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星拱之,一苇以航
过去人们常用“坛”来形容诸如“影坛”、“歌坛”一类。而现在最常用的是什么?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听到的最多的要数“影视圈”、“娱乐圈”。“坛”是用来祭祀的。而“圈”是干什么的?“猪圈”、“羊圈”?其含义已经不言而喻了。
毋庸置疑,创造这个词的人本意肯定不是如此,但是这么想确实又别有一番风味。为何如今人们对待这个领域的成见这样的参差不齐?在我看来,当下的娱乐圈在一些资本家导演的带领下有些乌烟瘴气,少有些高质量作品,颇有娱乐至死之风,确是亟待整改。但是我常无法理解,为什么偏偏是这些歪风邪气反倒能带来流量?毕竟没有需求就不会有市场嘛。
我常听到一句话,不知道应该面露何种表情来写下这句话:
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中国人还记得鲁迅。坏消息是中国人还需要鲁迅。
年轻人只知道玩鲁迅先生的梗,不知道为什么百年之后鲁迅先生依然能够时时刻刻警醒我们,还有甚者要将他的作品删出教科书。静下心来想想,这合适吗?
前段时间曝光的某明星入狱的新闻,评论区竟有大批粉丝为其洗白,去攻击受害者,甚至扬言计划着要去劫狱。上次劫狱的是梁山好汉,这次是一群失智的饭圈粉丝。两次劫狱的目的截然不同,是不是也能说明中国人的素质在降低?
当然不是!之前某剧组在南京大学取景拍摄,现场不乏许多明星大咖。但是为了防止场面失控而准备的安保人员却一直闲置。学生们只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少有人人驻足围观。如此一来又不得不想想,是什么促成了这么大的差异。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的信息时代。如今下至黄发上至垂髫基本上都有了一部手机。大家都在同一个环境里自由的发表言论。请试想,太过于大众化或者说是普遍会带来什么问题?不知小时候各位听长辈聊天的时候是何感受?如今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接触的同样的信息,总会有一个人因为经历不同无法理解。诸位网民中,有人用知识武装自己,有人用经验武装自己......武装自己的方法有很多,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能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潮水般涌入眼眶时保持清醒,明辨是非。而剩下的人,难免会些不经世事的人过早的汲取了自己无法消化的信息。理性的人会合理处置,反之就是键盘侠,常被形容成无知者无畏,时时刻刻觉得自己很懂。听到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所以现在不成熟的他们总能口出狂言。而他们多是阅历短浅,凡事只会看表面,三观跟着五官跑。很难明白自己真正热爱什么,需要什么,该干什么。看到别人追星就觉得自己不追个星就会很另类。看到别人开玩笑似的要去劫狱就要彰显自己似的盲目跟风。于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狂热粉丝便诞生了。制造这种人的成本很低,很快就会有了流量。资本家发现了商机,于是那些“偶像”就像流水线一样横空出世,还有一些营销号、饭圈团体无孔不入甚至不分场合的推广。追星就像一种常态闯入我们的生活了。
我常看到一些所谓的“偶像练习生”,尤其是部分男同胞。浓妆淡抹,矫揉造作,长着一张脸,实在是标致极了。还有甚者是靠着所谓“人设”立足于世。“人设”一词,我只在虚构作品中听说过。一个大活人,竟要靠“人设”来吸引粉丝的关注。这有商品又有何异?但尽管如此,娱乐圈还是燃起了一束火苗,越来越多的飞蛾看见了便想去扑。于是这束星星之火就开始燎原了,一直把“坛”烧成了“圈”。
其实无论是影视圈还是娱乐圈又有什么错?他们不都是一种表现手法?一项活动?这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舍的。我小时候也常听大人批评娱乐圈,我还天真的为其辩护。现在我才明白,其实他们批判的根本不是“娱乐圈”,而是“圈”。
说实话饭群里很多人追星是因为“脸”,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只爱美却不是。树立正确是价值观,理性追星的同时多注重一点内在。无论是“天眼之父”南仁东,还是“当代神农”袁隆平。哪一位不是默默无闻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艰苦奋斗?哪一位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的星?
无论是在人生长河里漫游还是在信息海洋中漂泊。仰望星空,你应该着眼于能够为你指明前行方向是那颗明星。星云固然美丽,但它最多也只能是夜空中的点缀。如果一直追着不放,那大概率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