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7家非上市险企不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检验保险公司偿债能力指标及安全系数的重要因素,都是管控风险预警检测保险行业风险性的重要途径。

从已有的汇报数据看,华汇人寿、合众人寿、幸福人寿、长生人寿、渤海人寿、三峡人寿、北大方正这7家险企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
偿付能力承压险企延续
伴随着各种险企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公布,每家险企的资本充足率也会跟着露出水面。要记住,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险企风险性抵挡水平的重要因素,若此未达标,很有可能会被采用监管方案。
据了解,2022年全系统就资本充足率相关风险,对险企开展监管谈话128次,推送管控风险提示函65家次,下达监管意见书22家次,采用行政监管措施5家次。
截止到2023年一季度末,现有8家保险中介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未达标,分别是华汇人寿、合众人寿、幸福人寿、长生人寿、渤海人寿、三峡人寿、北大方正人寿。
而目前为止,已经有62家未上市保险中介公司公布了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从汇报数据看,一共有7家险企的资本充足率未达标,且这7家险企从上一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也未达标。
依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需要满足关键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少于50%,综合性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少于100%,风险评级在B级或以上,才归属于合格。
“三峡”“北大”被困显著
从目前已经公布汇报的那7家资本充足率未达标寿险公司来说,仅三峡人寿与北大方正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且上一季度风险评级为D。
据了解,自2017年成立以来,三峡人寿都并未摆脱亏本险境。2017-2022年,三峡人寿总计亏损达5.41亿人民币。2023年上半年度,三峡人寿亦不断亏本,亏损达0.86亿人民币。或因为长久的资金紧张,三峡人寿的资产总额亦发生出现缩水,截止到2023年二季末,三峡人寿的资产总额已不够3亿人民币。
截止到二季末,三峡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5.13%,关键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0.02%,资本充足率未达标,则意味着其增资扩股刻不容缓。
现阶段三峡人寿的6家公司股东中,有3家公司股东所持有的45%股份都处于冻结或者被质押贷款情况,这也许不益于企业增资的实施,其发展方向令人担忧。
但对于北大方正人寿,在2022年由盈转亏,净净亏损达8亿,与此同时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值逐渐下降。截止到2023年二季末,北大方正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9.53%,关键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7%。
对此,北大方正人寿表示,主要受股东方正集团破产重整,以及与方正集团关联债权大幅减值的影响。据悉,北大方正人寿已完成股权变更,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以51%的持股比例,成为其控股股东。
不仅要“输血”更要会“造血”
其实,自偿二代二期规则落地以来,险企为增强自身偿付能力、风险防范能力,都在密集开展资本补充活动。
资本金是保险公司经营的“血液”,因此,不少保险公司面对提升偿付能力不达标时,选择增资、发债来补充资本“弹药”。
话说回来,在新发展阶段,险企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就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资本需求之间的关系,仅通过增资“补血”来满足发展要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健康的。
长远发展来看,险企除了要拓展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外,还需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