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学习笔记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或“灯影戏”,是利用光和影子表演的戏剧,被认为是最早的电影。

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和唐代,但是真正成为独立的戏曲艺术形式则是在宋代。在宋代,皮影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常常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上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艺术形式,并在元代和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相传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在法国,皮影戏的法文是 ombres chinoises 译为中国的影子 。
皮影戏的剧场的六大组成部分
皮影偶、演师、伴奏、灯光、剧本、乐器。
皮影偶是皮影戏的主角,由布幕后面的演师控制。
布幕需要倾斜3°到6°才能让皮影偶服帖在上面。
灯光主要挂在荧幕的后面,照射整个布幕。以前用油灯,后用电灯,到现代可用彩色灯。
皮影戏利用的是针孔成像的原理,由于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就会被挡住,从而形成一片相对较暗的区域,这也就是影子。影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仅仅只是这个物体的投影,因此会根据物体的形状形成不同的影子,皮影戏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完成各种造型和场景的表演。
可利用皮影偶和灯光的距离制造出不同效果,当皮影偶接近灯时,布幕上的影子会变大变模糊。

后台除了演师外还会有3到5位伴奏人员,偶尔也要说唱、和声。演师有时也要自己配音。
早期皮影戏的剧本都是手写的。
常见乐器 唢呐、大锣、小锣、单皮鼓、唐鼓、二胡、柳琴、月琴、响板等。
唢呐

大锣

小锣

单皮鼓

唐鼓

柳琴

月琴

响板

皮影戏中最常见的影偶有三种类型
人物/动物、道具、布景
早期皮影偶大小为一尺长(约30公分)
最早为五分相(侧面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后有六分相、八分像、十分相

影偶由头、手、身体、脚组成,关节越多越灵活
道具大部分都是一整片的,如桌子、椅子、床、船等



制皮步骤 动物皮-清洗-泡水-绷紧
多用羊皮、牛皮、鹿皮、驴皮、骆驼皮
印度常使用羊皮、鹿皮
中国常使用羊皮、牛皮、驴皮
土耳其常使用牛皮、骆驼皮
印尼常使用水牛皮
刻制步骤 草稿-描出形状-用剪刀剪-泡水-刻细节
上色步骤 两面着色,以前皮影偶最常使用红色、黑色、绿色,加上浓淡变化
熨烫 加热颜色,吸收颜色,烫平皮影偶,烫好的皮影偶会变成半透明
定缀 在头、手、身体、脚链接的地方插上钉子固定关节
装杆 一般皮影偶会装上两只杆子,一只用来固定身体,另外一只则自由活动
在中国皮影戏的角色主要来自于京剧脸谱
生、旦、净、末、丑、杂

生 男生的角色
旦 女生的角色
净(花脸)性格独特的角色
末 中老年男生
丑 好笑人物
杂 生、旦、净、末、丑以外的角色,如神仙、妖怪
皮影主要由三根杆组成,一根脖杆,另两根是手杆,如果需要也可以再安两根腿杆
撵杆技巧 五个手指攥着杆撵,原地撵圆(皮影表演最细腻的时候)

头部也一样细腻的撵圆

掰杆技巧 攥杆方法如图

掰杆,手必须要掰开,两只手的熟练程度要是一样的

左手和右边不允许分出强弱

掌握后可以走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