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翔】废除死刑的思潮从何而来?我后来为何反对废除死刑?

2021-08-13 15:04 作者:知识课代表  | 我要投稿

视频笔记+补充参考法律

课代表来晚了,希望大家帮忙顶上去

手机竖屏点击视频右上角三个点就有写笔记的选项,电脑是在视频下方。希望B站能有越来越多的课代表!


━━━━━━━━━━━━━━

视频总结

1.我们不能废除死刑。如果废除死刑的话,它会导致整个社会正义感的丧失,也难以安慰受害人的家属。

2.贝卡利亚废除死刑观点

⑴国家没有权利使用死刑

⑵死刑的威吓作用只是暂时的

⑶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的怜悯起到反作用

⑷死刑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残忍,容易导致暴行的恶性循环

⑸死刑一旦出现误判是无法补救

*贝卡利亚并不是彻底的废除死刑论者,他认为在极端条件下可以判处死刑

━━━━━━━━━━━━━━



一、坠亡案与死刑


00:16


事情经过:

2020年11月2日下午3点30分,居住在南岸区锦江华府4单元15楼的雪雪(殁年2岁)、洋洋(殁年1岁)坠楼身亡,经警方侦查,该起坠楼事件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两个幼童的爸爸张某及其婚外女友叶某尘是嫌疑对象。

起诉书载明,因叶某尘不能接受张某有小孩,2020年2月左右,张某离婚当月,两人便共谋杀害雪雪和洋洋,多次讨论后,决定采用意外高坠的方式杀死雪雪和洋洋。此后,叶某尘曾多次催促张某作案,2020年10月,张某曾伺机作案未成,同年11月2日下午,张某将雪雪和洋洋从15楼家中扔到楼下,致两孩子死亡。


法官(非本案)说:

一不愿具名的离职资深刑庭法官、律师告诉澎湃新闻,本案肇始于二被告人婚外恋造成两名被害人原生家庭破裂。其后,女方仅因男方已有子女影响其与男方婚恋关系为由提出杀人动机,且与男方多次共谋杀害男方子女,为了实现犯罪目的,女方多次催促男方实施犯罪,二人杀人动机极其卑劣。男方采取犯罪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二名未成年人死亡,后果特别严重。同时,本案两名未成年被害人没有过错,加上被害人亲属情绪激烈,社会关系无法修复。本案舆论关注度较高,造成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虽然按照目前死刑政策,一般情况判处一人死刑立即执行,但如果证据确实、充分,考虑本案具体因素,为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判处二人死刑立即执行并不是不可能。

来源:澎湃新闻 有删改



二、贝卡利亚与废除死刑思潮


00:58


代表人物:切萨雷.贝卡利亚(Beccaria, Marchese di)(1738-1794年),意大利经济学家、法理学家和刑罚改革者。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1764年)在整个欧洲有相当的影响力。他呼吁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囚犯,呼吁改革法律并改善监狱环境。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


贝卡利亚废除死刑的观点:


⑴国家没有权利使用死刑


01:33


这主要是受到当时盛行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生命是一种特殊的权利,甚至生命的拥有着都无权自我了,自杀都是违法。那么,国家就更不可能有这种剥夺生命的大局,所以贝卡利亚认为死刑的存在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是一种典型的滥用权。


⑵死刑的威吓作用只是暂时的


02:22


死刑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快就会被淡忘,所以如果要用死刑来显示法律的力量就得经常处决罪犯,这就陷入了悖论。因为本来死刑是为了预防犯罪,杀一儆百,但现在,为了保证死刑有足够的威慑力,还得确保经常有犯罪分子被斩,所以贝卡利亚认为终身苦役的效果要比死刑好得多。因为终身苦役给老百姓提供了一种长期现实的警戒组。终身苦役的警戒作用是可以重复利用的,但死刑则是一次性,同时终身苦役更令人望,而生命能够有效的预防犯罪,因为,人们往往能够承受极端而短暂的痛苦,但却很难忍受,长期持续的煎熬。


⑶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的怜悯起到反作用。


03:25


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的怜悯,使得死刑的威吓作用大打折扣。国家公开执行死刑,本来是想唤醒民众对法律的敬畏,预防犯罪,但人的天性是同情弱者的,刑场上的国家与受刑的力量对比悬殊,国家非常非常的强势,受刑人非常非常的弱小,人们本能的社会同情弱者,所以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愤愤不平的这个怜悯,就违背了国家适用死刑的初衷。所以贝卡利亚就说很多人看来死刑就相当于一场表演,刑场与其说是为罪犯开设的,不如说是为观众开设,如果观众心中的怜悯型超过了其他的情感,那么这个表演就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⑷死刑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残忍,容易导致暴行的恶性循环。


04:22


因为死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残暴的榜样(刽子手),会毒化人们的心灵。,法律禁止谋杀,但自己却在公开的杀人,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这在逻辑上是荒谬的。他认为死刑会把人们千百年来所培养的温和良善的性格彻底摧毁,会激发人性深处残暴的成分,因为死刑告诉人们只要有正当理由杀人就是被允许的。这就是为什么死刑越多的国家犯罪法越残暴,用法律来作为施加暴力的借口,法律的公正性也就会彻底的丧失。当残暴的精神操控了法律的时候,法律就会成为教唆人们实施更加残暴行为的最好教官。


⑸死刑一旦出现误判是无法补救的。


05:32


人死不可复生,死刑一旦被误判,受刑人的生命不可挽回,如果在终身监禁的情况下,即使误判,受刑人的自由也可部分地恢复。由于死刑是以彻底剥夺罪犯再犯可能性的最严厉的刑罚,一经执行,罪犯的生命就再无恢复的可能性,并且错判死刑的可能性不可回避。死刑的不可恢复性剥夺了罪犯改过自新、立功赎罪的机会,同时死刑的错判严重的侵犯了人权,破坏了司法的权威。这也是死刑应该予以废除的重要原因。


贝卡利亚并不是彻底的废除死刑论者,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合法的使用死刑:


05:13


⑴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这个国家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动乱。

⑵当一个国家正在恢复自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自由已经消失或者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时候。这时混乱取代了法律,因而处死某些罪犯就变得必要了。处死他是预防犯罪的根本的和唯一的防范手段。





三、罗老师谈废除死刑


1.谈贝卡利亚理论


05:51


贝卡利亚的第一个论证是社会契约,但社会契约论的提出者卢梭却认为死刑是合理的,他认为人为了组织社会,是会同意在必要的时候允许国家处分自己的生命。

贝卡利亚的其他四点理由其实都是功利主义的论证,他只考虑死刑的效果,而没有考虑死刑本身的道义价值,也就是说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报应主义。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理性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一切都应当接受理性的批判,这种狂妄的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无所不能,这几乎成为许多重大灾难的根源。


2.谈为什么不能废除死刑


08:04


如果对于谋杀不保留死刑的话,它会导致整个社会正义感的丧失,也难以安慰受害人的家属。因为当受害者家属得不到安慰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复仇,从而引发更多的犯罪。如果这种情感不得到安慰的话,他也会伤害民众朴素的正义感。如果不通过刑法抚慰这种受到伤害的情感,人们一定会采取私力救济来寻求正义。


3.谈报应主义


08:36


报应主义是有合理的价值,因为它可以满足人类的复仇情感,任何人受到侵害都会希望罪犯受到惩罚,这种愤怒的情感是人性使然,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如果一个人已经不再愤怒是很可怕的,当然我们要节制我们的愤怒,但是人不可能做到完全失去愤怒的情绪。如果一个人完全失去愤怒的情绪,其实这和机器人就没什么区别,只是我们这种愤怒情绪需要坚持,因为人类任何的情感都需要坚持,付出情感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需要法律的节制



参考资料:

1.刑法中关于死刑的条例

《刑法》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刑法》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刑法》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2.我国执行死刑程序


①最高法签死刑命令

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四百一十七条)。

当最高法确认“原判决、裁定没有错误,罪犯没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重大立功表现不影响原判决、裁定执行的,应当裁定继续执行死刑”。


②刑前可安排亲属会见


③枪决或注射方式执行

在执行时,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若采用其他方法执行,需事先报请最高法批准。


④上报罪犯死刑前后照片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四百二十七条规定,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执行死刑后十五日内将执行情况,包括罪犯被执行死刑前后的照片,上报最高人民法院。



3.废除死刑的历史


死刑可以说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刑罚。1767年,意大利人贝卡利亚第一个提出要废除死刑,他认为,由国家来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公正的。此后,关于死刑的存与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争论了200多年。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在立法或司法层面废除死刑,有105个国家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7个国家废除普通犯罪的死刑,29个国家在司法层面废除死刑,共计141个国家,仍有57国保留死刑。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对所有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是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它于1863年颁布了废除死刑的法令。20世纪死刑废除运动迅速发展,并在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来源:海外网、中国青年网等


*手机竖屏点击视频右上角三个点就有写笔记的选项,电脑是在视频下方。希望B站能有越来越多的课代表!

*视频笔记目前无法收藏,但是视频笔记会自动发布一个笔记专栏到主页上。可以到我主页找到笔记专栏收藏,也可以给我点个赞。

【罗翔】废除死刑的思潮从何而来?我后来为何反对废除死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