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涯建构理论

2018-04-27 23:34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生涯建构系统理论来自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建构,就是每个人解释世界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外界发生的事件,而不断地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解释,从而建构了一套关于世界的个人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事件发生后,如果我们的预期(假设)得到证实,则建构将会巩固;而如果没有得到证实(现实和我们的假设不一致),则建构就会修正、再建构。

建构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管辖建构(将其他建构都包含在内的大的范畴,如“好-坏”),二是从属建构(被包含于管辖建构范围内的建构,如“聪明-愚笨”)。建构的产生至少有三个“要素”,在三个要素中,从相似和相异来抽取建构属性(比如,清洁工、大学教授、企业经理,根据相似性,我们可以将大学教授和企业经理放在一起,而清洁工被列为相异的,由此,提取出相同、相异的属性“社会地位高-社会地位低”……也可以随意组合根据相似相异提取其他属性)。建构中都必然有相似极和相异极,相似极是指解释为相似点的特性,相异极是解释为相异点的特性。

生涯建构系统有两个“轴”,一个是认知分化程度(一个人能够分出多少个维度来解释/建构某事),另一个是认知统整性(高分化性的基础上,个人对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整合程度)。有学者发现,认知分化程度高的人,预测能力更强。高统整性的人,能够迅速的作出决定,但容易曲解或筛选外在的信息;统整性低的人,更有变通性,但是容易全盘接受信息,思考简单。

根据凯利的建构理论,吴芝仪提出了C-P-C周期(慎思-明辨-笃行),将统整性作为纵轴、分化性为横轴,划分出四个象限。她指出,我们首先出现在第三象限,对职业工作的了解甚少(低分化性,也没有高统整性);而当我们获得了关于职业的一些信息后,我们进入了第二象限,即信息单一统整性高;之后,我们再积累经验,就会获得关于工作的很多信息,此时在第四象限,高分化性但是低统整性(掌握太多的资料,但是不能够统合不同的资料);在最后,我们不仅对生涯信息掌握较全,而且也能够很好地统整,进入第一象限。

 


建构系统,是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首先,我们产生对事件的预期,然后,我们在预期的基础上投入,并与现实产生了接触,从而获得关于预期的现实信息(是符合预期还是不符合预期),最后对我们原先的假设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如果预期与现实一样,则相信假设;不一致,则修改),由此由开启了新一轮的循环。举个例子,我预期学一些心理学知识会对我的人生有帮助,于是,我去搜索相关书籍或视频,在观看学习后,我确实发现它能够指引我更好的生活,感觉很愉快(或是它让我触碰到了一些心理创伤,很痛苦),于是,我选择相信原先的假设(或是否认原先的假设)……

从这个周期看,我们的生涯其实就像是一个个生活实验,每一个选择都会验证实验假设,让我们提升生活实验的能力。在实验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失败,而关于失败,我们亦需要慎重地思考其意义。真正的失败,是一个人不能够从生活实验中找到失败的原因,而蕴含着成功的失败,则是一个人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修改个人的理论(假设)。当然,也会有蕴含着失败的成功,这是指生活实验走向停滞,个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如在成为教师后,对于教学内容的反复导致自己失去新鲜感,也失去了教学相长的兴趣,此时,建构的循环几乎停滞了,既没有新的建构,也没有对原有建构的修整)。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出现心理困惑,是因为在面临与内心预期不相一致的现实时,个人不能够接受现实修正自己的假设。而在这种情形中,个人基本是“禁锢”着的——使用着已经失效的个人建构。

生涯建构理论指出,生涯决定中,了解生涯决定的框架(我们是如何建构的)要比我们最后做了什么选择的结果要重要得多。当我们越是清楚我们是如何建构的,就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准确决定生涯的能力。


生涯建构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