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分享3:经济波动和财政政策
第三章 经济波动和财政政策
3.1经济波动
关注短期波动的原因:
1.有些行业和周期紧密相关。经济繁荣时,钢铁、有色、建筑、装修行业的警惕程度更高;经济不景气时,快餐行业更为繁忙。
2.人们讨厌失业和消费下降。
3.经济衰退长期影响衰退期间毕业的学生的长期收入和发展。
一些概念:
1.衰退(收缩):经济增长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的时期。判断方法为连续两个季度实际GDP下降。非常严重的长期经济衰退称为萧条,历史上现代经济学中确认的萧条仅有一次(1929-1933期间的经济大萧条)。
2.潜在产出(潜在GDP):一个经济可持续的最大产出(实际GDP)
在实现潜在产出时,不能出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过度使用。
真实GDP波动的来源:1.潜在产出发生变化;2.实际产出偏离了潜在产出。
3.产出缺口:实际产出减去潜在产出。
产出缺口为正,正的缺口,扩张性的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为负,负的缺口,衰退性的产出缺口
4.扩张: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的阶段;
繁荣:特别强势及长时间的经济扩张。
短期波动,不适合被称为经济周期或者周期波动,因为波动无论是在长度和严重程度上都没有规律性。
经济周期的起因:
1.内生波动:经济又内在的不稳定性。
2.外生冲击:经济内在稳定但是受到外来冲击。
内生波动:固定的周期
1.存货周期,案例:
猪肉价格高 猪肉价格低 猪肉价格高
存栏上升 存栏下降
今年 明年 后年
存货周期的重复的频率和周期的准确长度很难衡量。
2.政治经济周期
选举引起的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变化。
3.混沌理论
外生冲击:
1.需求冲击
2.供给冲击
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两种主要思想研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及新凯文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强调对需求的冲击
2.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强调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和舒沃茨,1963)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80年代的工作)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