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一一记国画大师刘勃舒先生弟子青年画家陈桂明
在徐悲鸿纪念馆学画的日子(原载2019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
作者:陈桂明
欣闻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开馆,我忆起十几年前在徐悲鸿纪念馆学画的日子,怎么到了馆里学习呢?这还要从我的老师刘勃舒先生说起。

2005年陈桂明在中央美院读本科时与恩师刘勃舒先生
二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美术课上,体育老师走了进来,我们诧异的望着他,难道是体育课?我们期待的美术课呢?这可是我们第一次美术课呢?体育老师微笑的说道:“这是美术课,因为没有美术老师,所以由我替代美术老师来给你们班上课。”哦,原来如此,我们都惊异的望着体育老师,难道体育老师会教美术?体育老师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说:“我不会画,你们自己随便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于是我们都随意画了起来,课间体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们村(洲塘村)有个画家,现在北京,他小时侯喜欢绘画,尤其喜欢画马,上小学时,他给在北京的大画家徐悲鸿写了一封求教信,信中附上了自己画的马,后来徐悲鸿他回信了,并最终成了徐悲鸿的关门弟子,这个画家就是刘勃舒。

2018年9月在中国国家画院向恩师刘勃舒先生请教
这段师生佳话已成为一个现代美术史上的传奇故事,当十二岁的我听到这个故事时是那么亲切与自豪,第一次感到自己与外面的世界并不是那么遥远,因为我的老家樟木山就在洲塘村不远,而我们的小学更是与洲塘近在咫尺,同时心里又感觉遥不可及,给一个大画家写信,拜大画家为师。到了北京,对一个乡村小学的学生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然而,绘画的这颗种子就这样埋进了心里。

到了1998年暑假,我已经初中毕业,到永新县城新华书店,见到一本《刘勃舒画马》的小画册,打开扉页见到一位和蔼而睿智、潇洒的长者在挥豪作画的照片,这就是刘勃舒先生,尤其看到简介栏里出生于江西永新县时更加亲切,在画册里我也第一次读到徐悲鸿先生给小学生刘勃舒回的那封著名的信,到北京学画,这个概念在我心里已然形成。
到了高中,我选择了美术高考,首先想到的是考中央美院,因为那里有刘勃舒先生。当我第一次到了北京时,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天安门,第二个地方便是徐悲鸿纪念馆。当我乘坐公交车顶着寒风穿过槐树枝遮蔽的新街口大街到了徐悲鸿纪念馆门口时,一种朝圣的激动心情令我浑身涌起一阵阵暖流。当我看到院子里徐先生手持画笔高大英俊站立雕象时更是觉得绘画艺术的神圣与高贵,世界似乎都在徐先生的调色盘里徐徐展开。

2019年8月参加"一带一路"中俄文化高峰论坛并在俄罗斯写生
我在门口低矮的售票窗口买完票,进入纪念馆院内,端详着徐先生的雕像许久,再左拐,穿过不远的竹林,上得台阶,就是纪念馆的一层大厅。门口陈列着徐先生的褐色自画素描肖像,明澈的双眼,清秀的脸庞,迎面似乎能感觉到徐先生就要从里面走来。一层左侧第一幅就是《田横 五百士》的巨幅画作及等人大小的油画人物,给初学美术的我极大的震撼,这一幅幅徐先生的大幅创作作品就像一座座高山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感觉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是需要多么大的天赋与勤奋啊!

与俄罗斯契诃夫博物馆馆长在契诃夫雕像前合影留念

俄罗斯写生作品《契诃夫故居》由俄罗斯契诃夫博物馆永久收藏(此为收藏证书)
进得二楼左侧展厅,厅中间摆放着几个展柜,突然几张信纸映入眼帘“勃舒仁弟,你的信件早已收到。”我惊呆了,小学课堂上体育老师讲的故事,初中时刘先生画册里那封信以及刘勃舒先生的形象一股脑儿迸发了出来,我与刘勃舒先生遥远的故乡永新小山村似乎与这座雄伟的纪念馆融为一体,而徐先生与刘勃舒先生就在我的身边。

《茨坪毛泽东旧居写生》及《黄洋界》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而后,我每有空就坐上公交车来到纪念馆看画,临画,不知道多少次面对展厅里的素描速写一笔笔的临,展厅灯光幽暗,有时灯光或明或暗。我记得临过《泰戈尔象》《田汉像》《微笑的毛主席》等素描。有一天,我临完画转到后院参观,在院子的角落有栋三层小楼。一楼侧边住着守卫纪念馆的战士,左侧有个木门,门帘上挂着一块木块《徐悲鸿画室》,于是我小心翼翼的上楼,一股松节油味扑鼻而来,这显然是个画室,上得二楼左侧一个小办公室,里屋与办公室对面是画室,我鼓起勇气推开一扇画室心门,一股暖流夹着油画儿味道一并袭来。不一会儿,有一位高个女士出来,询问我有什么事,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很快我说:“想到这里学画。”女老师看了我一眼说:“等一下。”随即转入里屋,随后一位个不高,身材宽厚留有胡须的长者出来,他亲切地招呼我到办公室叫我坐下,关切地问道:“我们这都是招成人画家,同学你能学得来吗?”我说:“我画素描速写可以吗?”他沉呤了一会说:“可以。”然后说了学费,我听后犯起了愁。最后我鼓起勇气说:“按天交学费可不可以?”长者很快说道;“可以。”,就这样我成了徐悲鸿画室的一员,这位长者就是张恳教授。

被聘为丽江师专客座教授
其时,张恳教授主持者徐悲鸿画室。由于画室是徐先生夫人廖静文先生所倡导建立的,又在徐悲鸿纪念馆内。同时与中央美院又有教学联系。画室的师资是超一流的,有:冯法祀、戴泽、韦启美、赵友萍、邵晶坤等一大批徐先生的学生担任教员。我是年龄最小,基本功也最弱的一位学员。前几次,张教授都是叫我画速写,第一次在画室对人体进行写生是极其紧张难忘的事。画完以后,张老师还是鼓励了我,以至于我有勇气继续留在画室学习,一直持续到考上中央美院。上了美院以后还持续着一有空就上纪念馆学画的习惯。

从花家地美院到新街口豁口有409公交直达,一路一站一站地靠近纪念馆是一段愉快的旅途,因为我又一次会见到徐先生的作品,又一次会聆听到徐先生的高足们的教诲。
有一次,我进画室见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拿着油画笔在一笔一笔慢慢地摆上画布,看到老人聚精会神的样子令我肃然起敬。旁边的同学告诉我,这就是冯法祀先生,他正在画的就是负制绘画他的成名作《刘湖兰就义》。
面对此景,我感到时光在这间画室交汇,历史在眼前重现,隔壁纪念馆内的徐先生一幅幅作品,都是我的老师,徐先生开创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就在这个馆里得以完整的延续,置身徐悲鸿纪念馆,能领会到大师精湛的艺术技巧与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精神,也能深深体会到艺术传承的师德传统,我们所有的学员都以能在徐悲鸿纪念馆学画为荣。

2005年与徐悲鸿先生夫人廖静文先生及儿子徐庆平先生在一起(中长发者为陈桂明)
在纪念馆学画最温馨的是可以时常见到我们尊敬的廖静文先生,她住在后院右侧一排竹影后的厢房里。偶尔见廖先生着呢子大衣,头戴暖色小帽,在竹影婆娑的回廊里走动。当有时正巧迎面碰上廖先生,我便会伫立在原地向先生施礼,她会含笑地蔼的回敬,有时会简单的问一两句学习生活的事。
最令人难忘的是,2005年春,正值徐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纪念馆组织了徐悲鸿画室的学员到京郊八宝山革命公墓给徐先生扫墓。这是一次隆重又朴素的祭扫,廖静文先生与徐庆平先生也来了。在徐先生的墓前,学生们围站在一起,肃立着听一位白胡子老师回忆徐先生的故事。大家心里深深地缅怀这位艺术大师,也深深爱戴着徐先生,是他开创的艺术道路。让我们得以学习,传承艺术的精神,在现场廖先生一直沉浸到怀念徐先生的情绪里,没有多说话。我们学生与她一起的合影,成为我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纪念之一。

在中央美院,我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关门弟子刘勃舒先生的教导,他鼓励我在素描速写笔墨方面要下大功夫,我也遵循着恩师刘勃舒先生的教诲,十几年来,不敢懈怠。
如今,我也已近不惑之岁,回想起在徐悲鸿纪念馆学画的当初,心中无限感怀。
附录1:
洲塘·勃舒先生与陈桂明
洲塘,是江西省永新县高市乡境内溶江河畔的一个古村,也是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国画大师刘勃舒先生的故里,这里古樟林立,风光 秀美。2018 年洲塘打造成了书画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江西省 4A 级 乡村旅游景点。
青年画家陈桂明是洲塘邻村樟木山人,长居北京。他每次回乡都 要到他位于洲塘书画村的工作室创作,在村里走走,看看,写写生。
洲塘既是刘勃舒先生的艺术萌芽之地,也是陈桂明的艺术启蒙之地。从小喜欢画画的他上小学时就常听闻乡里长辈向他诉说着画马神 童刘勃舒的故事。
这次,他专门拜访了刘勃舒先生在永新上小学时的同桌同学陈来秀老先生。陈老先生清晰记得刘勃舒小学时即已显露出惊人的绘画天 赋。
陈桂明受刘勃舒先生影响后来学习美术并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 在校期间多次得到勃舒先生的指教,他遵循恩师刘勃舒先生的教导, 在素描、速写、笔墨写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经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 业已成为著名的青年画家。
2019 年暑期,刘勃舒助教基金携手何韵兰先生发起的“蒲公英行动”在家乡永新设立种子教师工作坊。陈桂明作为刘勃舒先生的弟子 和当地青年画家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他忆起了徐悲鸿先生与刘勃舒先生的故事对他儿时产生的影响。正是传承着徐悲鸿与刘勃舒两位先生的艺术精神,弘扬了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美育事业践行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社 会责任。
我们祝愿陈桂明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能以 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
附录2:
陈桂明部分作品

《樟木山》45cmX68cm

《旭日东升图》180cmX240cm

《贺子珍故里黄竹岭》68cmX136cm

《井冈朝晖》100cmX300cm(北京市委收藏)

《黄洋界》96cmX180cm(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水口瀑布》68cmX45cm

《大井工农兵政府》45cmX68cm

《丽江古城》68cmX136cm

《井冈山》68cmX136cm
《福山春晓》68cmX136cm
《福山朝晖》68cmX136cm
《金色井冈》68cmx136cm
《井冈朝晖》68cmx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