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脉脉,携点评撬招聘

2022-03-12 13:49 作者:镭射财经  | 我要投稿


作者 | 可心

来源 | 产业科技

未来入职或离职后,HR可能还会给你增加一个环节:亲,记得在脉脉上给个五星好评。

脉脉又令大厂们紧张起来。当前,正值金三银四的求职旺季,脉脉上线公司点评模块,试图打通点评、榜单、求职生态链,进而解决求职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类似“大众点评”的打分模式,以及真实性存疑的点评内容,让被点评企业时刻处于舆论漩涡中。

做点评,脉脉力排众议。面对公司点评业务争议,脉脉创始人林凡先是发文称,公司点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是个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但方向正确。随后,林凡又公开回应未认证也可点评的情况:只有认证用户才可点评功能于3月14号上线。

作为国内头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对标国外职场社交软件领英,早期凭借匿名社区等职场社交功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分享公司和行业的内幕,获得大量互联网公司用户,被冠以“互联网茶水间”、“互联网瓜田”等称谓。

流量与风险齐升。在脉脉流量积累阶段,匿名社区涉嫌侵权、疑似造谣问题频现,被拼多多等大厂起诉。2018年,脉脉完成2亿美元的D轮融资后,被有关部门约谈整改匿名社区,此后上市计划搁浅。

脉脉需要让投资人看到商业新故事。此次脉脉试水求职点评新业务,或许意在顺应公司职场社交属性,以公司点评为跳板,摆脱“互联网茶水间”标签,找到流量变现途径,加快进军招聘领域的速度。但有市场观点认为职场点评,本身就是伪命题。

近些年脉脉与大厂间的纠纷不断,难免会让部分企业对脉脉心存戒备;用户隐私保护方面又频频爆雷,脉脉的流量生态或存隐患。同时,互联网招聘赛道已成红海,脉脉服务被动求职者的招聘模式,面临较大竞争压力,最终不得不与BOSS直聘、猎聘等头部企业直面竞争。

更关键的是,脉脉迫切需要在内容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支点,避免形成顾此失彼的困局。

茶水间变形记

从内容到商业,脉脉思路越来越新奇,目的愈发清晰。先看点评、再找工作,企图做职场版大众点评的脉脉,说到了求职者的心里,但“瓜田”、“茶水间”标签也可能令企业头疼。

此前脉脉的思路一直是职场社交,匿名留言的职言板块更是舆论的发源地。涉及大厂的舆论事件几乎都有的脉脉身影,如美团收购摩拜、拼多多员工加班去世、熊猫直播传卖身。消息经脉脉平台向外扩散,转向其他平台继续发酵。

脉脉上线企业点评服务,进一步拉近与求职者和企业的距离,从业务特点看,点评作为连接招聘业务的趋势非常明显。脉脉逐渐撕下“茶水间”标签,创始人林凡表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脉脉公司点评必将改变招聘行业,推动招聘进入“点评时代”。

脉脉称要改变传统招聘信息不对等现状,帮助求职者更客观地认识招聘企业。除了现有的职场社交和招聘业务,脉脉推出“职得去”榜单。内容包括公司简介、招聘岗位、薪资水平等,并展示员工及前员工对企业评价。

不少网友质疑点评机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称“都是刷出来的真实”、“会控评的”,会出现水军刷好评行为。各方质疑下,脉脉创始人林凡也称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针对客观性问题,林凡表示,每个人的点评都有一定主观性。拿着放大镜看单点点评,很难客观。脉脉要做的是制定好规则和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引导用户理性而负责任地发言。

针对恶评和水军问题,林凡称这是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所有社区平台都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脉脉目前的策略是,强化身份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可以对企业点评,未来将可能开放第三方的点评。

显然林凡对于企业点评板块抱有相当的期待,但现实和理想总存在差距,当客观与商业博弈时,脉脉打造出职场版大众点评,很难说不会出现控评的行为,背离初衷成为夸夸群。

脉脉要模仿的大众点评就有类似灰色产业。刷好评公司往往以“代运营商”自居,专门负责增加店铺点击量、伪造好评、删除差评业务,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经营已久的大众点评都不能避免的水军控评难题,脉脉恐怕也无力招架。

点评+招聘故事难讲

就脉脉的社交、招聘、点评模式布局而言,脉脉不断开展商业尝试,思考在保持内容生态稳定性的前提下,如何盘活流量,打通商业闭环。早在2020年6月,脉脉实名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1亿,聚集在脉脉上面的大多是职场人士,客群相对优质。

脉脉的流量变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单纯的流量价值置换阶段,具体业务涉及广告和会员。基于高粘性的社区流量,脉脉开始探索C端和B端的需求变现,但这些尝试仅仅是横向价值输出,仍无法把商业模式向纵向做深做厚。

深挖流量和生态价值,脉脉选择了像领英一样的商业模型,押注招聘业务。领英主营业务构成中,招聘占大头,人才解决方案和雇用占比接近80%,远高于广告和会员订阅收费占比。脉脉的商业模式重心渐渐向招聘倾斜,补齐纵向支撑,目前,招聘也已成为脉脉营收主力。

公开资料显示,脉脉的三大主要营收来源是广告、会员和招聘,早期广告和会员占比较高,三者比例分别是2:2:1。2018年布局招聘业务后,招聘的创收能力显现。林凡透露,2021年1月-10月,脉脉招聘商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当前招聘、会员、广告的营收比例已达3:2:1。

拆解脉脉三大业务,不难发现招聘是最具增值价值,扩充利润空间的业务。脉脉广告收入主要依赖开屏广告、feed流广告等,但这部分营收天花板明显,很难形成良性循环。会员业务曾是脉脉最大的收益来源,个人会员费用在每月68元到包年每年680元间浮动,企业用户会员年费则为16800元。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招聘赛道,脉脉无法保证持续的用户转化率,用户持续增加也并非易事。

点评+招聘组合拳,成为脉脉发力招聘业务的新起点。一方面,以点评连接内容,符合脉脉职场社交的调性,另一方面利用点评打通招聘,形成用户-脉脉-招聘企业三者之间的闭环。

看似完美的商业考量,但脉脉也会面临互联网内容社区商业化的通病,即难以平衡内容与变现之间的冲突。脉脉的内容生产者为求职者,收入贡献者为企业客户,尽管脉脉宣称想要改变求职者与企业间的不对等,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这样的想法难以支撑。

如果脉脉成为标准化的招聘平台,商业化氛围吞噬社区内容的独立性,用户将逃离脉脉,因为再无茶水间,只有办公室。如果完全开放点评模式,支持用户为企业点评打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的负面评价较多或者得分较低,这样的话入驻脉脉的招聘企业显然不乐意。此外,刷评和评论质量的不可控,也是脉脉携点评撬招聘的阻碍。

对于点评可能带来的商业化冲突,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这其实是最难的一个点,但不是在做公司点评以后才有的问题。林凡认为,用户讨论公司的好坏是天然需求,脉脉其实是在满足用户需求,客户付给脉脉的不是保护费、删帖费,而是招聘服务。

林凡之意,脉脉的商业化冲突在公司做点评以前就存在。如今,脉脉的点评模式与招聘打通,点评或成为招聘的前置条件,在此情况下,为脉脉支付招聘服务费用的企业,不得不把点评也视为招聘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悖论依然待解。

差异化or没办法

脉脉并非典型的求职平台,它的节奏很慢,平台上相当比例的用户是在职人员,这类用户也能被称之为看客。慢意味着招聘需求转化周期长,于招聘企业而言,招聘需求难以被满足。

脉脉差异化定位就在于慢。林凡把脉脉的定位与其他互联网招聘平台区分,他表示脉脉真正服务的用户是“被动求职者”,即不急于换工作的人群。同时,他也坦言在主动找工作方面,与其他招聘网站相比是没有优势的,短期内很难超过。

有HR告诉产业科技,往往很多岗位招聘都是即时性的,需要在短期内扩充团队,脉脉不像那些专门做招聘的大平台,它里面的很多求职者都处于不着急状态,有些仅仅是打个招呼问一问岗位信息。

在招聘赛道,脉脉最强劲的对手是BOSS直聘和猎聘,这两大平台分别从招聘形式和客户群体上,对脉脉构成竞争压力。根据最新数据,BOSS直聘有2000W+月活,前程无忧有1500W+,智联招聘有1000W+,猎聘有600W+,脉脉有500W+,脉脉处于劣势。

相较于BOSS直聘,脉脉被指用户体验差。脉脉有着早期招聘网站的普遍缺点:互动反馈慢、匹配效率低。BOSS直聘使求职者和招聘者一对一沟通,提升B、C端用户沟通效率,速度远高于只能在软件内联系的脉脉。同时使用多个求职软件的阿梓表示,在BOSS直聘效率奇高,脉脉简历投递很久都没有回应。

除了模式上的差异,脉脉的内容社区隐患也在累积。招聘市场是双边市场,最重要的是招聘双方对平台足够信任,脉脉曾利用匿名社交吸引较多流量,但也影响内容质量,催生出数起案件。脉脉与百度、字节跳动等大厂存在多起网络侵权责任、名誉权和商业诋毁等司法纠纷。

2021年年初,平台认证的B站员工在脉脉上发表B站小姐姐可以被潜规则言论,B站以商业诋毁之名状告脉脉。最终法院判脉脉赔偿30万元,并在网页和软件端置顶声明15日,消除诋毁行为对B站的不良影响。

脉脉还曾被约谈整改,匿名板块下线整改。北京市公安局曾针对脉脉匿名版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责令其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加强用户管理。

职场社交平台告别粗放扩张时代,内容基因浓厚的脉脉,除了不断修正社区的合规性,向更加严肃的画风转变,还要想法设法撬开招聘业务空间。每向前一步,平台的生态粘性都可能会降低。


脉脉,携点评撬招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