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制】唯物主义是倡导依赖物质的吗?(下)

2020-12-09 23:36 作者:莱茵河自动化控制affair  | 我要投稿



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更能促进人的实践及认知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毛泽东《实践论》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传习录》

 

唯心主义以精神决定物质作为其思想根源,它将现实与感性从客体去理解,而将精神上的东西作为主体,认为只有通过改造精神,才能促进物质的发展;而唯物主义则相反,他将现实和感性看作主体,从实践上去考量,认为通过物质的改造方可改造精神,而改造精神亦可改造物质;两种认识观及其延伸出的方法论究竟哪一种更为正确,哪一种更能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

让我们用一个反面例子看一看;

众所周知,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反动思想———其思想主张通过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中“优胜劣汰”般的残酷竞争来运作社会(“而其核心内容在法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拉普热(Vacher de Lapouge,1845—1936)所锻造的三个社会政治信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即“Determinism.Inequality,Selection”。“Determinism”意味着“宿命”(fatalism),意味着对“自由意志”的否定;“Inequality”则意味着“等级制”和“奴役”,意味着对“人人身而平等”的否定;而“Selection”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残酷的竞争乃至战争”——取自MBA智库百科);其思想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对当时生产力迅猛发展下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冲突,如1840年宪章运动等,采取了极其保守的评价,即“工人活该被警察的棍棒治理,活该做苦工”,

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天生懒惰”“不努力上进”,而资产阶级则相反.........

 

这是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的典型例子;然而他们却遮盖了一个事实:是资本主义创造了无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创造了其本身。资本-资产阶级主宰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掠夺小生产者进行货币原始积累,从而产生资本并投入再生产(即他们发家致富的本钱,在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血腥气的大航海时代中都有体现);而工人阶级粗鲁、缺少文化知识等问题,也恰恰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阶级对立状况所导致的: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渐始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工作时常常长达10小时之久(见恩格斯《英国的十小时工作制法案》),而阶级压迫也使得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相对立;同时不断抽取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工人将其劳动力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卖出,而资本家所付的生活及享乐资料费用远小于工人所无偿付出的——则使得无产阶级获得不了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总而言之,所谓的“无产阶级自身弊病”不过是这资本社会的固然之恶罢了。

那么,如此的唯物主义认识,究竟能为无产阶级人民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带来什么好的变化呢?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毛泽东《实践论》)

将“人”这一事物看作社会关系总和的有机产物,将社会关系看作主体,即资本主义产生了无产阶级——那么依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改造社会及摧垮资本主义来促进无产阶级的自由与解放: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经过自马克思时代共产主义者同盟及第一国际成立、劳动节被第二国际确立以来的斗争,八小时工作制、社会福利体系、最低工资标准等福利措施被不断确立;虽然共产主义仍未实现,但无产阶级至少在短期内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至于唯心主义———通过改造“精神”,即类似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讲的“德国哲学从天国来到人间”,早已淹没在滚滚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之中,成为一堆供人嬉笑之用的迷信性质的尘埃。“我使我的内心成为圣人,我全身心努力,便可全身升华,“成为高贵的资产阶级”....”这样的言论,在现在看来,大抵也是可笑的。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以此看来,唯物主义不但是非依赖物质性的,更是具有实践性意义的锐利思想———资产阶级学者的谬论,只不过是一滩掩盖光芒的烂泥,供世人所踩踏罢了。


【自制】唯物主义是倡导依赖物质的吗?(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