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欣赏3
今天这篇是扬州大学2011年的文学评论题目,小说为《回来吧,妹妹!》
下面这篇文章算是学生中比较成功的评论,方法恰当、逻辑清晰,除了题目稍有问题,她的主标题为“城乡差距中的希望与失望”,但是实际上整篇文章在每一部分文本细读的时候,并没有导向这个主题。因此,建议题目改成:
《回来吧,妹妹!》中的空白艺术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分析
温馨提示:
原文部分大家可百度搜索“刘庆邦《回来吧,妹妹》””

以下为学生习作部分
城乡差距中的希望与失望
—论 《回来吧,妹妹!》中的空白艺术
小说《回来吧妹妹》围绕一位哥哥寻找在北京上学的妹妹未果而展开。本文情节简单,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叙事者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所看到的场景,没有加入叙事者的主观评价。然而小说并没有将故事完整显示出来,在对妹妹现在的处境和没有回来的原因的模糊化处理上运用了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巧妙制造陌生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了阻碍。然而在形式和意蕴上又对读者进行邀约,要求读者带着由最初文本引导形成的期待视野出发,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空白进行填补和推测,从而揭示出一个农村家庭在城乡差距中产生希望而又失望的无奈与悲哀。
一、情节空白,尽引想象
小说以父母让哥哥米青田去北京找上学的妹妹米青华开始,叙述者在哥哥和父母的交流中说出了“青华两年都没回来了,连过大年都没回来”和“妹妹青华去北京上大学,临行前曾对父母许诺,在她上大学期间,一定找个机会接父母到北京看一看。三年过去了,青华再也不提这个话。”但是没有向读者交代妹妹没有回来的原因,读者也无法通过寥寥数语得出答案。叙事者在此处停顿并不写出妹妹不回家的真实原因而有意留下空白,营造悬念唤起读者的联想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产生一种笔虽未及意却万千的效果。
这一空白在哥哥到了北京后,有了一部分的答案。哥哥联系上了妹妹却得到冷漠的回复,去到学校后才发现妹妹根本没有上学了。至此,读者和哥哥都知道了一些妹妹目前的情况填补了一部分的空白。但新的空白又出现了,妹妹不在学校又在哪里呢?没在上学又在干嘛呢?这几年她在北京是怎么生活的呢?叙事者都没有进行描写,反而写哥哥在火车站的售票大厅里看到唱歌讨钱的两个女人和背着大书包下跪乞讨的女大学生。还借老师之口说出“现在北京漂着的女青年很多,她们不一定跟家里人说实话。她们说是在北京上学,谁也不知道她们在干什么?”这些人都不是妹妹,但这些人中似乎却有妹妹。叙事者通过情节的模糊处理和空白处理,召唤着读者根据自己的联想去进行填充。在故事最后,父母问哥哥妹妹的现状时,哥哥给出了他想象中或期望中妹妹的处境。但妹妹究竟过的如何,每个读者自然会有自己的想象。
二、形象空白,入木三分
小说中的妹妹始终存在于他人的口中和哥哥的回忆之中并没有真正出场。虽然如此,但作者在塑造妹妹这一形象时并不显苍白。本文主要运用了金圣叹的“叙事微而用笔著”和“烘云托月”两种方式与人物有限视角相结合凸现妹妹的形象。叙事者从哥哥这一视角出发,描绘了一家人在农村生活的不易。而谈及妹妹则是她外出读书没再回来,这里的妹妹似乎是是一个“背叛”家庭,“背叛”农村生活的形象。等到哥哥去北京联系到妹妹时得到的却是躲避,在哥哥的热切对比之下又进一步凸现出了妹妹的“冷漠”。由此,读者开始更期待妹妹为何不回家?为什么对哥哥这么冷淡?甚至会认为妹妹是真的“背叛”了自己的家庭。
接着,哥哥在售票大厅看到乞讨的两拨人想到了同样在北京上学的妹妹的不易。叙事者借哥哥的回忆中讲述了妹妹为了来北京上大学凑不够学费又不想难为父母,自己跑去砖瓦厂打工的样子,“小脸通红,“汗水哗哗流”“衣服后背凝成了道道汗碱”“啃点自带的馒头”“一个暑期下来,妹妹从窑里搬出的砖最多”……叙事者通过这一系列描写,又向读者生动而深刻地显示出妹妹为了能来北京上大学所付出的努力,使读者把握到妹妹渴望上大学的心理。然而,哥哥还是无法联系到妹妹。去学校找妹妹后又发现妹妹从来就没有上过学,她当初从家里带走的钱也根本不够上学。那个渴望上学却不买学校也没有回家的妹妹去哪里了呢?叙事者借烘云托月之法将当初那个满怀希望的在妹妹与来京求学后尽收失望进行对比;再借正面描写将满怀期待来京找妹妹的哥哥与几经波折并没有见到妹妹的失望形成对比。这两处对比使人物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感,在这种张力之中突显了妹妹这一复杂的圆形人物。
《回来吧,妹妹!》这篇小说通过情节和形象的空白书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联想对空白进行填补,进而塑造出妹妹这一处在城乡对立中的复杂形象以及一个农村家庭的悲哀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