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筹建海军:是建军种还是建兵种?机关设北京还是设沿海?
四野战将系列78:萧劲光(五)
作者:桅杆
1949年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四野12兵团兼湖南军区,萧劲光兼任司令员,黄克诚以书记兼任政委。
由于黄克诚在北京治病,尚未南下,萧劲光身兼5职:兵团司令、军区司令、湖南军政委员会代主任、长沙军管会主任。当时,衡宝战役即将开始,萧劲光既要指挥前线部队打仗,又要管地方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衡宝战役刚结束,萧劲光就收到总部急电:速进京,主席召见,有要事相商。可以说,这封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
萧劲光
(一)主席说:你当海军司令有两个优势
接到电报,萧劲光当天即从长沙出发,第二天就赶到北京。
自从1945年8月延安一别,萧劲光已经4年多没见过主席了。1949年3月31日,主席等首长在香山接见四野师以上干部时,萧劲光已率四野先遣兵团及40、43军南下,没有参加这次接见。因此,在进京的路上,萧劲光是很激动的。
见面之后,主席简单地询问了湖南和长沙方面的情况,对萧劲光说:“现在要着手筹建海军,想让你来当司令员,怎么样?”
萧劲光一路上对主席要商量的“要事”,做了各种猜测,设想了多种可能,就是没想到要他当海军司令,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便对主席说:“我是个旱鸭子,坐过几次海船都晕得厉害。这海军司令还是让别人去做吧。”
主席说:让你去搞海军,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现在仅有的一点海军,就是蒋军海军起义人员及带来的一点舰船,你有改造旧军队的经验;二是我们搞海军需要争取苏联的帮助,你有留苏经历,便于工作。主席让他回去后好好考虑考虑,等正式任命。
在萧劲光的军事生涯中,有三次成功改造旧军队的经历:一次是红军时期,改造起义的26路军;一次是在东北,改造起义的滇军60军;第三次是在长沙,改造陈明仁起义的第1兵团。此外,萧劲光两次留学苏联,懂俄语,了解苏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时是以苏联为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同样有留苏经历,后来的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有留苏经历。
当年12月初,主席在临出访苏联前,再次召见萧劲光,就访苏期间商讨苏联援助海军装备一事,听取萧劲光的意见。这次,萧劲光系统汇报了自己对海军建设的一些思考,主席非常满意。
1950年1月13日,在苏联访问的主席致电:“即可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15日,正式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并以四野12兵团部为班底,组建了海军司令部。从此,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长达30年。
萧劲光(左一)到造船厂调研
(二)司令部尚未组建,即到舰队调研
1950年1月底,已是临近春节。萧劲光是长沙人,离乡已20多年,本想和家乡亲属一起过个春节。但海军筹建工作比较急,他按命令率12兵团机关部分人员从长沙赴京。可途经武汉时,萧劲光又特地停留了10多天。这是为什么?
在渡江战役中,蒋军海军第2舰队、第3机动舰队分别在南京和在镇江江面起义。为避开敌机轰炸,起义后有30多艘舰船撤到武汉江面。这些舰船也是当时组建海军的主要家底。因此,萧劲光这个“旱鸭子”要在正式上任前,先到舰船上做一次调研,实地熟悉海军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这10多天的调研中,萧劲光详细了解了舰队的综合情况,包括舰艇性能、装备、人员等,并虚心求教,认真听取舰队官兵对组建海军的想法和意见。这次调研,对他思考和规划海军的组建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从这一点,也可见萧劲光务实的工作作风。
当时,萧劲光思考的重大问题有二:一是即将组建的海军是作为一个军种还是一个兵种,二是海军司令部是设在北京还是某个沿海城市。
其中第一个是核心问题:如果是军种,则海军机关就是一个战略单位,需要建立独立的指挥体系和领率机构;如果是兵种,那就是军委或总参下属的一个业务部门,不需要有独立的指挥体系。
萧劲光经过反复思考,认为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海军应该是一个军种而不是兵种;既然是军种,其司令部就必须与军队中枢在一起,设在北京。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似乎都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大家都没有经验,对这些问题还是有很大争论的。萧劲光的想法,主席完全认可。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解决后,如何筹建海军领导机关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1951年8月,萧劲光在海军航空兵部队与飞行员在一起交流
(三)根据国情,提出建立一支轻型海军
当时,海军机关除了从四野12兵团等处抽调的900多人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抽调来的人员,租住在前门一带的便宜客栈或民房里,办公地点也散落在3个不同的地方。海军机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创建的。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正式成立,成立大会是借用协和医院礼堂举行的。直到1953年以后,才开始建设海军办公大楼。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谋划海军的建设方针,也就是新中国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主席曾经为华东海军的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萧劲光理解这个题词的核心精神,是要建立一支近海防御性质的海军。
萧劲光根据这个精神,把海军的战略定位诠释为:我们即将建设的海军,在战略上是防御的,在战术上是进攻的。明确海军的三大任务:一是协同陆军解放沿海岛屿;二是保护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三是准备力量在适当的时候配合解放台湾,并随时准备对付敌对国家从海上入侵。
根据海军的战略定位和三大任务,萧劲光认为,新中国海军的建设方针应是:致力于建设一支轻型海军,即海军建设的重点是鱼雷快艇、潜艇、护卫舰、驱逐舰、海军作战飞机等轻型海上战斗力量,暂不去搞航空母舰、巡洋舰等重型舰艇。
这一方针很快得到批准。此后数十年,无论是萧劲光担任海军司令还是他的继任者,新中国海军一直延续这一建设方针。到1980年卸任,萧劲光任海军司令整整30年,为新中国海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应当说,萧劲光是极有战略视野的:海军是高技术军种,也是极为费钱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根本无力发展以重型舰艇为标志的远洋海军。历史的经验证明,世界上是“买”不来一支强大海军的,中国发展海军必须独立自主的方针。因此,自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近海防御性质的轻型海军,完全是符合国情的。
直到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海军的建设方针才有所调整,即开始建造重型舰艇,发展远洋海军:从2012年9月开始,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舰”相继入列服役(这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约1万吨,已经达到巡洋舰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