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平衡网络文字版10】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落后

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是有不同的人。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以欧美、中国、日本、韩国为例,研究不同的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欧美与古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比较。
欧美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是本能直觉思想。
古代中国思维方式与欧美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是完全相反的。
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的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传统思想,是反本能直觉的社会性思想。
拥有反本能直觉思维的人的行为
拥有反本能直觉思维的人对待信仰的不同态度源于反本能直觉思维。这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通过反本能直觉思维来是自己更有效率的成功。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利用反本能直觉思维来实现本能直觉思维的目的,他们容易将反本能直觉思维生搬硬套,变成“无论遇到别人的思想、行为都要反一反”的习惯,再加上人的天性就变成“只要是别人的思想、行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对的”的极端思维。所以“送礼、贿赂”、“耍小聪明”就容易在这样的社会上横行。
生活在中国文化,追求效率的反本能直觉思维为主的环境下,习惯性的提前判断事物的发展结果。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是消极的,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没有见到成功的事物会习惯性的持否定态度,所以难以形成变化,形成发展的停滞。
反本能直觉思维与社会环境
这样的思想所形成的社会反而不容易走极端,因为大部分人会提前预见到趋势的发展,所以从思想上就会加速趋势的形成,提前预见趋势的思想会通过行为加速趋势的形成,所以社会稳定的效率高,不稳定的效率也高,不容易产生极端思想、行为,容易使高层人士应接不暇,相当于利用反力而缩小的生命循环,形势变化快,但是不容易产生过度极端的形势,从而在整体上更容易较稳定的持续,而形成较不容易绝灭的文明。
这样的人容易钻空子,也容易造成其他的真正适合一些职位、岗位的人不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运用,造成思想、行为发展的减速。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特点
反本能直觉思维(后天)是反规律,有意识的思考行为,来源于社会性,特点是制约。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特点会使人在开始寻求自我实现的下降趋势中,通过“怎么样不就行了吗”的想法合理化自己的要求,形成即使知道影响不好也要继续下去的思想,最终有意识的走向极端。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
拥有反本能直觉思维的社会在经历的思维变化时是本能直觉思维、反本能直觉思维。形成聚落、社会的过程后是反本能直觉思维,没有变化,形成反本能直觉惯性思维进行维持。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负面思考方式
反本能直觉思维作为负面极端的思考方式是耍小聪明、油嘴滑舌。反本能直觉思维容易形成贿赂习惯、习俗,原因在于贿赂是效率的体现,而反本能直觉思维是追求效率的思维方式,所以反本能直觉思维容易形成贿赂习惯、习俗。
反本能直觉思维极端的形成方式
反本能直觉思维是追求效率的思维模式是通过有规律的习惯而形成思考的简化,最终形成无意识的行动,会导致无意识的习惯性思考和行为,所以反本能直觉思维的极端是习惯性的。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过度效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期是古代中国思想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是过度完整的。
因为反本能直觉思维所形成的过度效率化导致古代中国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过早地完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时期形成了两极性的发展。
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本能直觉思维的特点过度效率化导致古代中国社会环境思想的过早发展,然后导致了负面思想过度长久的发展。
过度效率化导致难以完成突破、发展、固化
反本能直觉思维所形成的过度效率化导致了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过度的思考,一定要考虑周全。
由于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而中国传统思想正是反本能直觉的社会性思想,所以思考的最后都会回归中国传统思想。
反本能直觉思维的过度使用造成了社会环境难以突破、发展,形成固化的社会思想环境。
古代中国社会为什么落后
所以,古代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在于习惯性的过度使用社会性的反本能直觉思维,所导致过度效率化,使思想难以突破、发展、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