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子曰| 王立平:创作是痛苦磨砺的过程

2023-08-26 09:54 作者:深海少女有点甜  | 我要投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文艺网”,侵删。



微信ID:中国文艺网(china-wyw)


王立平,满族,作曲家,词作家。以创作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为大众所熟悉。曾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生活中不能离开音乐,人们都喜欢音乐,因为音乐也可以载道,可以表达感情、寄托情怀。人们有时好奇,想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音乐都是怎么来的,怎么写的?其实,作为音乐人,挺苦、挺不容易的。有人会想,弹弹琴、唱唱歌,多快乐啊。大家可别信,不是那么回事儿。听音乐、享受音乐时快活,但创作是经历许许多多痛苦磨砺的过程。


经常有人问我,中国的电影音乐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共和国火红的五六十年代,都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深受喜爱的作品,不但能听,而且能够口口相传,可现在还有多少新的电影歌曲在传唱?


过去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我们曾经经历了很多痛苦,不能写,写出来不能发表,发表以后又会惹来麻烦。比如在动乱的年代,8亿人只能听8个样板戏。打开收音机,人们听到:“我家的……”,换个台“表叔……”,再换个台“数不……”,再换个台“清”。样板戏挺好听,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八个样板戏怎么就没找出一对夫妻来?那时候还有一些歌儿就是不讲理,像“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大一点年纪的人都记得。


当时音乐创作是什么情况呢?1973年我刚过了而立之年,成家没家,立业无业,从天津的农场回到北京,站在了音乐界遥遥看不到排头的最末尾上。我被分到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新影)从事创作。有人问我中央新影出什么片子?我说出新闻简报。新闻简报有音乐吗?其实新闻简报里音乐最多。从头到尾都是音乐铺着。那时候尼克松访华,让大家写一些音乐资料,这音乐资料可就难写了。领导要求是:毛主席接见尼克松,音乐的写法要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不快不慢、不温不火。为什么?说对着尼克松的镜头一摇过去,如果热情,就有立场问题,歌颂帝国主义;如果很冷,像日本鬼子来的音乐,镜头再摇过来对准毛主席,就是炮打司令部了。音乐要放在哪儿都合适,这样的音乐没法写。我到新影厂时,那里刚经历一场风波——“南京长江大桥事件”。案件的缘起是因为中央文革接到举报,中央新影出品的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采用了苏修的《列宁山》音乐,这是一个反革命事件。当时就派人进行了专题调查。结论是,该片确实采用了疑似《列宁山》的音乐,有长达四分之四拍的一又四分之一小节疑似。摄制组所有人都查三代,人人心惊胆战。在那种政治环境下,没有创作的自由。


所以今天想来,真得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不夸张地说,不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而且从久远的历史看,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是处在最好的时代。但是为什么好时代来了,好作品没了?不能说没了,还有,但是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需要还有差距。我也觉得应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有人向我提了十几年将近20年。因为我长期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现在还是名誉会长,这件事的确与我有关。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高级的录音棚、设备,有了;受过训练、很有专业水准的歌唱家,有了;钱也不缺,怎么人们口头或心里的电影歌曲反而少了呢?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对我一生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


王立平与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合影旧照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创作,对我一生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读《红楼梦》也有个过程,初中时读《红楼梦》,当时不太喜欢,因为没读懂,觉得太啰嗦,翻了好几页,什么大事都没发生;中间还有那么多诗词,也没看明白,我就略去不看。读《红楼梦》不像看《水浒传》那样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实际上是因为我自己年少,缺少人生的经历,没有看懂。后来,经历了很多人生坎坷甚至磨难,再读《红楼梦》,才发觉故事和人物,虽然相隔年代久远,但依然离我们那样近切;而且一旦喜欢上了《红楼梦》,就会一朝入梦终生不醒。相好的朋友,有的后来会疏远了,结了婚的也还有离婚的,只是没听说过谁喜欢《红楼梦》,读着读着又不喜欢了。曹雪芹笔下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依然牵系着我们的心,《红楼梦》书中的人物跟我们的血脉依然息息相通,不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如今依然是老百姓心尖上的宝贝。


我创作《红楼梦》音乐的经历有点特殊。一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音乐编辑,与我经常有业务联系,告诉我说导演王扶林正在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问我对这部戏有没有兴趣,我当时就按捺不住地说“我极有兴趣”。她把我的回应转告给了王扶林导演,并为我们约了见面的时间。我几乎相当于自荐式的表态,在以前的创作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王导请了中央电视台的领导、红学家、编剧和摄制组成员一大屋子人,让我讲讲对有关《红楼梦》创作的想法,而且不限时间。其实就是考我呢。我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对《红楼梦》的认识,第二个是我对电视剧《红楼梦》的理解,第三个是我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设想。比如我提到音乐基调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是谁的惆怅与感慨?是曹雪芹的,是他笔下人物的。我们不仅要把它变成今天解读《红楼梦》的人的惆怅与感慨,而且还要把它变成荧屏前的观众的惆怅与感慨。音乐就是一座桥,连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我们以及观众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红楼梦》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趣取胜等等。


过了几天,剧组告诉我说经过研究确定请我为《红楼梦》作曲。我心情非常兴奋,但兴奋了不到半天就变得沉重了,为什么呢?我突然一想,我着实干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这部戏写成了当然好,若写得不好可就麻烦大了,想翻身也难了。此时最羡慕编剧、导演、演员,什么人物、干什么事、说什么话、什么结局,曹雪芹写得清清楚楚;我也很羡慕服装设计,谁穿什么衣服、什么花色、什么季节穿戴,曹雪芹写得明明白白;至于道具、布景,曹雪芹都尽有叙述。而《红楼梦》全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所以只有音乐才真正是无中生有。歌曲不但要表达曹雪芹所要表现的内容。还要真切地表达出真情和实感,既配合剧情的需要,更需唤起听众的感情共鸣,把印在纸上的诗词变成活灵活现的感人肺腑的歌曲谈何容易。当要下笔写音乐的时候才发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以至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竟没有写出一个音符。


在确定主题歌的时候也遇到问题,当时我们有个共识,就是在曹雪芹的原诗词中选择一首,因为谁也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胆敢替曹雪芹写首主题歌。经反复思量最后我提议用《枉凝眉》:第一,“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勾画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第二,“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预示了悲剧的结局。第三,《枉凝眉》文字优美、情真意切、一唱三叹可入乐,是极好的歌词。得到了导演、编剧等大家一致的赞同,这也是我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


王立平与87版《红楼梦》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合影


当时在创作中遇到许多问题,版本问题、风格问题、词曲结合问题等等。其中首要困难还是认知的问题。为《葬花吟》谱写歌曲,前后我居然用了一年零八九个月的时间。刚开始前几句的曲调很快就写出来了,但写着写着,我就越想越不明白,曹雪芹究竟为什么对林黛玉情有独钟,把这样深沉的、有分量的、带着浓厚感情的诗句写给了林黛玉?回过头来看看,林黛玉有那么可爱吗?个头儿不高、眼睛不大、身体不好、脾气更差,矫情、刻薄、动不动就生气哭鼻子,有许多不招人喜欢的地儿。但是为什么我们就是打心里同情、牵挂和向着林黛玉?这就是文学大家曹雪芹的本事和能耐。


在《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是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的一个,所以她也是最痛苦的一个。曹雪芹心系于她,最后林黛玉的逝去,这是对人生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的绝望。尤氏姐妹、金钏等死得何等惨烈,她们却至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死的,唯有林黛玉是最清醒的一个,最明白的一个,因而也是最痛苦的一个。黛玉葬花是曹雪芹着意的重重一笔,黛玉之死写出黛玉的悲剧,更写出了社会的悲剧,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封建社会写得最深刻的一部巨著。而《葬花吟》与《枉凝眉》一样,对整部《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来说同样具有主题歌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写《葬花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抓住的东西,没有想明白就不动笔写,这是我在为《红楼梦》创作音乐时严格遵守的一条戒律。翻开的书就摆放在我的桌上天天看,经常看。有一天,我念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突然想到,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更是昂首问天。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把《葬花吟》写成一首“天问”:是林黛玉这位弱小女子对天发出的呼号、悲鸣、也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反叛。


题材的影视音乐都写成了一个模样、一个味道、一种风格、差不多的旋律,结果创作的路子必然越来越窄,缺少活力、缺乏个性,也怪不得老百姓不买账。


音乐创作跟不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心中缺了点敬畏。对什么敬畏?对观众的敬畏。要知道不是作曲家指指点点听众应该怎么去欣赏,而是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知道群众是怎么想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再写给听众。我满足你的需求,给你写作品,我猜想你还会喜欢什么,知道群众还应该喜欢什么,进而做群众的先生。我觉得这是一条正路。现在倒过来了。






子曰| 王立平:创作是痛苦磨砺的过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