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2022-07-14 11:30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孟子,名轲(约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 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有7篇。

  1. “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为轻,君次之”。

    以民为本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要做到“与民同欲”,一要施行仁政,二要发扬仁教。而仅有仁声之教是不够的,上层统治者须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

  2. 孟子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同时还提出了论述“气”与“言”的关系的“知言养气”说。

二、“以意逆志”

  1.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

  2. 以意逆志: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3. 评析“以意逆志”说:

    ①“以意逆志”,朱自清理解为“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诗言志辨·比兴》)。

    ②“以意逆志”的具体要求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误解诗的原意,要通观全诗,以个人切身的体会去体会作者的意图。

  4. 如何正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知人论世”

  1.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2. 阐述“知人论世”:“知人”,是说要对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所了解。“论世”是说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四、“知言养气”

  1.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

  2. 阐述“知言养气”:

    ①“知言”,就是善于分析言辞,能够辨别那些片面的、过分的、不正道的和闪烁其词的言辞。“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

    ②气和言的关系,也就是思想修养和文章写作的关系。

    ③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

    ④韩愈《答李翊书》谈文与气的关系,受到孟子这一思想的影响。

(三)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