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主任:神经衰弱不是单纯的睡不着,还包括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症状
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行医格言: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竭尽所能让所有人健康。
提到神经衰弱,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就是失眠睡不着觉,但其实神经衰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称谓,除了一部分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性的障碍之外,神经衰弱还包括紧张性头痛、消化不良等生理上的表现。

神经衰弱都有哪些具体症状?

01、衰弱症状
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
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恢复其疲劳感。
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02、兴奋症状
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03、情绪症状
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惹,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约1/4的患者有焦虑情绪,对所患疾病产生疑虑,担心和紧张不安。
例如,患者可因心悸,脉快而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或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因治疗效果不佳而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这种疑病心理,可加重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另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抑郁心境,可有自责,但一般都没有自杀意念或企图,有的患者存在怨恨情绪,把疾病的起因归咎于他人。
04、睡眠障碍
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

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
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对睡眠的焦虑心境。
05、紧张性疼痛
通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06、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
这类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也常见于焦虑障碍,抑郁症或躯体化障碍,但可成为本病患者求治的主诉,使神经衰弱的基本症状掩盖起来。
神经衰弱究竟是什么病?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组以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为特点的神经功能性障碍。伴随紧张、冲突、挫折和猜疑,神经衰弱的特征常表现为易兴奋和易疲劳,并且多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症状。
有学者认为神经衰弱者的疲乏是有选择性的,即对有兴趣的情绪体验不易疲乏,而对无兴趣或潜意识中有抵触情绪者则容易疲乏。
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多缓慢起病,就诊时往往已有数月的病程,并可追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偶有突然失眠或头痛起病,却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
神经衰弱能治好吗?
毋庸置疑,肯定是能好的!目前有下列几种治疗手段:
01、心理咨询
对神经衰弱应进行综合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并配合药物或物理治疗等方法。

1. 减少患者压力,使其获得满足感:护理人员及家属要积极与患者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使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减少患者的生活压力,同时还应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 提高患者自我调节能力,逐步稳定其情绪: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为其阐述相关知识,听取其讲述自身痛苦,教会其控制自身情绪,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另外,为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3. 帮助患者处理人际关系,积极解决其疑问:护理人员及家属要做患者最真实的听众,使其有被重视感;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帮助其认清自身疾病;鼓励其多参加活动,改善其人际关系,以帮助其控制病情及恢复健康。
02、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抗焦虑药及抗抑郁药物,对稳定病人焦虑烦躁或抑郁情绪具有明显效果,某些抗焦虑药物还有改善睡眠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米氮平、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等,可以同时辅助以小剂量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03、中医治疗
针灸、气功、推拿、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对部分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疗效,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你的神经衰弱很轻时,可以自我进行心理/行为调节。一旦您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您的正常生活,请您一定上医院诊查,配合医生治疗。切不可自己胡乱吃药!
更容易神经衰弱的易感人群
1、从遗传角度看,神经衰弱并非遗传病,但由于神经衰弱是否发生与病人的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保守等性格容易罹患神经衰弱。
而性格特征则会有遗传倾向,因此如果父母有人罹患神经衰弱,则子代中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发病,但遇到相同的精神刺激或紧张压力,其患神经衰弱的几率要高于那些家族史阴性的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2、从生长发育环境、幼年经历看缺乏母爱、缺乏安全感,经受过重大分离性焦虑者易患神经症。家庭关系松散、危机四伏、缺少亲情,甚至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易患神经衰弱。因为在上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出现人格问题,表现为内倾型性格。
3、从年龄、生活阶段上看青春期、婚恋期或涉及升学、恋爱、升迁、人际关系紧张等生活环境或处于重大转折时期易患神经衰弱。
4、从职业特点看,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的人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不过癔症却是在落后的边远地区、文化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易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