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丨连载3
中国的造园艺术
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
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其中“一池三山”
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壹
“一池三山”的起源
“一池三山”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承袭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天为而无不为的道”。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据《史记》记载,在东方海边燕、齐一带的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那儿有仙人居住,但却可遇不可求。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

于是营造了一处仙境——阿房宫,来慰藉一下自己求仙不得,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自秦汉起,“一池三山”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国园林的血脉,传承两千年有余。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方蓬莱神话,海外三仙山的流传,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致使“蓬莱”二字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帝王对于“永生”的追求从不停止。
贰
什么是“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它始于秦汉,历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园林建园的范本,在私家园林辉煌的时期也曾出现过。

自此,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池三山”布局在古代皇家园林中应用较多,如西汉的长安建章宫太液池、唐朝的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北宋的东京艮岳大方沼、元大都的太液池(今北京北海)、清朝圆明园福海、颐和园昆明湖、避暑山庄等等。
叁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经典范例
自秦汉后,“一池三山”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为后世造园活动中掇山理水的范例。

秦·阿房宫丨兰池宫
阿房宫内建有园林“兰池宫”,并在长安引渭水为池,在其中堆筑了三岛,用来模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满足他长生不老,永坐王位的愿望。
汉·建章宫
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太液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北魏·洛阳华林园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





南宋·临安德寿宫
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御苑太液池
元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


明·西苑
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抵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





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清·颐和园
颐和园更是游韧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一池三山"
注入了厚重的中华文化
效法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模式不断地丰富与演变
影响着中国上千年的山水格局

感谢读者们耐心读完这篇文章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儿
但get知识点的快乐只有自己能体会
这就需要设计师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持续学习,突破边界,不断进化
市场迫切的需要设计师不断进化,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进化不拘泥于形式。
简而言之,设计师需要进化成“能为甲方带来价值的人”,并且,这种价值需要有粘性,需要有不可替代性。
景观行业的寒冬,并不等于景观设计行业就必然下行,更不等于所有景观设计公司业务都会下滑。越是在严峻的市场环境,就越发回归到专业能力,产品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