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历史及神话人物:论神农氏与炎帝
《史记》载黄帝起家之时为“神农氏世衰”。在现代的神话传说中,炎帝与神农氏被当作同一个人,同时还兼任天神赤帝、姜姓部落首领、朱襄氏部落首领等。实际上确实是“同一个人”,但是其他身份大多是后来加上的。
神农氏尝百草,是为农耕的开始,此时壮大了“姜氏部落”;后来部落中有人善于用火而得到王位,被称为炎帝,炎帝可以肯定是作为名号被传了下去,共计九代。

那问题来了,炎帝确定是作为名号传承的,那神农氏是否也如此呢?现在,黄帝时代“神农氏”世衰,有两种解释:1是经过初代神农与初代炎帝的革命性发明,姜姓部落自然发展壮大,大到分为了若干个(分)部落,神农氏为最高首领的名号,炎帝为次级首领的名号(之一?)。这一点也可以从它们自己身上得到验证:帝,它只是帝;氏,是“神祇”的意思。两者级别并不相同。
2呢,可以单列为一种解释,也可以在1的基础上并行。即神农氏已经成为了全体部落的代称,换言之:这三个字后面改为了“华夏族”。

那么,世衰的神农氏,到底应该指什么呢?这就要看华夏、东夷和苗蛮之间的关系如何了。是为平级三部,还是无干三族,还是华夏为主导,还是(初代)神农氏伟人为主导?这就真的纯看个人的想法了,我就不说了。不过从后来完成统一之后的历史来看,还有具体的神农氏这个首领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的炎黄实际并不是黄帝与黄帝时代的炎帝,而是早几百年的初代炎帝与后来的黄帝。同时,大部分说法也支持初代炎帝亦即神农氏本人,尝百草与钻木取火都是他的功绩。对此,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既然炎帝是一个一直传下来的名号,那么黄帝的兄弟炎帝便是继承的炎帝之位了,这一个族群之中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同的名号。关于炎帝之号的传说是为家传的,即:神农生帝魁(此类说法以尝百草与用火者为同一首领),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máo,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末代炎帝榆罔即为黄帝时代的炎帝,黄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但明显与炎帝为伏羲女娲的后裔少典之子的说法冲突。很显然,炎帝家传的说法是更为缺乏依据的,而且于那个时代说“生”、说“子”更偏向后裔而非父子/母子的意思。考虑到“部落”的性质,炎帝这类名号的传承应该是“家传”与“禅让”结合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夏启开始的“家天下”,也不单是尧舜禅让的“公天下”,更准确的应该是写作:贤天下。即传首领位置、名号于能力者,唯贤为准。如果是首领后代的话,也多多少少有点儿优先考虑权,因为抛开能力之外,他们肯定还有更为熟悉、更好被接受等优势。关于继承制度,在后面讲的内容中还有更为明显的例子。

也就是说,少典之子榆罔,因为个人能力出众,获得了部落首领的位置,而且还是“上乘”的炎帝部落,继承了炎帝名号。其实从这一点上来看,炎帝是要强于黄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