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欧美现当代文学】第十五章 荒诞派戏剧,反戏剧的戏剧

2023-08-31 13:19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在某知名小狗去世后,本土互联网掀起了大量怀念的热潮,meme表情包的作者们也借助转发或吊文寄托自己的情感。

如果要追溯当今互联网世界的meme,仅仅用抽象二字概括并不足以说明情况,新世纪人生的荒诞,促进了表现形式上的荒诞——众多cheems小短剧,无论情节结构、舞台形象再到台词设计都在向荒诞行进,这一趋势在happy猫、波兰奶牛和oii猫那里发展到极致。

 

追根溯源,鼻祖应该算到荒诞派戏剧的头上。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流派当中的“反戏剧”,也有“先锋派”“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的别称,战后50年代立刻兴起于法国,并在60年代风靡欧美。

这一流派没有共同宣言和纲领,同样是我们研究时候的概括性称呼,或为最能反映战后西方社会思想意识的一个戏剧流派,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艺术手法影响小说、电影、舞蹈等领域。

 

荒诞派戏剧的形成·特征

法西斯对心灵上的创伤难以愈合,人们普遍认为,任何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的原因都不足以解释悲剧的产生原因,理性崇拜普遍失灵。

尼采:“上帝已死,上帝永远消逝了,我们杀死了他。”

戏剧家尤奈斯库曰:“不是任何社会制度是我们感到荒诞,而是人本身。”

“任何社会制度也不能把我们从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中拯救出来。”

科技、工业、物质世界面前,还有其衍生的各种崇拜思想面前,人们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的软弱无力,物质经济的全球化加重了人际关系的隔阂感、冷漠感、对立感——于是,荒诞、痛苦的情绪就这样弥漫开来。

 

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息息相关。

基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哲学相较以往的理念更加重视现象和存在,而萨特对存在主义哲学的魔改更承认了一个论点

——“世界荒谬人生痛苦,选择自由。”

……实际上这句话是可以排列组合顺序的,当顺序如此不变的时候,是萨特的论调,如果换位为“选择自由,(但仍旧改变不了)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则是加缪的论调(《西西弗斯神话》)。

因此荒诞派戏剧将加缪奉为先师,而存在主义文学(法系)多将萨特奉为先师。

加缪的论调在于,人都希望人生有价值,世界合乎理性,但这个意义本身并不会先于存在本身产生,世界也是不可理喻的,“一个能用理性阐释的世界总是亲切的……可一旦幻觉和光明消失,人变觉得自己是陌生人……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舞台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这一倾向的观点就是荒诞派的理论基础。

 

所以荒诞派具有如下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征:

 

思想上,表现人生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家着力表现“主观的真实”也就是作家对【人生荒诞】的哲思认识;

1.       生存环境的荒诞

具体如尤奈斯库的《椅子》,“椅子”塞满了房间,主人公毫无立足之地,只好从世界上彻底消失。就是说,主人公生活的世界通常已经不是能给人安全感、生存发展空间的正常世界,无形的手操纵这个与人为敌的陌生世界,这个世界险恶、威胁、且有着物化人的暗示,传达出【不可理喻的环境】对【人的威胁】。

2.       生存方式的荒诞

具体如《等待戈多》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他们无所事事;

《最后一局/终局》在轮椅垃圾桶中度日的残疾人,这些人则是丧失了行动能力

……主人公不再是寄托了理想的存在,而是丧失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生物。

《弹子球机器》(阿达莫夫),主人公们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改造角子机;

尤奈斯库的《犀牛》主角主动异化为犀牛;

热内的《女仆》分不清别人自我,要杀了别人,却杀死了自己;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主人公为了和人沟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尤奈斯库《国王正在死去》,国王反抗死亡,却只是徒劳;

贝克特的《啊,美好的日子》主人公们已经黄土埋身,却高呼生命的幸福

 

总之,这些戏剧传达出的人生可谓是空虚尴尬、异化失落、孤独隔绝、麻木不仁,无一例外是荒诞而又可悲的生存方式。

 

艺术上,基本特色是表现形式的荒诞;

1.情节结构的荒诞

顾名思义,没有任何逻辑和客观真实性可言。

《犀牛》,人怎么会变成犀牛?

《未来在鸡蛋中》,为什么皮鞋、楼梯、银行家和猪猡能被鸡蛋孵化出来?

《等待戈多》,则是彻底砸毁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无限的循环解构和悬念式无结局结构(如果这能称之为结构的话),几乎只是对第一幕的重复,始终没有告诉观众戈多是什么人,以及主人公能否等到。

 

2.舞台形象的荒诞

亦然是反戏剧的格调:

人物形象毫无性格可言也完全不丰满,抽象、破碎、“反英雄”,他们基本没有时代、国籍、来历,比方说《等待戈多》的主人公,《秃头歌女》一家人全叫做波比沃森,身体残疾、老朽不堪、精神萎靡,服装滑稽、行为怪异、无所作为。

 

3.台词的荒诞

也是荒诞戏剧家们有意为之:

他们认为人生的荒诞必然让语言失去意义,因此台词多逻辑性差、意义空洞、陈词滥调、语无伦次、莫名其妙甚至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语音,还可能出现大片的沉默场景。

 

4.体裁

悲喜剧结合,或者……难以定论;

《啊,美好的日子》当中的老妇维尼,被活埋入土,但仍然刷牙打扮喝药,嬉笑不停,赞叹一天的幸福美好。这种用喜剧方式表达悲剧内涵,来“黑色幽默”一下,也是荒诞派常用的手段。


发展年鉴

1950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上演,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诞生,但据说当日只剩下3个观众;

1953贝克特《等待戈多》在巴黎演出成功,轰动法国剧界并流传欧美;

1961马丁艾斯林(英国剧作理论家)出版《荒诞派戏剧》,是为这一流派定义、研究的著作。

1969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0尤奈斯库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标志荒诞派戏剧跻身于西文正统之列,得到文艺界的承认,但几乎就是在同期,纯粹的荒诞派戏剧走向衰落。

 

代表作家


欧仁·尤奈斯库 Eugene Ionesco 

1912-1994,法国戏剧家,荒诞派系戏剧创始人和经典作家;

虽然父亲籍和出生地都是罗马尼亚,但却是在法国度过了童年,偏爱文科和戏剧创作之路分不开,1950年《秃头歌女》上演,惊愕的观众们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但随着《椅子》的成功,《秃头歌女》、《犀牛》开始被人们热烈接受,1970,尤奈斯库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尤奈斯库被认为是一个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剧作家,他认为现实不合理,但又和加缪一样态度比较悲观,后来对现实主义戏剧的反感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

“现实主义没办法反应本质上的真实——只存在人的理性理念主观世界当中,戏剧就要表现纯主观的东西……我始终认为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的现实总是【更深刻】,但他把现实缩小了,减弱了……”

所以,他认定戏剧剧情就要描述具有深刻悲剧行的无法解决的戏剧冲突,不给观众提供“解决的”确定出路,也就是说,他的创作是为了对抗“现实主义的虚假性和说教性”,为此必须要用形象化甚至是极端夸张的手法营造荒诞的世界,具体可参考其人著作《意见和反意见》。

 

具体创作,

可以按照1957将他的作品分成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剧作有《秃头歌女》《未来在鸡蛋中》《椅子》,多独幕剧,发生在个人和家庭的小圈子里,清洁破碎荒诞,主人公大多是麻木不仁的可怜虫,暗示环境对人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生活的空虚庸俗。

后期的剧作有《不图财的杀人者》《犀牛》《饥与渴》《麦克白》,多多幕剧,更多使用写实手法,情节结构完整,走向社会圈子,又多了反专制的倾向——但和加缪一个德行,尤奈斯库的新主角虽然多了抗争的精神,但却仍然以悲剧作为结局。

 

《秃头歌女》

名字来源自剧组演员的一个口误,全剧以史密斯夫妇(“波比一家都叫波比”)、马丁夫妇(“我才认出来,原来是我的丈夫/妻子!”)、消防队长的荒唐对话(“我们来灭火,包括壁炉里的”)组成,11幕越往后越越显得荒谬、重复、荒唐。

这是彻底的反戏剧,没有情节、没有性格、没有舞台布景、没有人物形象,怎么解读呢?剧作是通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动、瞎走的挂钟、明暗不清的灯光暗示人生的空虚荒诞——波比一家全叫做波比、马丁夫妇忘却彼此、史密斯夫妇位置互换,这些则是暗示【自我的丧失】,至于循环处理,则是暗示荒诞生活的绵延不绝。

 

《雅克或屈服》

雅克在全家的逼迫驯服地说出了对应的言辞、娶了一个三个鼻子的姑娘罗伯特为妻子,在妻子的诱惑下最后变成了种马。

是言人在反抗荒诞的过程中,最后在环境的逼迫下屈从异化,笔者认为名字也很有意思,选择屈服后,雅克就不再是雅克了。

续集《未来在鸡蛋中》

三鼻妻子罗伯特生出一筐筐鸡蛋,全家强迫雅克去孵化之,在当中孵化出了无数的仆人、老板、教皇、银行家、冒险、皮鞋和楼梯……最后响起来是“生产万岁”的呼声,表现人的反抗、屈从、异化,人在环境的逼迫下失去人形,变成“生产”机器,造成了物质的泛滥。

 

《责任的牺牲者》

一对夫妇舒贝尔和马德兰在家中闲谈,警察和舒贝尔的朋友他们闯了进来,逼迫舒贝尔回忆以前的房客,马德兰却为他们助威,最后大家都声称自己是责任的牺牲者——

是揭示人在“责任”的趋势之下,作出荒唐事情,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剧本,似乎还有映射法西斯分子的痕迹(通常这些人宣称自己“不过是听命行事”)。

 

如果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要面对贝兰吉系列

《不图财的杀人者》贝兰吉发现城市被一个不为金钱的杀人者操控,他试图劝服对方,但对方无动于衷;

《犀牛》贝兰吉发现城市当中越来越多出现犀牛,但这些都是人主动且满怀欣喜变成犀牛的,科员丈夫、名流、红衣主教都纷纷变成了犀牛,因此贝兰吉感到恐惧——和卡夫卡《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部戏表现的是整个群体的主动异化,而不是格里高尔那样的被迫放弃人性被迫异化——据尤奈斯库本人说,这是描写一个国家纳粹化的过程,希望借此来批判极端专制统治。

《空中行人》贝兰吉欣赏美景看到了天国,却发现了一排排被送上断头台的人,遭受酷刑、堕落的无数天使和人构成了宛如末日的场景。

《国王正在死去》贝兰吉成了一个国王,但这个王国一直在逐步崩溃、消失、他自己也在无限的恐惧和抗拒中走向死亡。

 

综合他的作品来看,尤奈斯库被我们认为是一个非常关心人类生存障碍,富有戏剧才华和创新精神的作家,他对戏剧的革新揭示了更多不合理的人生状态、批判专制暴力、发掘人的意识、潜意识、梦境、幻觉,他的本意实际上是要促使人们更清醒的认识生活,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

 

《椅子》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大海环绕的孤岛房中,一对老夫老妻正在闲聊回忆,两人在无法实现的欲望和雄心中老去75岁,到现在已经是95岁;

老头哭着要妈妈;

老妇说:“你已经找到了人生秘密”应该向人类宣布这个秘密而进行斗争;

老头从哭声平静下来,说自己请了一位职业演说家来为自己宣布秘密,邀请了皇帝、上校、雕刻师、总统、革命家、反革命者、新闻界人、太太和孩子们等形形色色来听演讲……这时候听众们(无形)到来了,老夫妇给他们寒暄招呼(剧中表现为搬椅子,这些椅子布满房间,也是剧本标题的来源),当“皇帝”驾到时候二人欢呼。

演说家到来后,老头自称使命完成,“我没有虚度一生,因为我的秘密将被公布于世!”于是夫妇高呼皇帝万岁后投入海水之中。

但演说家——是个哑巴,他向“观众们”发出各种音节不清的含糊措辞,在黑板上写下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词语,然后默默退场,当剧终的时候,满场“观众”发出笑声和嘀咕圣,最后落幕。

 

思想内涵在于

第一,物品对人的压迫,

这些请来的客人全部都是看不见的,只能看到老夫妇在搬椅子,椅子挤满了房间,最后老夫妇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这就直喻了物统治了世界,没有被物化的人在世界已无安身之地。

尤奈斯库曾经解释过自己的剧本:“主题不是老人的信息,不是人生的挫折,不是两个老人的道德混乱,而是椅子本身——人、上帝、物质全部缺席,表现世界的非现实性(荒诞)。”

 

第二,揭示了人的孤独处境:

海岛隐喻的是与世隔绝,

那负责解释的演说家是哑巴,传达的信息也模糊不清——人之间沟通的无效和无力;

即将死去的老人,呼唤母亲——被抽干了生命力、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

老人为自己的秘密为世人所知而欣喜而宽慰,自以为没有虚度此生——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到;

为皇帝的到激动不已——实际上也只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毫无实际价值;

最后为了出名选择投海——可事实上,人们对他们的死也无动于衷。

这一切说明人生毫无意义,人的追求也必然徒劳无功,为的是展示人类生存的荒诞可悲。

 

《椅子》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追求。

1.“反戏剧”手法,

用舞台表演手段来直喻生存状态的荒诞可悲,只有荒唐的台词、行动和破碎的台词,布景和道具也象征着孤独,非现实的人物和行动构造强烈的虚无和压抑感。

 

老头:是的,我请了所有的业主和学者。

老妇:看门人?主教?化学家?锅匠?小提琴手?代表?总统?警察?商贩?建筑物?笔杆子?染色体?

 

2.“悲剧喜唱”

老夫妇的生存环境恶劣如此,但作者用喜剧的方式来表现:

兴致勃勃玩游戏、

老头哭喊着要妈妈,老妇充当妈妈哄骗他、

忙着给无形的客人搬凳子:对“高大的客人”仰头说话,搬椅子,对“孩子”俯身说话,搬椅子,不断和新来的客人寒暄,搬椅子……这些可怕而可笑的场面贯彻全剧始终。

此外还有一些零碎的小细节:“上校”和“太太”会选择调情,老头对“美人”会说一些不忠的情话,这种悲喜剧形式比单纯的悲剧更能打动观众,感受人生的荒唐和可悲。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法国著名剧作家,“荒诞派喜剧”重要作家代表

 

虽然是爱尔兰犹太家庭出身,不过在法国的成就更多,50年代开始重点创作戏剧方面,爱尔兰籍的精法人士,大量知名作品都用法语写成,认识庞德,翻译过乔伊斯的作品,早期创作甚至留下了“小乔伊斯”的美誉。也是新小说的先行者。

 

 

由于《等待戈多》实在过于晦涩和难以阐释,此处仅仅简介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①形式的荒诞:情节、心理高潮皆无

②内容的荒诞:戈多等待不来,局中人在充满重复的不明对话和难以忍受的消磨中度过时间;

③主题的荒诞:由于缺乏唯一的指向性解读,戈多被众多批评家们先后理解为“上帝”“旧且合适的鞋子”等……


亚瑟·阿达莫夫(1908-1970)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重要作家,参加过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理论上继承了法国戏剧理论家安东尼-阿尔托的理论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多表现梦魇世界中人生的孤独、痛苦、绝望、空虚。

代表作《弹子球机器》

大学生维克多和阿瑟迷恋上了咖啡馆的角子机弹子球机器,一心打算改进它,一直到70岁还在为如何输赢而斤斤计较,最后,维克多在跳起接球的时候摔倒在地死去。

形象地揭示了人为物役、人生的价值虚妄,两个大学生渴望游戏机能够给他们带来财富和一切,为此荒废了一生,和同类剧作不太一样的是,主人公毕竟还有一些性格,剧情发展也相对有逻辑。 

《奥帕罗-奥帕罗》

标志着阿达莫夫创作风格的转折,讲述商人发战争横财的现象,揭示了世界大战的根源,不过,从此阿达莫夫转向了具有浓郁现实主义色彩的社会政治剧(布莱希特风格)。

 

让·热内(1910-1986)

法系荒诞派另一位奠基人和作家,从小被父母遗弃并在收容所长大,后来以偷窃作男娼为生,1948年以后从事戏剧创作,尤其擅长描述社会边缘、底层的人的生存状态。

《女仆》,代表作

一对女仆对女主人羡慕嫉妒,晚上趁主人外出的时候轮流扮演女主人和仆人来满足欲望,后来二人告发女主人的情夫,并准备毒药决定毒死女主人,但女仆克莱尔在再一次玩主仆游戏的时候不小心真喝下了毒药……

 

《阳台》

一群妓院中的嫖客纷纷走上阳台,扮演他们想要充当的角色,街上的人们以为这群人没有在革命中死去,革命首领扮演警察局局长的角色,真的警察局长对对方的表演身份满意,认为自己不必存在了,于是走向坟墓。

 

哈罗尔德·品特

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57年成为专业剧作家

擅长写小人物,生活在逼仄的空间中且常常受到来历不明的力量的威胁。

《生日晚会》,一出莫名其妙且麻木受制于人的生日晚会;

钢琴家斯坦利在演出被破坏后深感恐惧,选择隐居于海滨小屋,但两个陌生的来访者让他深感恐惧不安,在生日晚会上他被来访者加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从惊惧、抵抗到绝望,最后麻木不仁地被带走。

《升降机》,给两个职业杀手带来干掉对方命令的升降机;

格斯和班住在地下室,仅仅靠着升降机和外界联系,焦躁紧张等待着外面“某个地方”下来命令,最后班接到的是“杀死格斯”的命令。

他的手笔被称为“恐吓的喜剧”,专门揭示人生的恐怖和荒诞。

 

爱德华·阿尔比,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58年开始创作,

严格来说只是使用了荒诞手法,在情节结构仍然是传统现实主义为重。

《动物园的故事》,

出版商彼得坐在动物园长凳上看书,但衣冠不整的杰瑞向他走来试图讲述自己的生活,彼得不做理会,杰瑞用种种方式刺激他,最后迫使对方杀死自己;

《美国之梦》,这是阿尔比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写一个富有的家庭缺一个代表未来的后代,忽然一个“美国式”的美男子闯来,号称自己内心被抽干扯烂掏空了,只对钱感兴趣,这家人便满心欢喜的将他买下——认定他就是“美国之梦”。是一讽刺剧,表现了美国梦始终存在,总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马丁艾斯林在收录这篇进入他的词典的时候,认为这是“美国剧坛对荒诞派戏剧所作的第一个令人鼓舞的杰出贡献”。

【欧美现当代文学】第十五章 荒诞派戏剧,反戏剧的戏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