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与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导演徐静蕾巧妙设置叙述视角、方式与形式,使这个故事别开生面,区别于原著小说,表现出电影艺术的自身特色,具体体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倒叙的叙述方式、书信的叙事形式。电影讲述的是1948年的深冬,作家在41岁生日的晚上收到一封厚厚来信,此信出自一个濒死女人之手,所言是她对他将近20年的爱恋,但他却一无所知。
一、“我”的叙述视角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影片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女人的自述,直接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甚至故意隐没了男主角。
读信的是男主人公,但叙述者是“我”,观众通过“我”的叙述从而认识男主人公。“从叙事上, 电影已经表达了与小说全然不同的态度——女主人公不仅不属于男主人公, 反而是她通过叙述‘构建’了男主人公的形象。”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就像那句话“我爱你,与你无关”,将女主角完全独立于男主角之外,更加鲜明地突出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我”有独立的思想,“我”并不属于你,这场爱情的主导者始终是“我”,而你一无所知。观众通过旁白式的自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我”爱你,但这份爱是独立的,单方面的付出,正如尼采所说的:“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她不止一次地在信中强调着这种信仰,但也许自己也没意识到她爱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爱情,与对男主角的爱相比,她更加执着于自己这种爱人的方式。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充分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也正因如此,影片始终透着凄婉的孤独感,女主人公孤独而生,孤独而死,来时孤独,去时也孤独,一生中仿佛只有自我,一个只是爱着那个作家的好似不求回应的自我, “我”爱你,但始终与你无关。
从艺术效果上看,“我”的叙述视角使整部影片更具真实和亲切感。观众通过“我”去看去感受,一起快乐又一起悲伤,一同柔弱又一同坚强,感同身受,极具感染力,就连细思下不符合逻辑的情节看上去都是那么合理,因为叙述者始终引导着观众,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便已成为那个陌生女人,自己深深地爱着那个似乎健忘的作家。同时“我”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也是陌生女人吐露肺腑 ,表达情感的最佳形式,“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哪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这也是唯一一次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真挚而深刻的情感,采用第一人称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我们仿佛能走进陌生女人的内心世界,清晰地感知着她的情绪,了解她儿子死去的那刻的孤独与绝望,看见她独自在昏黄的烛光下在泛黄的素笺上写下她的炽爱,她的欣喜,她的坚强,她的绝望与悲凉……无需多余的表情动作,更无需多余的对话与交流,只要以“我”这个陌生女人的角度平淡地讲述着,情感自然的流露便足以真实动人。
可以说,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这个陌生女人便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者,而更像是情绪与氛围的渲染者。
二、倒叙的叙述方式

整封信都是回溯式的,属于倒叙的叙述方式,倒叙是一种逆时序。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而这个陌生女人也将要死去,陌生女人由自己的童年开始叙述,随着自己的回忆,回忆自己从少女到少妇的成长过程。这种回溯式的叙述能使整个故事更有悬念,引人入胜,影片一开始便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已经死去的陌生女人的来信,引发观众想象与思考: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写信给这个作家?为什么对作家而言这个女人是陌生的?很多影片都采用这种叙述方式,如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的人在扫墓,然后倒述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卫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等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与此同时,《来信》以陌生女人的死亡,作家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直接奠定了整部影片凄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可是你如果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就连作家的替代物——他们的儿子,也死了,信的一开始写道:“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所以这份凄婉从影片一开始便缓缓地流淌进观众的心灵深处,无论陌生女人少女时期爱意萌生还是重回北平与作家相恋的那几天,飞翔的风筝,美丽的白玫瑰,温情脉脉,深情款款,看似甜蜜,却也终敌不过结局的悲伤,也更加衬托了结局的悲伤。“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而在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也已经离世,可谓感人至深。
这种倒叙的方式也避免了叙述的平板与结构的单调。《来信》讲述的主要是一个陌生女人寄给作家的一封信,以始终如一的叙述方式贯穿整部影片,主人公也没有多大的情感波动,为了凸显陌生女人近乎自虐的爱,一切都被淡化,对话少,人物少,甚至情节也是少的,同时,由于影视艺术的限制,结构也变得单一,导演采用倒叙的方式极大程度改善了这些,从而避免了叙述的平板与结构的单调。
三、书信的叙事形式

本部影片最吸引人的还有其无法脱离原著的书信体的叙事形式,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实现都离不开那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托马斯.哈代曾说过:“用书信体讲故事的优点是,听到一方的话之后,你会不断被引得去想象另一方会有何感受,并急于了解另一方是否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感受。”影片中的作家是读信者,而此时的观众也不仅仅是影片的观众,也更是这封信的读信者,与影片中那个作家视角相同的读信者,这种书信体的叙述形式更加接近心理的真实,能使观众感到亲切,将读者直接带入陌生女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仿佛作为男主角在读这封信,也能更好地理解男主角在影片中的作用。就像哈代所说的那样,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急于去想象、去了解主人公的感受,也更易为影片中主人公情感所影响和动容。而书信可以反复读看的设定也加深了影片中陌生女人的情感表达。
影片中使用书信体,以旁白而非演员间对话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增加了影片书面性色彩,淡化了口语,符合影片的情感表达特点以及其文艺的影片类型。“你的声音有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一切都显得那么淡雅不落俗套,就像影片中纯洁的白玫瑰般,从始至终都围绕着陌生女人那份执着但不可得的爱,毫无杂念,因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没有任何其他人的干预,始终是陌生女人在表达着她想表达的,诉说着她想诉说的,更加表现出这是一个人的爱情这个事实,这是一封信却更是一个故事,通过信讲述的故事带给观众情感的悸动的同时也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凄美之感的唯美享受。

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因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而深刻动人,可以说《来信》这部影片的成功与灯光、音乐、镜头的设置密不可分,但吸引人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独特的叙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