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二)
第二篇 知识和行为问题
第一章 智者时期
第一节 思想的进步
在神统论和宇宙创生论的时期以后,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由研究的精神不局限于哲学家的各个派别,而是不可避免地渗透于其他思想领域,新观念也逐渐替代了旧观念。
在希腊戏剧诗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人生观和宗教观,通过评价和思考而向纵深发展了。
在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原来很容易被人接受的由来已久的无稽之谈和迷信遭到怀疑。
在医学界,旧的荒唐思想和医疗方法为这行业领袖人物所摒弃,人们感到需要有关自然和人的知识。
医生的探索在表明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方面,对研究哲学的人有很大价值。
这是在希腊哲学史上家里伟大思想体系暂时停顿的时期。
正如冈珀茨所指出的那样,探索的热情高涨,而且涉及各种问题,包括国家的起源和目的,行为、宗教、艺术和教育的原理。
作为希腊哲学创始时特征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涌入各个研究领域,为另一更伟大的思辨思想时代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的哲学盛衰对希腊历史和文明是有重大意义的。
(Tip:新思想的诞生引发了对旧思想的批判,破后而立往往与新旧事物的斗争有关,只有一部分人脱离了旧时代,才能够打破旧时代自身的局限性来谋求新的发展。一种模式在后来思想的发展中反复的出现,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使得人们打破了传统迷信思想带来的桎梏,从而引来追求新思想的热潮,这对后续的思想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节 希腊的启蒙时期
在希腊人的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中,有一种逐渐增长的向往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早期的诗歌意境显示出对待生活和人类制度的批判态度,在赫西俄德和公元前六七世纪诗人的著作中则比较鲜明。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中,独立思考的倾向几乎达到极为坚强的程度。特别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探索的精神转向外面的实物世界。主要的兴趣归于研究宇宙及其规律,至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则由形而上学得出的结论来确定。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经验,非常有利于那标志其哲学家特性的启蒙精神的发展。
事物的新秩序引起重大的经济变化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旧的基石经过检验,其中多数被推翻。否定的精神在国土上广泛传布。
以上所描述的时代是启蒙时代。新生的精神状态自然会鼓舞个人主义的滋长。个人开始摆脱团体的权威,进行自我奋斗,想其所想,自求解脱,而不是依赖旧的传统。
在另一些地方堕落成思想和行动上的主观主义:我正想的是真的,就是真的;我正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怀疑主义在理论范围内盛行起来。
修昔底德:“随意颠倒文字的普通意义。把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看作是最可爱的朋友,把谨慎温和的人说成是懦夫,把遵从理性的人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庸人。人们得到信任同他的暴戾粗鲁成正比,没有人比得逞的阴谋家更卓具声望,除非或许另有聪明人,能干同样的勾当而略胜一筹。但是,凡是真诚地试图消除这种背信弃义行为的根源的人,都被认为是对他朋党的叛逆。至于誓言,没有人认为除去必要时以外,需要遵守片刻。事实上,如果哦你想出办法借助敌人信赖你的话,抓住他,消除他,那是一种额外的快乐。”
本恩:“古代的风纪终于变得非常松弛。富有的人懒惰而奢侈,穷人犯法作乱,年轻人越来越对长上傲慢无礼,宗教遭到嘲弄,各个阶级都精神抖擞,抱有想法弄钱、把它花在声色享受上的共同欲念。”(Tip:这两句话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为一个文明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不标注说话的两个人,谁又会觉得这是在说古希腊的启蒙时期呢?如今也恰好处于一个刚刚批判完旧事物的时代,随着信息交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思想得到了优质的传播途径,但是同样也带来了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盛行。这种怀疑与虚无使得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中间茫然无措,能够正确认识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找到真我和真途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今存在主义的四个议题在青少年当中盛行,可能更需要去反思这种信息交互的弊端究竟要如何修正。)
另一面还有保守的人,即往昔美好时代的代表,他们反对新思想、新教育、新德性或者毋宁是新罪恶,因为他们认为追求知识“导致非宗教、非道德,是年轻人同他们的祖先很不相像,总是同滥交朋友、过着放荡生活的情况相联系。”
(Tip:对旧事物的批判,往往带来矫枉过正的行为与思想,从启蒙运动可以看到,古希腊对于旧思想的批判从一开始的批判变成了一种走向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方向的思想狂热,当原本确定性的东西遭到怀疑之后,人们就会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这与个体心理状态会比较相似,给人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这种怀疑的感觉泛化后,所有思想都受到了冲击,这种矫枉过正的思想狂热为后来的苏格拉底带来新的思维方向却也是打下了基础。)
第三节 智者
智者是新运动的代表。智者这个词原来是指聪明而有才能的人而言,但是,在这个时期它指的是职业教师。
为了使自己适合一种事业,一个青年人必须精通辩论、文法、修辞和演说。智者开始抱有实用的目的来研究这类课题,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们还注意道德和政治问题,促进对伦理学和郭家学说作比较有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某些后期的智者急于使其门徒有所成就,往往趋于极端。
批判精神开始反过来影响哲学本身,一时引起形而上学思辨的轻视。
智者开始懂得人的思想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以前的思想家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够获得真理。
现在智者着眼于能认识的主体,并得出结论,肯定认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
普罗塔哥拉教诲人:“人是万物的尺度”,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
理论上的怀疑主义很快导致伦理上的怀疑主义,导致在行为上人以自己为准则的观点。
某些比较年轻的激进派看来,道德不过是协约,代表那些有权力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其同代人的意志。道德法规违反“自然”。有些人认为,法是由弱者、大多数人制定的,用来约束强者、“最优异者”,阻挠最适合的人取得应有的东西;因此法侵犯了自然正义的原则。
另一些人认为法是一种阶级法,是由少数,强者和有特权的人制定的,用来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对话《高尔吉亚》中:“法的制定者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弱者。他们制定法规,进行表扬和谴责,着眼于自己和为自己的利益威胁那些较强的和能够胜过他们的人,使其不能超越他们。他们说不诚实是可耻的和非正义的,所谓非正义一词是指一个人想得到比他邻人较多的东西而言。他们自知处于劣势,我猜想他们十分喜欢平等。因此,要比大多数有所得的奋发的干劲照例被认为可耻和不正当的,被认为是非正义的。而自然本身却揭示应该让优秀者比卑劣者、强有力者比弱者多有所得;她还多方证明子啊人和动物中间,确实在各城市和各民族中间,正义在于优秀者通知卑劣者,比卑劣者拥有较多的东西。如波斯王薛西斯入侵希腊,或者他的父亲侵犯西塞亚国人,是根据什么正义的原则?没有。他们遵循自然行事,出乎天理,依据自然法规;大概不是依据人为的法规,人为的法规是由人创造出来而强加于人的。从青年时起抽出最优秀最强壮的人,像驯养小狮子一样来驯养他们,用这种言辞来诱导他们,告诉他们必须满足于平等,平等是光荣和正义的。如果有人有足够的力量,他就会挣脱、冲破和逃出这一切,践踏所有那些信条、魔法和符咒以及违反自然的法规:奴隶会起来造反,变成我们的主宰,自然正义之光将照射于四方。”
柏拉图《理想国》:“正直的人同不正直的人相比永远是失败者。第一,在私人合同上,不正直的人同正直的人合伙,散伙时,不正直的人总是比正直的人占有较多的东西。第二,对待国家方面,缴所得税时,正直的人和不正直的人收入相同,但是缴税要多;有所受益时,正直的人一无所得,而不正直的人收获很多。看看他们做政府机关工作,情况如何。正直的人因为他正直,不顾自己的事情,或者还要遭受其他损失,从公务工作中毫无所得。而且还因为他拒绝非法地为他的朋友和相识服务,被他们憎恨。但是,这在不正直的人那里,完全相反。同前面一样,我所说的不正直的情况是大量的,不正直的人非常显而易见地占了便宜。如果我论及极端不正直的情形,在那种情形下罪犯最快活,受难者或不做不正直的人最悲惨,我的意思会看的非常清楚了。那就是说,暴君用欺骗和武力掠夺别人的财产,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锅端。无论是神圣的或世俗的,公家或私人的,都一扫而空。如果他被发觉只干其中任何一件坏事,他都会遭到惩罚,蒙受很大的耻辱。只干个别坏事的人被称为盗窃庙堂的大盗、劫人的强盗、夜贼、骗子和惯偷。但是,如果一个人除去掠夺公民的金钱外,还奴役他们,那么他就不会受到那种谴责,反而被公民认为有福和值得颂扬;凡是听说这种登峰造极的非正义的人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人们谴责非正义的行为,不是担心他们可能成为,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插手。(Tip:可能对于弱者,真的是这样)苏格拉底,像我已经证明的,不正直达到足够的程度,则不正直比正直有力量、自由和占优势。而且像我最初所说的,正直是强者的利益,不正直是一个人自己的利益。”
(Tip:智者时代借助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风气,带动了纯粹的功利主义,这一时期更加鲜明的展现了不择手段的来取得结果,可能虽然导致了好的结果,但是过程的不择手段造成了其他事件的坏的结果。人们对于成功和利益的追求是本性的,就像是不知饥饱的金鱼,无法拒绝食物的诱惑,对于人类来说,虽然已经与动物大为不同,但是同样相同的是依旧在为了生存奔波,贪婪或许就是这种不安全的补偿体验吧。)
第四节 智者活动的意义
思考和批判是哲学、宗教、道德、政治以及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比较健全的思想所不可缺少的。
但智者学派的错误在于根本未能建设性地运用理性工具。
西塞罗:“智者把哲学从上天下降到人间,使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而且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他们却没有认识到人的普遍性因素,见树不见林,只见个人而不见人类。他们夸大人类判断中的分歧,忽略其中意见一致处。他们过分强调感官的虚幻。他们强调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偶然、主观和纯属个人的因素,而没有正确地对待客观因素,即为一切人所接受的原则。”
智者否定有取得确实和普遍的知识的可能性,迫使哲学检查思维过程本身,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他们利用过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这使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成为必要,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
注重个人良知是正确的,但是这变成为以单纯的主观意见和私利为准,那就错了。
智者学派使人必须深入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学,这种研究不久即结出丰硕之果。
重大价值: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他们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他们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的原则。他们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他们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促成有关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Tip:当所有人急于求成,忙着批判一切的时候,往往就会滋生出一批冷静者来,无论任何时代,总有参与者与旁观者。有些人愿意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而有些人只愿意默默注视着一切,但是这种时代终究会有一个人虽然注视着一切但是想要改变的“傻瓜”。智者思想建立的混乱时代,彻底打破了旧时代的格局,智者时代完成了破的任务,那么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立奠基。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虽然是如此,但是宏观中失去了那些破除者与滥竽充数者的界限,不得不承认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提出,从另一个层面上依旧是一个永恒与静止对立议题的延续。)
第二章 苏格拉底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生平
需要有人整顿时代思想和道德的混乱状态,分辨真伪,分辨本质和偶性,把人们引上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看清事物中间正确的关系。
苏格拉底相当于这样的人,他是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一系列哲学家有智能的鼻祖,他的观念和理想通知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死于公元前399年。
他熟悉人类的一切事务,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他研究的课题。他宣称从树木和石头那里学不到什么。
他极为克己、豪爽、高尚、勤俭,有很大的耐心,没什么欲望。他以自己遵从法律并坚持别人也遵守法律,证明他尊重权威和忠于国家。
(Tip:真正伟大的人,不仅有伟大的思想,还能认真的践行。)
第二节 真理问题
苏格拉底最关心的是反驳智者学派的论点,这种论点挖了知识的墙脚,会破坏道德和国家的基础。如果怀疑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定论,就没有什么希望逃脱人生观中流行的虚无主义结论。
他心目中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
苏格拉底认为要把握真理,不能轻信出现于头脑中的偶然的意见。
我们要有理由来说明我们自己的观点,要证明我们的论断,要思维而不是猜测,要对我们的理论加以检验,用事实予以证明,参照事实进行修改和纠正。
智者说,没有真理,我们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歧,意见相互对立,不分好坏。
苏格拉底说,诚然思想有差异,但是,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出,是否在对立的意见中有一致的地方,有大家所依据的共同基础,有大家所同意的原则。
(Tip:怀疑一切没有尽头,因为怀疑甚至可以怀疑世界本身,解决问题远远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梳理思维和思路远远比怀疑思维和思路更有价值。人们往往会信赖一时冲动产生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通常缺乏逻辑的推敲和足够的争取,那么这种观点建立起来的思想浪潮终究是“伪物”。)
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方法
讨论一个问题时,苏格拉底一般从与他在一起的那一伙人的普通而仓促形成的意见开始。他从日常生活中提出例证来考验这种意见,有可能和必要时,则表明这种意见的论据不充分,需要修改和纠正。他提示各种各样的事例,帮助参加对话的人构成正确的意见,知道真理逐步展现出来,才算满足。
苏格拉底检查所提出的论旨,立即追溯到根本的原理,根据正确的定义予以评判。
知识毕竟是可能的。如果我们采取正当的方法,为所用的词正确地下定义,追溯到基本的原理,我们是能够获得真理的。
“研究人类学问的人,希望真能通过他的研究有所收获,为他自己和别人谋福利。当探索上天转运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丰产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
“他自己讨论各种人文问题,从来不感到厌倦。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不虔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贱?什么是正直和不正直?什么是清醒和疯狂?什么是勇敢和怯懦?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治人者?什么是占支配地位的人物?他还探讨了其他类似的问题,按他说来,只有掌握这种知识的人是高贵的,而缺乏这种知识理应是被认定为奴隶。”
(Tip:作为认知疗法的重要技术之一,这种打破原本认知建立新认知的方法务必适合需要对他人塑造合理认知的工作。)
第四节 伦理学
苏格拉底对知识和明确推理的思考怀有很强烈的信心,以至认为知识可以至于百病。他把他的方法运用到一切人类问题上,特别是道德领域,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基础。
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将怎样安排生活?什么是生活的合理途径?一个有理性的动物,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
当一切有理性的动物想透这问题时,必然有为他们所承认和接受的某种原则或标准或善。什么是善本身,什么是这种善,即至善,有了这种善,其余的一切都善?
苏格拉底回答说,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是正确的行动所不可缺少的。
一切诚实和有用的行动的趋向会使生活无痛苦而快乐。
诚实的工作是有用和好的,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不节制、勇敢、明智和正直,就不会幸福。
苏格拉底《申辩篇》:“我只奉劝你们老年人和青年人,不要顾虑你们个人和财产,首先和重要的事关注取得精神上最大的进步。我告诉你们,钱不能给人以德性,而钱和其他公与私的好东西,却能来自德性。”
受审时最后说:“我仍然希望他们照顾我一下。如果我的儿子们长大成人以后,只追求财富或任何其他东西而不顾及德性,如果他们实际上微不足道却装模作样,我要求你们,噢,我的朋友,来处罚他们,我要你们责难他们,正如我们责难你们一样。如果他们不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东西,并且虚妄地以为自己有点儿了不起,你们就训斥他们,就像我训斥你们一样。如果你们这样做,这对我和我的儿子来说,你们是做了正直的事。”
(Tip:苏格拉底认为,行为正义才能导致真正的结果正义,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引发正确的行动。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心理学的影子。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但是人却能影响自身,预期去探究宇宙的原子构造,不如先从自身出发,探究思维与行动。知识这里被苏格拉底看做是德性的积累,能够与自己良好相处的人,才能够很好的与环境相处去探究环境。)
第五节 苏格拉底的弟子
欧几里得生于公元前450年,死于公元前374年。他所建立的麦加拉学派,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论点,同埃利亚学派存在为一统一体的学说结合起来,规定善是万物永恒的本质,任何其他东西,诸如物质、运动或不断变化的感觉世界都不真正存在。只存在一个德性,外在的财物不会有价值。
有两个伦理学派兴起:由阿里斯提普斯(生于公元前435年)建立的快乐学派,以快乐为至善的理论,由伊壁鸠鲁学派所继承和完成;由安提斯太奈斯(生于公元前366年)建立的犬儒学派反对快乐学派,提出为德性而有得性作为座右铭,由斯多葛学派发展了这种学说。
(Tip:苏格拉底建立了“知识是万物尺度”的客观标准,但是在最高点的至善依然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这个至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至善,显然其弟子在这个问题上依旧存在分歧,但是可以明确的感受到充斥着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混乱在逐步结束,明晰的思想道路逐渐摆在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