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别人的时候扼杀了什么
在全网批评的浪潮中看了宿舍聊天完整的对话,值得诟病的地方有,但是真的至于放大到全网吐槽吗,或者说真的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反感吗,还是说大家只是自动代入了最优解站在至高点,混在大多数主义里面口诛笔伐......
抱着怀疑的态度代入了自己,对于不婚和结婚的看法,思想意识里我觉得女性关于任何都应该有权自由选择包括婚姻,但是好像逐渐变成通过不结婚来彰显对自由选择的捍卫,以至于觉得结婚是一种不甚理智的选择,一个理智的女性不会轻易踏入婚姻,然后演变成如果有一天我走入婚姻,是不是背叛了自由,是不是在其他未婚女性眼里我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向下的选择,但是我一贯也告诉自己结不结婚是个人选择,并不代表谁更高贵,而这两者之间是自相矛盾的,那是不是代表我在心理更深层面是觉得不婚比已婚是更清醒和明智的选择,只是因为这种想法听上去很自满,所以内心的羞耻让我下意识的反对,告诉自己并没有歧视,两种方式只是单纯的不同人生选择。或许日常不经意的聊天已经暴露了真实的想法,只是从没有去细想......
对自己产生质疑之后,就不太能理直气壮地去指责别人了。那忍不住要想,那些批判的全部人真的都是如此理智、思想境界都这么高吗,还是说只是自动代入了最优解,其实没有认真审视过内心,而浑水摸鱼的人则鸡贼的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总不会出错,然后一起轰轰烈烈的加入战斗......
老张说过不要随意轻视任何人,我也尽力的时刻警醒自己,但仍不免自顾自认为难道真的有这么多完美的人吗,他们对待婚姻对待女性主义的理解都是这么深刻这么清晰的吗,还是说他们只是还未真正正视自己的内心,亦或者只是不接受一个高等学府毕业的人的思想境界竟然是这样的,对这个社会的教育到底在教会我们什么感到恐慌......
人对自己内心的羞耻很多时候很难宣之于口的,道德标准的极高要求把感到羞耻的范围扩散的很大。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外出服装,大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坦诚表示自己的不适和不满。解开束缚的前提是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羞耻,而对于他人内心真正的表达的批评在扼杀天性的解放......
有很多很客观评价的观点,对于理解女性主义有很多正面的引导,但是其他一味的批评除了引发又一场舆论狂欢,还带来了什么,跟对话中的女性持相同看法的人更加不敢对外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人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完美的,不完美是常态,因为瑕疵所以才会有一次次的觉醒和变革,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真理是经历过无数次的检验才被作为普遍共识,假如没有不曾真正凝视过内心,那任何理想主义也走不进去,只是浮于表面的华丽外衣,是口诛笔伐的工具,舆论狂欢结束后不会再停留一刻......
自我对最高道德标准的理解和推崇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眼界和格局存在的壁垒越厚,就越会产生所见即世界的狭隘,或许只能不断自省和正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