”并与“魏王党”有旧,此时还是起草政令的中书舍人,长孙无忌自然不能允许这样一个异己长期担任要害官职。再加上李义府出身寒门,与关陇集团出身的长孙无忌可谓天然对立。正因如此,长孙无忌决定拿李义府开刀,进而开始打击“府臣派”和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