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杠精”的炼成

被动“杠精”的炼成
首先,一个理论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上,否则就要对许许多多的变量进行逐步分析与分类讨论,这样既繁琐,也很容易有疏漏。按照一般的模型建立的方法来说,就是挑出几个变量进行详细分析,其他的变量改为定量,简化讨论。但是因为简化了一些变量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也会相对的有所失真,偏离主要变量越远,误差也就越大。
那么在这里,想要讨论“杠精”的生成,可以先做一个假设:这些“杠精”都是纯粹地讨论问题,而不掺杂以别的什么目的(引战,收费水军等等,这里忽略)。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一篇理论的构成。首先,我们想要议论某件事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理论基础,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的见闻或是书本上的知识等等,基于自己所有的理解,对发生的某个事件进行分解与加工,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构成了上层建筑。我们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如此的:从地基到高楼。别人理解的时候也同样如此,需要从下往上理解,但是,他人来理解你的时候,是很难理解一个人的理论基础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去猜测别人理论和想法,否则我们也就不得不去把演讲者的经历和思想都全部研究一遍,才能保证相对公允地了解他真正的意思。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某一东西的理解很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很多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固化,无法接受新的意见。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他们在理解上层建筑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理解,当他们否定某一看法的时候,就不会在意这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会把支撑整个理论的积木抽走一块,然后否定这一个建筑并声称其有问题。
换而言之,他们在思考与加工时,让原来的理论变质了。还记得我之前所说的模型的问题吗?任何一个模型本来就是有缺陷的,即定量和变量的选择,按照我们个人的选择不同,模型的结果与走向也是不同的。而这些“杠精”们,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些发言者的意思,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是挑出一个变量和前提所规定的问题,进行忽略并直接进行不讲理的否认与陈述,而且这个目标通常是整个模型,而非单一的缺陷变量;又或者以自己的常识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注意到模型中的规定与前提假设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杠精”的产生可谓是必然的。他们否定,否定的是不完美的理论,也否定了模型中的优点和先进性。总得来说,他们是怠惰而带有片面性的。
换句话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其实和桎梏很像,因为他们不提供任何的具有参考性的东西,只是从一个点否定这个模型和理论。而且,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陈述也很可能让更多的人停止思考,毕竟思考比不思考要费很多劲。
那么,相反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一个模型?
观察并分析的优点,找出可能的缺陷,再加入自己观点,完善整个理论或者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一个人的目光或许是有限的,但是很多人一起看、一起想的话,就能更加接近客观了吧。
后记:当然,有些相反意见者的言语中,总是不自觉的带“刺”(有些人可能是无意的,不过有些人也可能是故意的),有时候我也能理解。毕竟个人有个人的观点,也有自己所相信的是与非,倘若文章中有一个相左的观点的话,有些人心里也接受不了,从而会想从别人的身上找问题,似有似无地提到,主笔的人可能有什么什么问题等等,这样的事情不少见,不过,那也就不是我的问题了。我理解了他们,他们没能理解我而已。
耳朵决定故事,他们听到的,想到的,可能会让他们做出十分轻率的判断,给别人贴上一个自己以为的标签······剩下的,便也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