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豆瓣8.8!这部纪录片缓解了我的囤菜焦虑

2022-04-26 14:01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的国产影视剧已有一段时间没有掀起过波澜。

这让我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那些一直想看而未看的佳剧,由台湾公视制作的《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系列,便在其列。

该系列一共两季,在豆瓣上的标记人数加在一起不超过一千人,但每季的评分都高达8.9,成为不少剧迷和综艺节目爱好者的治愈良药。第一季还曾在2020年和话题之作《想见你》共同擒获金钟奖的创新节目奖。

一个剑桥大学人类学博士顶着爆炸头,穿梭在中国台湾省的各大市场,流连于肉菜摊位和鱼档茶肆间,真的能让整天emo的丧逼们“起死回生”吗?


《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2019)



01

绝不只是美食


《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系列纪录片给人最大的错觉,便是它太像一档美食综艺节目了。



基隆仁爱市场的方寸小店里,藏着品种丰富的寿司;


在传统的猪肉香肠里灌入猪肝,并佐以咸汤圆下肚;


抑或是澎湖北辰市场中,当地人用塑料瓶腌制的咸越瓜;


当然,还少不了台南新化市场里,挂了三五十样浇头的粿仔粉档。 在主持人李明璁时走时停的节奏中,这些台湾各地的民间小吃不断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它让人想起了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后者同样以神州大地上的丰饶物产作为主角,将为人熟知却又颇为陌生的食物故事娓娓道来。



然而不同之处在于,《舌尖上的中国》关注的是食物本身,风味、腌制、发酵、晾晒。


这些从美食制作过程里抽绎出的辞藻,以及食物和人文地理的融合故事,借由旁白李立宏的醇厚口音说出,让人不禁感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神秘,并重新认识那些入肚之物。


它是美食老饕们的狂欢,更是名士风流的另一种表现。  但《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截然相反,它钻入庶民们辛苦维系的生计日常里,让菜市场变得活力四射,生猛喜人。 

比如在花莲的重庆市场里卖蜗牛的阿英姐,手法娴熟地从壳中挑出蜗牛肉,并戏谑地将其比作为恋爱;


或是年纪颇大的阿美族婆婆,对野草知识的掌握让人惊奇,每日都和丈夫挖掘出种类繁多的菜品。 


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体现在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并不只是聚焦于“菜市场”,而是容纳度更为宽泛的“市场”。 

菜摊旁边的老年衣服店,菜场外的百年摄影店,和米档、裁缝铺、美甲店、咖啡馆,甚至是市场五十多年,或上百年的建筑历史,以及日据时代、美军驻扎和东南亚移民浪潮等等历史因素,全都杂糅进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市场”之中。 

主持人李明璁的解说,让我们认识到市场别样的魅力,它既有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同样不乏稍纵即逝的历史须臾。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在此等同于活力,它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之道,以及对于生活本身抱有的尊重和信仰。 于是,生命的价值,在此拥有更为具体的意义。


02

职人的坚守和落寞


当然,“市场”二字在此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偌大市场中的每一个庶民从业者所组成,李明璁将此称呼为“职人”。

 

职人一词来源于日本,专门指称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

 

2011年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因其对小野二郎这位寿司界的大牛的介绍,让国内不少人第一次了解到什么叫做“职人”。



相比于小野二郎这样的米其林三星店的大厨,《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中的菜贩、鱼贩、肉贩,或是裁缝匠、糶手、铁匠,似乎不够起眼。

 

但借由李明璁的细腻观察和讲解,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庶民职人的敬业和坚守。


比如在第二季第四集中,台南新化市场的一家亚锌制品铺里,年迈的老师傅默不作声地敲敲打打,将几片亚锌制作成花洒、水瓢等生活用具。



这些在我们童年记忆中才会出现的亚锌制品,如今早就被更为方便时尚的塑料制品取代。 但从老师傅对这些用具一丝不苟的制作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传统工艺品的价值和体面。 另一家磨刀打铁的店铺里,同样是一位年岁不小的老人在磨制各种刀具。 

菜刀需要磨双面平;柴刀需要磨成一面平一面斜;剁刀则不能磨得太斜,要立面一些。


甚至在第二季的最后一集,特地将各行各业的职人心语做了个集锦,让我们看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起早摸黑,重复作业。 而大多数职人的一大共同点,便是数代从事家族行当。 有的是逾越百年的五代掌门,也有的是三代单传的独门秘法,最起码的也是两代传承的自家手艺。



但他们又并非是继承巨额家产的“富X代”,而是在生活的困顿和手艺的流失之间逐渐走上了这条路。 比如为了能够有业余时间打泰拳的润饼老板,或是为了让几十年的老主顾有所寄托的摄影店传人。 

这些职人手艺,既像是日本的民艺大师柳宗悦所说的“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那样,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摩挲到生活的私密褶皱。 可与此同时,他们之所以如此为之,大多却是生活压力的驱使。


于是,这份职人坚守显得真实而不做作,沉默无声,却又润物无言。


03

生活终归人情贵


自然,李明璁除了用社会学家的眼光发现市场里职人们的坚守,他更在乎的还是环聚在市场周遭的生活底色,人情冷暖。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大学开设的一门特殊课程——《失败者的成功学》,曾会如此受到欢迎,得到700多人的疯狂报名,更是有络绎不绝的学生、社畜和家长赶来旁听。



比如在第二季第三集里,节目一改以往,没有聚焦于某个享有盛名的市场,而是跟随台中东势的一辆菜车,记录下菜车老板阿峰与其客人们的动人故事。 

所谓菜车,意即卖菜的流动货车,在台湾一些地势颇高、但人口相对分散的山区里较为常见。 年轻的菜贩阿峰,每天清晨四点半就得到市场进货,然后从六点半开始,就得在山区的沿途公路流动摆摊。


 在此期间,他需要开着老旧的小货车走走停停,既得开着音乐让各个站点的客户知晓他的到来,还得照顾到不同情况的客户。 

其中便有一位聋哑老人,阿峰每次都得为其上门送菜。 这一耗时甚多,却利润甚少的生意,之所以让年轻的阿峰能坚持下去,一是由于这是父亲坚守了几十年的职业;二是在于,一旦阿峰不做,山中的住户将无菜可买。


人情成为了无形的动力,卖菜买菜不再只是需求和金钱的往来,更是如期而至的赴约,和日久情常的累积。 

这种人情味儿在节目中不断重现,有的是米档的新一代传人,不惜重金将传统的碾米机进行修复,并通过研发米啤酒,来守护台南的米文化;也有的是女儿眼看母亲身体难以为继,于是辞掉工作,继承几十年之久的牛杂汤店铺。



《我在市场待了一整天》的治愈力,便在于此,它不断翻开烦恼和忧愁的结痂,让你感受到每一个庶民主人公的血痕,但与此同时,它又会让你看到,这些人对于生活的宽忍和疼惜。 

所以,每当李明璁在每一集的最后说道“我在某某市场待了一整天”时,我总是不自觉地被代入进去,心心念念地向往着:我想在这个纪录片的世界里,待上一辈子。



「后浪电影」用户调研



我们将在填写完成的宝贝中

每周抽3人送出《教父》玫瑰徽章1枚+图书盲盒1本

快快参与吧



作者丨郭源潮

编辑丨飞檐    排版丨逍遥



豆瓣8.8!这部纪录片缓解了我的囤菜焦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