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三学科知识中小学,教学设计模板直接套,这40分有救了!
中小学段六大学科的教学设计模板,还搭配了具体试题哦~一起来看!

语文
一、教学目标
诗歌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 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段/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培养/领悟诗人……的感情;激起对 古典(现代)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 情趣。
文言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 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方法,理 解文中重难点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古代文 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散文
写景状物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找出文中景物的具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讨论探究,品析重点段落,分析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写人叙事
1.知识与能力:
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能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合作讨论探究,品析重点段落,揣摩重点语句、字词,揣摩……写作手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的情感/学习……的品质/学会……的道理。
小说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积累 XX 等词语;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复述小说主要内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合作探究,分析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等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提升审美体验。
议论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分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质疑、反复研读,掌握……论证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品味与领悟……
说明文
1.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内容,说出……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品析重点段落,辨别本课中所出现的……等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结合文中重点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课之前给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激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要完成的任务是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3.精读课文,深入领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知识重点、难点展示出来。
(1)从内容上,深度探讨细节。
(2)从手法上,探讨有什么好处。
(3)从情感上,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语文课是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需要与实际 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1)拓展延伸: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写一写感想,改写或仿写等。
(2)小结作业: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范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参考答案】
(上
下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如果要写的细致一点,可以具体写把握诗歌的哪些意象,如孤山、水面、早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 中拟人/对仗的修辞手法和烘托/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段,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人对春景的赞美/对春色的喜 爱之情;激起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 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了老师给大家播放 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视听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并以此引出本课课题《钱塘湖春行》,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聆听名家范读、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向学生提问:诗歌主 要描写了哪些景象?
2.师生互问互答,得出诗中描写了诗人漫步在西湖边看到的早春景象。
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诗歌的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诗 歌,圈点勾画景物,师生互问互答明确:诗歌通过对山、寺、亭、水、莺、燕、 花、草、堤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草长莺飞初春时节欣欣向荣的欢乐氛围(如果 能写出这样的语言肯定可以得高分,如果组织不出来这样的语言,按照模板来写 即可)。
2.诗歌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通过为学生播放春天万物生长的视频,结合 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在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一 个“争”字将早莺拟人化,将早莺的活泼可爱写得淋漓尽致。不需要在教学设计 中写很多方法,能够写一个并且分析透彻即可,要把一点分析的很到位,不在多 而在精。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同桌讨论明确:通 过对早春景象的描写,以及“最爱”等词语的表述,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 爱和向往之情。
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春天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2.小结作业: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
(2)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请为《钱塘湖春行》配图。

数学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知道(了解)________(如概念、定理、公理、性质,运算法则、计 算方法),理解________(如公理、定理)是如何推导形成的,掌握________(如 计算方法,公式),应用______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________(观察、发现,猜想,操作、归纳、类比、讨论、交 流等)的过程(活动),提高________(四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 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的能力,体会了________的思想,感受到________(数学 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及勤于动脑的学习习 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________(概念、性质、法则);理解/掌握________(定 理/性质推导过程);应用________(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________(定理/性质推导过程、概念);应用________(解 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导入环节:
1.写名字:复习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
2.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教师活动:导入中老师做了什么。如果是图片导入,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问。问题是导入的重点。组织学生独立 思考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2)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进行讨论,引出课题,课题就是标题。
新授环节
1.初步感知,以旧引新。
(1)教师活动:教师针对第一个知识点提出问题(比较容易)。教师组织 讨论,巡视指导,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或自评。(2)学生活动,写出结果。
2.自主探究,得出结论。(1)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第二个知识点的问题,稍微难),组 织讨论。(2)学生活动,写出结果。
3.总结归纳,知识应用。归纳本节课重难点。
(1)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新课的重难点并展示相关例 题……引导学生完成并展示。
(2)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环节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________(本节课知识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 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或者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完成 后教师针对结果给予评价并总结。
设计意图: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不仅能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更好地学以致用,找学生代表在黑板 上演示,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后针对练习结果,进行统一订正, 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课堂小结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点本身/重点。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易错点/难点。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3.设计意图:学生自我总结概括,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直接布置上课练习后剩下的课后作业。
教师自主编写作业:一些拓展提高性的作业;预习性作业。请学生完成书后练习:或者进行一个设计或者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再巩固,再认识。
范例(初中)
【参考答案】
(上
下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复习导入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明之前肯定学过平行四边形,这里 可以用温故导入,直接提问,展示一系列问题。(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问题一旧一新)
2.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进行讨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探究新知
①观察—猜想—验证—归纳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PPT 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提 出如下问题: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目标问 题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和动手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 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或自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剪 一剪(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等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
最 后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与对角的性质。
设计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使学生领悟证明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方法。
②证明性质
教师活动: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猜想后,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用什 么方法证明这些性质?能写出已知条件和结论吗?证明过程呢?”
给定时间让学 生先不看教材内容利用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进行巡视和点拨,结束 后,请三名同学上台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活动:结合旧知发现利用添加辅助线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即可得出结论, 得到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体会了证明过程中所蕴含的数 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并在点评证明过程的书写中体会符号化思想,感受到数 学的严谨性。
③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利用大屏幕展示例 1 引导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完成例的证明过程。
范例(高中)
(2017 年上半年–高级中学–教学设计题)(节选)单调性是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针对高中函数的单调性中“增减”函数概念的教学完成以下任务: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提出如下问题:你们会画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吗?它们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能用语言描述吗?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动手画图并引出课题——增减函数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建立知识前后联系并为后面的学习进行 素材准备。
探究新知
①初步感知,以旧引新。教师活动:教师利用 PPT 展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请学生观察函数图象的规律及图象上的特殊点,提出问题:两个函数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教师有 针对性地由浅入深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 成果。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发现,由图象可以看出一次函数 f(x)=x 的图象由左 至右是一直上升的;二次函数 f(x)=x2的图象在 y 轴左侧是下降的,在 y 轴右 侧是上升的。
②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感受学习单调性的概念。
教师活动:教师以二次函数 f(x)=x2为例,请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函数图象 的“上升”和“下降”。给予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思考并抢答或自主探究再回 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作相应评价或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认识到:二次函数 f(x)=x2的图象在 y 轴左侧 “下降”,也就是在区间(–∞,0]上,函数值 f(x)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图 象在 y 轴右侧“上升”,也就是在区间(0,+∞)上,函数值 f(x)随着 x 的增 大而增大。③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得到形式化定义。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和总结,得到增函数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问 题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 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和信息共 享意识,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英语
范例
设计任务:请阅读下面学生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 20 分钟的阅读教学方案。
教案没有固定格式,但须包含下列要点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major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
activities and justification
教学时间: 20 分钟
学生概况: 某城镇普通中学八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班级人数 40 人,多数学生已经达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三级水平。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一般。
语言素材:
Summarizing
While reading, make notes or underline the main ideas in the text. After reading, write a short summary in your own words. This can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xt;
A Country Music Song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
When Sarah was a teenager, she used to fight over almost everything with her family. But five years ago, while she was study abroad in England, she heard a song full of feelings about returning home on the radio. It made Sarah think about her family and friends back in the US. She came to realize how much she actually missed all of them. Ever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a fan of American country music.
Country is a traditional kind of music from the southern states of America. Nashville, Tennessee is the home of country music. Many songs these days are just about modern life in the US, such as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and success, but not about belonging to a group. However, country music brings us back to the “good old days” when people were kind to each other and trusted one another. It reminds us that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 laughter, friends, family,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Sarah hasn't been to Nashville yet, but it is her dream to go there one day. She has already read a lot about the place and done some research on it. She knows that there is a Country Music Hall of Fame Museum in Nashville. There are also always a lot of great country music concerts with famous musicians and singers; like Garth brooks. Sarah has already listened to most of his songs. “Garth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usic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He's sold more than 120 million records.” I hope to see him sing live one day!”
【参考答案】
(上
下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一、Teaching contents
This is a reading lesson which mainly talks about country music and how Sarah learns about country music.
二、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①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rasp key words/phrase in the passage, such as country music,
fight over, study abroad, traditional, musician.
② Students can grasp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③ Ss are able to learn how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scanning, skimming and so on.
(2) Ability objectives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by using reading strategies like skimming and scanning in their reading process.
(3) Emotional objectives
Students will build the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alk with others confidently and bravely.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to music.
三、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y points
Teaching key point:
How to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main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pass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help students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about music.
四、Major Steps
Step 1 Pre-reading (3 minutes)
1.Talk about the picture.
Q1: What is the girl doing?
2. Look at the title and picture to predict.
Q2: What’s country music about?
(Justificatio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be stimulated by using pictures and headlines to make predictions and then guiding them to read the passage with an eagerness to test their guesses.)
Step 2 While-reading (12minutes)
Activity 1: Skimm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 1 Introduces Sarah’s dream?
Para 2 Introduces Sarah?
Para 3 Introduces country music? .
(Justification: By matching the central idea of the paragraph,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obt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quickly, so a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fast reading.)
Activity 2: 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①Read Para 1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with the help of words---Who, Where, Kind of music.
② Read Para 2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with the help of words——kind, about, reminds.
③ Read Para 3 and underline the main idea with the help of words—— dream, hope, Who’s Garth?.
(Justification: Through underlining the main idea while reading, guide students to scan the article, get the details of the passage, and to exercis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atch the key information.)
Activity 3: Careful reading
Language knowledge learning:
( 1 ) Read the articl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appropriate words.
Eg: Country is a ______ kind of music. Try to paraphrase them.
( 2 ) Do group-discussion to sum up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assage
Q 1: Why did the country music change Sarah’s life?
(Justification: Students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ssage, and language knowledge can also be solved at this stage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language better.)
Step 3 Post-reading (5 minutes)
② Use the notes you made to writ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whole passage.
② Ask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do a survey about the topic what’s your favorite music? Make a report and share together. Students evaluate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 corrects, encourages and evaluates.
Your favorite music
Famous singers
Why
Classical music
Pop music
….
(Justification: This step can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ve spirit.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music in their own words and improve their oral English.)

音乐
问题一:简要分析歌曲特点。(10分)
这是一个固定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我们只要固定下来话术,再结合歌曲的具体特点进行陈述。歌曲的特点,我们一般要从歌词、节奏、旋律、乐句、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在答题的时候,也要分条来阐述。时间紧迫,给大家总结了模版,如下:
1.总论:
《 》是一首 拍的XX地儿童歌曲,描写的是……,主题突出、形象鲜明,节奏感强、富于韵律。
2.逐条分析:
1.歌词:简洁形象/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表达/赞美/描绘……
2.节奏:( )典型节奏贯穿全曲,简单易学,凸显了……
3.旋律:多为X度X度小跳,凸显……的情绪。
4.结构:一段体结构,短小易学。
问题二:如指导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必须的环节,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体会……,激发/培养……之情,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的过程中,开发……能力;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感知/认识……节奏/符号的演唱,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初步感知/感受……体裁/民族的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如果有出题)
1.教学重点:体会歌曲的情感,并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中的休止符。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 ”的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环节,但是通过几次的考试,可以确定的是两个方面的类型:
一是教学设计中的某个环节,如导入、新授、活动、小结;
二是教学设计中具体的知识点的教学,如音的高低、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切分音节奏、下滑音等,模板如下:
一、某一环节教学设计的模版,直接给出整体教学设计的模版,大家从中节选出考试要求的环节即可。
1.激趣导入:(情景导入、律动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
①教师安排活动……
②学生互动……
③引入新课……
2.教授新课
①初听歌曲,内容感知
②教师范唱,体会情感
③模唱旋律,熟悉节奏
④重点教唱,突破难点
⑤整体跟唱,巡回指导
3.音乐活动(表演类的、乐器类的、舞蹈类的、律动类的、情景类的…)
①教师分组,提出要求
②学生分工,各自练习
③分组展示,自评互评
4.课堂小结
①学生自主总结
②教师情感升华
Ps:别忘了写设计意图哦,依据自己的考试时间,可写在每个大环节的后面,也可以写在每个小点的后面。
二、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模版:
1.初步体验
①教师播放/演示,提出问题 。
②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教师的活动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进入课堂。
2.探索感知
①引导学生充分联想,探索 (相关活动) 。
②根据探索的内容,进行展示环节
设计意图:探索感知环节,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后,进行的亲身体验,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
3.拓展创新
①教师安排相关游戏,巩固知识的学习
②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音乐知识的学习是较为枯燥,并难于理解的部分,教学中设计拓展游戏,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音乐知识后,在游戏中进行巩固,是很好的方式,充分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范例
请欣赏《音乐屋》,并回答问题。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时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难点“旋律”的教学过程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1)整体特点:《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2/4拍。这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描绘了“叮咚”作响的玩具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节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较为舒展,配合起伏的旋律,形象的描绘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玩耍的美丽画面。
歌词:简单的几句唱词,当中有模拟敲门的“叮咚”声,富有童趣。
旋律:简单易学,平易亲切,歌曲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音乐小屋》的学习,《音乐小屋》,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音乐存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律动编创的方式,学生感受二拍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准确的并带感情的完整演唱《音乐小屋》。
(3)教学过程
1.初步体验
①通过 多媒体师生共同用la模唱旋律。
②学生思考并找出旋律片段句难点音高——5---3。
2.探索感知
①鼓励学生用科尔文手势找音。
②选学生代表展示演唱/学生和老师共同音程构唱(正序、倒序)。
3.拓展创新
①教师出示含有此音高的不同旋律,鼓励学生自行演唱。
②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边创编动作编进行演唱。
③挑选代表同学上台表演,并由同学们进行自评互评,老师作最后点评升华。
【设计意图】
①教学难点的发现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模唱旋律,找到难点,遵循了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以体验为主”的教学原则。
②科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重要内容,用不同手势和位置表示音高,把音高形象化,便于找准音高。
③创新活动是新课标中的目标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体验,开发学生的音乐探索能力。
体育
一、教学目标写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动作要领、保护帮助方法、练习方法、项目了解。
关键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是学生通过什么活动、过程培养了什么能力,掌握了什么方法和知识等。
关键词:通过……提高/发展/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包括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态度和人生观。
关键词:体会……感情;培养……精神;体验…..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一般为动作要领—关键的发力点,快速确定重点思路:
①关键的发力点
②脚型、手型、位置描述,如踢球脚型的控制,手型的控制,击球点
③方法合理/掌握XX的动作方法
2.教学难点
一般为动作要领的运用—动作协调连贯、××与××协调配合。快速确定难点有以下几种写法及思路:
①动作协调连贯/动作协调,用力连贯
②全身用力协调
③上下肢协调配合
④XX与XX相结合/衔接
⑤易犯错误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答题模板
教学过程安排: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设计意图/理由:
2.答题思路:
练习一:可以是探究、体验、素质练习、复习等内容安排
练习二:在练习一的基础上,开始练习正确技术动作,较复杂可安排降低难度的动作练习或安排纠正错误动作的练习方法,如前滚翻下巴夹红领巾练习
练习三:在练习二的基础上加大一点难度或纠正错误动作的练习方法,如前滚翻膝盖夹红领巾练习
设计意图/理由:
思路:教学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说明理由的要点:学生特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克服重难点等。
四、易犯错误及纠正
1.产生原因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或者因为怕累,受伤,有畏难情绪,对完成练习缺乏信心。
(2)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概念不清,技术要求不明确。
(3)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和基本技术水平跟不上要求。
(4)教材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教法不当以致产生错误动作。
(5)旧动作的影响。
2. 纠正错误的方法
(1)讲解示范法
(2)符号标记法
(3)模仿诱导法
(4)教具辅助法
3. 易犯错误及纠正答题模板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范例
请认真阅读下图,并按要求作答。
(2018下真题)
动作方法:两脚自然开立与肩同宽,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自然前后预摆,同时两腿随着协调弹性屈伸,起跳时两臂由后向前上有力摆动,两脚迅速蹬地,充分蹬伸髋、踝关节向前上跳起,腾空后挺胸、展体、伸髋,使身体尽量伸展,落地前收腹、屈膝、立刻屈膝缓冲,保持身体平衡。
(1)简要说明“立定跳远”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
(2)如果指导水平二学生练习,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目标,设计新授环节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摆臂、蹬地有力,空中伸展充分
教学难点:下肢和上肢协调配合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行立定跳远动作要点,了解体立定跳远教学重点、难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做出立定跳远动作,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协调、灵敏等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练习方法
①原地摆臂练习
教师将学生分组,讲解示范立定跳远动作要点,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进行高人和矮人练习,当老师喊矮人时,学生做底姿势摆臂,当老师喊到高人时,学生做高姿势摆臂,体会两腿屈膝,两臂后举动作感觉。
②蛙跳练习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学生扮演小青蛙进行连续蛙跳练习,在练习中老师强调两脚迅速蹬地,充分蹬伸髋、踝关节向前上跳起,腾空后挺胸、展体、伸髋动作要点,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蛙跳动作。
③立定跳远比赛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相同,在地面上画不同的远度线,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跳得最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比赛,在比赛中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比赛,同时注意安全。
理由: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体育游戏感兴趣,但身体素质薄弱,意志不坚定,针对学生发育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通过体验、思考、交流等方式获得技能,培养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由简到难的方式进行,由原地摆臂、连续蛙跳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美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_______的相关知识,掌握____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______的观察、体验和创作,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______的乐趣,敢于创作和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导入环节
视频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观看视频、相互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新授环节
1.初步感知
教师展示XX作品/图片,师生共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说一说/谈一谈“ ……?”
引导学生总结:……
2.深入探究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欣赏……,在欣赏的同时思考问题:“ ……?”
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总结得出……。
3.拓宽思维
出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画家怎样在作品中运用……的。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引导学生畅谈对……的想法。
4.教师示范
① …… ② …… ③……
设计意图: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欣赏相关的图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点评环节
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
自评: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创作感受,
互评:以贴星星的方式选出“最佳……奖”“最佳……奖”等奖项,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作业进行总结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 …… 、 ……等多方面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采用多主体、多角度评价学生作品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上的评价环节,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和富有个性的审美观。
范例
一、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教材中花边这种艺术形式的特征?(10分)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0分)
(3)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如何解决本课重难点?(20分)
【参考答案】
(上
下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1)教材中花边这种艺术形式的特征?
本节课中花边是以一个或几个纹样(花纹)作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适应一定的外形轮廓,向左右两方延续的方向展开连续排列而成的。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认识什么是花边,了解花边在生活中的装饰作用,并能用剪纸的方式设计制作花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欣赏、实物展示以及教师剪纸示范,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造型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留心观察身边的美术形象,增强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3)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如何解决本课重难点?(20分)
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认识花边并设计制作花边;
难点: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花边。
① 初步认识什么是花边
② 请同学们观察实物,找出实物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③ 观看花边的演变过程,
④ 教师示范花边的制作方法,用剪纸的方法剪出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说出步骤。
⑤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喜欢的花边,自主设计花边并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花边的装饰性,解决重点之一:什么是花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了解制作花边的方法与步骤,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漂亮的花边,突破难点。
幼教活动设计
一、活动名称
要求:清晰明了、儿童化、完整
例:小班语言活动《我爱幼儿园》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含义: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学习到的具体内容
常用词:知道、了解、懂得、认识、明白等
举例:知道单手拍球的具体方法...
2.能力目标
含义: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达到的一种水平,或者是能力的体现。
常用词:协调、表达、理解、分类、比较等
举例:能够左右手协调的进行拍球游戏...
3.情感目标
含义: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情绪、态度等体现。
常用词:感受、喜欢、体验、愿意、乐于等
举例: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必须掌握的内容
2.难点:现有水平难达到
四、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材料、多媒体、挂图、故事等
2.经验准备:已有、做过、经历过、生活、见过等
五、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要求:精练、巧妙、准确
目的:兴趣、需要、主动性、积极性
导入形式:图片、实物、儿歌、游戏、多媒体...
2.基本活动
要求:紧贴目标;师幼互动;丰富有趣
3.结束活动
要求:自然、首尾呼应
形式:总结、活动
举例: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筷子有多种用途,所以在生活中……
六、活动延伸
要求:形式多样
形式:家园合作、区域活动、各领域活动、日常生活、社区活动
举例:回到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你的作品…
范例
请以“表情”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社会活动。
【参考答案】
(上
下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中班社会活动:表情畅想曲
(一)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脸部表情。
2.理解各种表情所表达的心情。知道可以从人的表情中了解别人的心情。
3.结合日常游戏,通过画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二)活动准备
1.哭、笑表情图谱每组一份。
2.故事课件:碰碰船。(两个孩子在玩碰碰船时撞在了一起,一幼儿脸部表情为很开心,另一幼儿脸部表情为空白。)
3.操作卡片:小朋友活动情景图片(脸部表情为空白)。
4.记号笔人手一支。
(三)活动过程
1.看看讲讲各种表情(哭、笑、生气)——幼儿看看讲讲表情图谱。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看看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幼儿操作,互相讲讲。)
集中讨论、交流:
师:谁来告诉大家小客人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幼A:这位小客人他在哭,可能他什么地方很痛。
幼B:这位小客人在笑,因为他很高兴。
幼C:我的客人很生气,因为有人欺负他。
师生共同小结:哭、笑、生气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表情。
2.选择不同的表情讲述故事结尾——听故事《碰碰船》。
师:这些表情都藏在一个故事里,你们想听吗?(结合故事课件,教师讲述故事,全体幼儿听故事。)
幼儿自由选择表情图讲述故事结尾。
师:小强和小语的船碰到了一起,小强很开心,可是小语会怎么样呢?请你选出一个表情图片和好朋友来讲。
(幼儿操作讲述。)
集体讨论,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选择,并能讲讲为什么。
师:谁来告诉大家小语会怎么样?(结合自己所选的表情图,填图讲述。)
幼A:小语会哭,因为他们两人的船撞了,水溅到了她的眼睛里。
幼B:小语会笑,因为碰碰船撞到一起很好玩。
幼C:小语会很生气,因为小强撞到了她的船。(评:图片上小语的表情没有表达出来,留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幼儿讲述的各种表情都符合逻辑,使孩子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懂得可以通过人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
3.扩散性思维:丰富幼儿对表情的认识。
师:小语除了会哭、笑、生气外,她可能还会怎么样?
幼A:她可能还会尖叫,因为她太害怕了。
幼B:她还会做鬼脸,因为太好玩了。
4.幼儿操作:添画表情。
师:老师把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做游戏的样子画了下来,可是老师忘了画表情。如果图片上的小朋友是你,你会怎样呢?请你画出表情来告诉老师。(出示幼儿游戏时的图片。)
幼儿自选一张游戏时的图片,根据自己的体会,用画表情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活动评价
师:请你去看看别人在做游戏时的表情,说说他们的心情怎样?(幼儿离开位置自由参观,互相交流。)
(采用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让幼儿看到更多别人的表情和游戏时的心情,从而进一步理解可以从别人的表情中体会别人的心情,为幼儿以后游戏时的交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