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喜欢一部电影就是要吐槽它( • ̀ω•́ )

2019-12-20 21:38 作者:慕言之  | 我要投稿

承前言,我一个人偷偷摸摸地看完了《我和我的祖国》,十分感动并写完了短评,用光了短评允许的字符。当天晚餐我就开始了向我的老父亲疯狂安利,可能是我剧透得太多,或者他的夜生活太丰富x,总之他到目前还没有看过这片;反而是我的老母亲,我昨晚跟她说我买了会员可以看电影,她马上就架起了小桌板在被窝里看了起来。因此我也有幸二刷x,本想抓着妈妈一起吐槽的,但是看完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太晚了,我这么爱护妈妈的人,总不能让她熬夜是吧,所以我酝酿了一晚上,决定再写一个评论。

说是评论,我杠精本精却很难保证不会是“全篇吐槽”【手动笑哭】。

前方内容可能引起不适,注意避让!

整体上说,首当其冲我想吐槽的就是这个电影的形式。

我这个不看电影宣传的人,仅凭葛优那张大脸点进的这部电影,虽然已经做好了它像《建国大业》之类电影一样的准备:大佬云集,各自露脸,三十秒钟,但是没看简介【看简介是好习惯,不看太不应该了】,直到《前夜》结束跳转《相遇》,我才懵中带皮地想到:单元剧?时间顺序?这是电影??哦,原来这个写字是串场啊!(←这是要看到第三个故事才能注意到的事情了)

我十分能理解“我和我的祖国”这个主题用这种形式展示,毕竟一个人的一个故事只有深度而广度上无法与祖国相提并论,只有很多人在不同时空的很多故事才能由点连线,侧面体现出“每个人与祖国密不可分”这样的主题。但我也是十分不吃这一套的【扶额】,这完全是个人偏好的问题——这个形式可以说是非常不合我的胃口、只能在我心里疯狂-1了。

其次:七位导演分别取材拍摄。

啊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的一大噱头了。不知道为什么,安利这个电影的时候,说起“七个故事”我马上会接上“七个导演”这样的介绍,绝对是因为我觉得这很重要,所以说了三遍。

然后问题来了,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七个导演放在一起,是故意要观众朋友们闲着没事儿干地时候说说“那谁谁不行、真不行”这样的话嘛?【手动笑哭】这种操作,差不多可以叫做带节奏了。

要说“节奏”,我不得不再吐槽一下。不是上面那个意思啊,是小说、音乐、电影,艺术创作中的节奏。

我觉得这片儿的节奏只能算作中庸。本来就是这种形式,每一个故事都要起承转合,凑在一起还得起承转合那也太难了【我怀疑你在故意为难我胖虎】。《前夜》紧张庄重,是我的祖国的开始;《相遇》悲情浪漫,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最容易动人;《夺冠》欢快起来,选了个最可爱的故事;《回归》几乎融合了前面三个故事的风格,神马都有;《北京你好》特别欢乐,谢谢葛大爷和宁导,我笑得好大声,一时收不住所以哭得也好大声;《白昼流星》文艺到底,展现绝美的画面(忘记剧情);《护航》帅气逼人,男女通吃、老少咸宜,大团圆结局。大概都是单个节奏一快一慢的衔接,保证观众朋友们的情绪也张弛有度。

我觉得《护航》没什么好,具体评论后面再说,这里单指它作为最后一个故事,帅气又痛快地结了尾,令人十分舒爽。相比之下,《前夜》因为时代、题材的原因,无奈地缺少了“代入感”,作为一个开头,注定不能给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弹幕里、观众的心里满是不解。爸爸说,他觉得不应该人手不够,应该是有一群人、都在观望,很想帮忙却帮不上忙,只能看着工程师搞这搞那。妈妈看到黄渤狂奔那茬儿疑问:“一定要搞得这么难受吗?”——可能,真的,就是这么难受。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那时候是个什么情况,我们的历史书从来没有接地气地、具体地描述过,我们只能在国歌响起的时候,由我们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怀,些微地联系到那段时光。

我和我爸复述故事的时候,也是按着顺序说下来,掰了掰手指算了算时间,49、64、83、97、08、16、19。嗯……这时间跨度,我们夸他“疏密有致”吧【手动滑稽】。这是在照顾或者倾向于年轻观众啊。我看弹幕,大部分在《回归》《北京你好》的时候刷起了生日年龄之类的弹幕(不合礼仪,好孩子不要学),大家真的很年轻,特别是在B站买会员的我们这群人=-=。我们有代入感的历史阶段不多,你看我也记不得女排辉不辉煌,只有我和我爸说起女排三连冠的时候,他会笑说:我们那时候如何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故事的时间点的选取,照顾了我们,让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有至少一半的时间,觉得熟悉。……真是辛苦你们啦!

《前夜》The Eve

写了一千五的总体评论了,我再来一个一个说。

《前夜》The Eve

在这个帅气的、充满设计感的标题出现之前,是有趣的苏联记者的“报道”,一个转场去掉滤镜、看到正在吼人的领导,引出了戒严。那一段的镜头语言仿佛就在告诉我,“这个人是关键人物!很重要!记住他!”,结果,P。我刚开始看,我怎么知道胡军只是出场露个脸啊!我到很后面还都在期待这个角色诶!……简直了。镜头诈骗=-=

然后,差不多就是:人也认不清,角色也模糊,剧情也全靠脑补地进行了好几分钟。现在回头想我当然知道,这是背景介绍啊,是“起”,为了后面的矛盾冲突做准备呢,但问题是,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知道啊,我只知道这几段戏,我是完全凭着刚开始看一场电影的、还算集中的注意力,强行不走神地看完的。

终于终于看到了黄渤出场的时候,我还跳戏了。没错,就因为他的人物形象,我仍然是到了很后面,依然没有将他与“牛逼的工程师”联系到一起。而且因为我开着弹幕看的,沙雕网友还一个劲儿地讨论他这把怪腔怪调说的是哪里话,我本来没注意他的口音的,被带着,听到笑场。【手动笑哭】

最重要的是,我这个年轻人啊,根本不能理解那个年代。这个说法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我在吐槽的时候总是用“代沟”来简单地描述这一点,让我的妈妈十分不满,可惜我才疏学浅,想不到什么词语可以言简意赅地说明这种“不理解”。就是那种,看到凌晨两点助手小哥爬在屋脊上大喇叭广播,我们第一个念头是“扰民”的情况;直觉发问“为什么不直接找块钢”的情况。

我看弹幕已经很好地怼回去了,前一个是“抖机灵”,后一个是“何不食肉糜现代版”。说得好,干得漂亮。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这两条不太过脑子的弹幕,让我意识到,我没能在第一时间看懂这个故事的原因,不是我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是我一代人,想看懂光看一遍不行,多看几遍、还得多看科普、努力地脑补当时的情境,才能理解剧情十分合理,一点儿也不用“???”。虽然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是真的满脑子“???”。【汗】

显然当时的人们并不会知道“扰民”这种事,当时的人就是淳朴啊,什么都不懂,但也特别懂。第一遍看的时候已经预感到泪点来袭,第二遍看的时候冷静到了娃儿的长命锁,因为之前的演出很俗气,不比这里真实深刻。强调“最后一块样本”是补全剧情的需要,但不得不说这样稍微转移了我的注意力,不那么感动了。可如此无私的奉献何以为报,无以为报,只有深深地鞠躬,而对方也回礼,我看了三遍,还是没憋住热泪盈眶。

到这段泪点剧情之后,我才认识到黄渤这个角色的定位是什么。真是一个奇妙的误会。我看弹幕有人夸黄影帝演啥像啥的……有一说一,根本不像。后来的爬杆焊接等那段剧情,有点儿太拖沓了。如果能给两个“真实俯看”的镜头的话,紧张的感觉肯定能更上一层楼,也能减少很多时间。

然后做旧的镜头很惊喜,就和开场用苏联记者的黑白摄影机引入一样,这一段很是奇妙。

最后,我不觉得“林治远”的生平一行一行渐入的时候需要有什么戏(说起来这走路姿势都太流气)。此处大概率是导演的锅,不应该俏皮——这一点儿也不可爱,这很尴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再一次),本尊的照片不出来也罢,一打出来,我只能说,演员选的太不对劲了。

《相遇》PASSING BY

最悲情。

相遇,也是擦肩而过哟

这部分的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应该是最简单的一个故事了吧,甚至都不用介绍太多背景,因为这个背景故事我们太熟悉了,新中国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付出了多少现在已人尽皆知,所以,如何演绎好这个故事,才是关键。

我要疯狂赞美张译和任素汐。

这一部分的长镜头一直是为人津津乐道的。我可以看三遍!第一遍看整体,和着弹幕看个热闹,第二遍看男主,第三遍看女主o(* ̄︶ ̄*)o啊,这段演技真的炸裂,就抱西瓜那里,我看到了他们有共同的回忆,方敏在叙述着那件事儿,而高远的微表情在说“我记得”。

后来车停了,他们下车,被人群阻隔。人声鼎沸,方敏高举着报纸比划,没有预设的台词让这个桥段变得含蓄而内容丰富,弹幕和我都可以为之配上各种各样的话语,但千言万语都不及这无言的询问。然后高远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方敏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个笑杀我。我想起了我前段时间看到的,姚晨说她演《潜伏》的结局,本来想着要哭的,实拍却是笑了。因为翠平不知道余则成再也回不来了,还想着等会儿回家一起吃饭呢。方敏也觉得我男朋友是个英雄,哪里知道高远命不久矣。

这太神了。人世间的无常使我猛男落泪……还没完,弹幕还提醒了我,这个剧情的安排是:“女孩跟着人群继续走向下一个时代,男孩永远留在原地”——这弹幕是不想我活了。我哭死了。

还好后来加了一段不尴不尬的“后来”。弹幕说联系到了下一个故事,这彩蛋真是合理。“?”尬吹。衔接太生硬了,任素汐哭得再好也不能让我感动,甚至在想如果是我应该怎么拍这一段【我不摇碧莲】。

原本的情感趋向是大环境兴奋,女主由悲、怨转喜,男主悲喜交集。大家的喜悦和他们之间注定的悲剧是强烈对比,女主和男主的情绪是强烈对比,虽然男主最后在笑,但我想大部分观众都是在哭的。而衔接的部分,突然黑屏跳转女排夺冠的新闻,是启后了,那承前呢?比起年份的体现,女主发型衣着的变化才更能直观地告诉观众:人还是那个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个故事还没完!但女主出现得太晚了,而且她一出场,就是赶得慌地由做着家务的平静状态因为电视节目转为了悲痛。此时骚操作来了,导演让我们看了一眼窗外,还是那个欢天喜地、上街游行的大环境,可问题是,此时他们的悲喜并不相通,甚至有一种错位感,让弹幕都发出了“这里是不是有点儿讽刺意味”的言论。讽不讽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分能让观众有这种感觉了,说明拍乱了,这情感的趋势并不顺畅。我哭不出来,一是这段演绎得仓促、模式化,完全不如前面壕用长镜头、层层递进的有感觉,二是刚看到男主遗照转头游行的那群人给爷整蒙了,回头女主是哭了,我被逗笑了。

此后《青春之歌》那本书的特写,“首尾呼应”——作为一个短片是这样的,但接着下一个“小孩削笔写字”的场景实在是……这不是强行把观众朋友们从淡淡的忧伤中拔出来看你过场嘛。【这就是为什么我十分不喜单元形式=-=明明完全接不上,还要强行接上】

确实,《相遇》的结局和《夺冠》的开头是很难无违和地衔接的,因为这对观众来说不仅是大悲大喜转换,还是十分沉重到突然轻松的落差。从BGM上最能体现这种反差了,气氛突然欢乐了起来,上一个故事的余韵可以说是被打断了。

所以“我行我上”版的衔接:请女主的情绪由悲转喜再一次,大概的感觉是,黑屏跳转女主做家务、看到电视,懂了、慢慢坐下,给到坐在窗边要哭不哭的特写,切窗外的游行,切回来,女主望着窗外露出了和男主一样的悲喜交集的表情,BGM起,《青春之歌》的特写镜头,游行的声音渐弱,而后BGM渐弱,接过场。

重点就在于,这一次的悲伤没有那么悲伤,喜悦也没有那么喜悦,一切归于平静,过场的BGM也要更松快一点儿,慢慢地把情绪舒缓下来,然后再说新时代的新故事。

我觉得海星。

《夺冠》THE CHAMPION

可爱的故事(*/∇\*)

你看,弹幕都还没缓过来呢=-=

我先来:“徐峥不行、真不行。”233开玩笑的。我只能说,我觉得,在对比之下。

“本剧反派”出现在这个部分中,还是好几次,获得该提名的有“小美妈妈”“屋顶狗子”“全部街坊”最终得奖者是官方盖戳的“破烂天线”。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概就是美国经常有的冒险题材的恐怖片、惊悚片,没有主角团作死剧情就发展不下去了的,低级感。呀,这可能是编剧的锅,为冬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合理不合理的都来了,就是不能让他如愿。

那么我就单纯地来吐槽镜头吧(#^.^#)

第一个场景我就想说两句。小朋友们在练习,导演连给了六个球桌、腿、手臂的漂亮镜头,第七八九十个聚焦小男主,十一给到了小女主,后面切、移了两个镜头,说明了他俩的位置关系,小男生一直回头,然后被球击中,嗷嗷叫起来。

说起来没问题:通过快速、间隔相近的镜头切换,模糊晃动的前景,展现出乒乓球运动的节奏感,小朋友们训练的火热气氛【哇我阅读理解满分】恕我直言,大量运动的、复杂的镜头之后,对主角的特写不够,前景多余,主体不明确,交代位置关系的镜头移动打乱了切镜的节奏,而且还是因为前景过多、虚化使用过度以及给到女主的时长太短,交代不明确——总之,我评不及格。

我行我上版本:突出这个远近变化的镜头,特别是,让他俩同时被对焦清晰至少一秒=-=

30秒左右的街景。使用了并滥用了广角。这些特写的拍摄角度和先后顺序,哪怕能有一点儿的位置逻辑,应该也会让我好受起来,毕竟我是个要求不高(不摇碧莲)的人。

冬冬在小美妈妈的询问下急智想到借口的“回忆”。……就一定要用这种转场特效嘛【手动笑哭】脑内回声行不行?还省时间呢,不拖节奏。

冬冬与邻居哥俩先后踩掉屋顶瓦片的两段。第一次是俯角,看了眼那天井有多深【附加楼下邻居……熟悉而令人不爽的对话】;第二次是仰角,いや,准确地说是正正的仰视,还伴有快速的切镜头,营造一种危机、紧张的氛围……给观众一种,“注意这里!这个屋顶会出事儿”的错觉(⊙﹏⊙)既和本篇的童话故事一般的基调不符合,又是镜头诈骗——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就不要给这么多镜头,谢谢。如果单纯是为了突出“大人上不来”这一点……那更不应该把孩子置于这样危险的境地了对吧?

中间还有一个狗子反派的作恶结果——街坊邻居们,都像石乐志一样歪头+倾斜上身,仿佛在拍某饮料广告【○动打钱】。咳,好沙雕。“不愧是徐峥。”我猜弹幕这里是想夸他节目笑果满分。但是我从镜头语言的角度来看,依然给个这里不应该穿插狗子和人群的镜头,应该是屏幕与人群【手动笑哭】,至少是狗子、屏幕、人群,这样的逻辑。如最开始狗子开舔→屏幕扭曲→人群歪头,最后狗子得偿所愿→天线倒→花屏→群情激愤。而且,这里给了人群四个角度,每一次切狗再切回来都有差别,可能是为了避免单调,实际效果是有些又臭又长。

就“如何好笑而不过于沙雕”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利用人群的“嗯?”的声音,整段穿插的顺序变为狗→屏幕扭曲“嗯?”→狗→天线摇晃“嗯?”→狗→人群(正后方,歪头,就这一次!)“嗯?”→狗叼走肉→天线倒→屏幕全花→群情激愤。

前面说到,这一节有“反派”,其中弹幕提名了全部街坊,“这么多人绑架一个 小孩子满足自己的私欲”“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孩子的感受”,我边看边写的,现在还有这么几条言辞比较温和的。虽然导演给他们加戏,努力想让他们丰富起来,但可惜,他们仍然只有扁平的人物形象,值得称赞的,也只有“集体荣誉感”了。

这里也有弹幕感慨:时代变了,人的心态真的变了。对的,除了认知水平上的代沟,不同年代之间,主流思想也是有变化的。据说我们现在是个人主义当道,完全没有当时的集体主义情怀。没错,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就是生活在当代,形成了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思考模式。我只能努力去理解过去,不能接受的部分那是真的接受不能啊!我不要变成我讨厌的那种大人啊!!

我一开始就给这个部分一个形容:“可爱的”,因为,排除那些强行增加剧情矛盾冲突的设定,它本身是一个又轻松、又有趣的,关于小时候的爱情的故事。而且它还占了个便宜,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大部分观众的回忆。“我们那个时候啊,电视的普及率还很低……不对,电视的普及率很高——一家有电视,所有人都可以看到。”by我爸。

可以说,这一部分:立意很好,但手法不行,拍得牵强。观众朋友们能够被更明显的逻辑不足转移注意力,就不能很好地感受到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核心了……

最后的最后,那段大家疯狂“???”的尴尬剧情【这里弹幕好多哦【手动笑哭】,我就不吐槽了,我描述一下我的“我行我上”版本(方括号内是镜头内容描述):用直接跳转而不是渐变的手法切到现在的演播大厅,主持人:听说这个球拍背后【从屏幕转到主持人】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切到】吴冬冬:是。我记得很清楚,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女排三连冠的那一天,我们一起乒乓球训练的一个孩子,嗯,要出国了,【冬冬与主持人,远景观众】但是那一天吧,我要在天台上牵天线!【切到冬冬半身】你们懂的(台下笑)。所以,我给她准备的礼物没有送出去,她送给我的礼物,就是这个球拍……到最后也没能好好告别。【切到】主持人:后来您就没有再和这位小美见过面了吗?【切到】冬冬:没有了,已经,三十多年了。【全景】主持人:balabalabala(原来的台词挺好=-=)【小美特写、冬冬特写、全景】欲言又止(十分尴尬)的时候,【切到】主持人:插播一条快讯。【荧幕】播到“夺得冠军”(篇末点题√)【观众席老爷爷】(新闻的声音作背景)balabala【小美和冬冬看荧幕,相视一笑】【小美当年的视角,从欢呼的人群仰角到冬冬,镜头抬到持平】over

我觉得海星!!

《回归》GOING HOME

弹幕说:我终于出生了!——可爱!

欢迎回家QwQ

对于这一篇,我也有蛮多想说的。

首先,这是个非常优秀的故事。

让我来复述一下。一个流亡香港的广东人华哥,在香港扎根以修表为业,技艺精湛;他的妻子莲姐是一名警察,为香港回归的谈判与会场执勤;谈判桌上安文彬对细节坚持,确定了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不辱使命。而后仪式地点定在了会展中心而非露天,安先生与交接仪式的执行总监约定调校电子手表的时间,误差不能小于0.75秒,大表行也做不到,只有找到华哥,使他得知这是仪式负责人的表。另一边,仪式上要保证“国歌结束、国旗到顶”,为了形成肌肉记忆,升旗组废寝忘食地反复练习。转眼就到最终的仪式,虽然仪式上英方的演讲和演奏出现慢了又快了的误差,但中方还是精准地开始了升旗。在国歌中,烟花升起,华哥看着电视看着烟花,离乡多年的他和他脚下的土地,此时一同回家。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只有莲姐指挥着队伍换掉了帽徽。香港回归。

嗯……这么一看就知道了,这可以是个人物十分丰满、剧情有所呼应、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好故事。可惜,成片不是这样的。

我多希望能把那些拍场馆、拍视察的时间调给那张报纸,把那些现场、调整、彩排、“找对象”、喊口号的话全部删掉腾时间给华哥在公车上看着街景想的心事,把那些雨中降旗、叨叨逼、辣鸡正步精简了分给华哥修好了表、升旗手们训练至臻。

总而言之,我觉得导演把时间用到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地方,就是没有重点;好像又强调精准又强调细节又夸了一波人民子弟兵又黑了一波日不落帝国,就是不强调华哥。

爸爸说:这片可能是想表达:回归是一个平稳的过度,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的复述当中也是体现了爸爸说的这一点】转念一想:啧,电影原片可没有体现这种有深度的话题!

我说:可能是想表达,工匠精神。但是我马上吐槽自己:就齿轮炫技、蒙眼、顶笔筒、准时准点,可以体现工匠精神?我妈怼我:谁说是表达这个了?我笑:那就说明,我们在猜,猜他想表达什么主题。

——更可悲了。

我认为这一部分把一个好故事说得稀碎【一般通过雷佳音】,整体如此,细节上其实也不是很走心,比如开幕莲姐和客人奶奶的对话就皮中带尬,安先生帅不过十秒北京城抠图预警【据说是调色的锅】……你可以用人家下楼梯的特写镜头配心声啊!不跳戏!还省时间!!

一些台词也是,第一遍听懵懵的(还以为是我听不懂粤语导致的),摘下来仔细看就更奇怪了:

“爸爸说有借有还,今晚算是还给他,你戴去,他会很开心。”

“今晚是重要的日子,一秒都不可以错。”

“当年你救我,我说过我是一个老实人,放心,一秒不差。”

看这台词,是双关?好像是对应了香港回归,那么,有什么当下的意义呢?这是人能说出来的对话吗?人家设定还是老夫老妻,天天就这么说话呢?嗯,说不定这就是人老夫老妻的默契,单身狗不懂。【手动doge】

《北京你好》Hello Beijing

葛优+宁浩,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北京你好》Hello Beijing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剧情丝丝入扣:开场葛大爷“哐了啐雷哐”地给儿子看鞋,就是爱显,扯了矿泉水拖车,就是不成事,被安排和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已经可以预见,让这人上更大的场面,只会出更大的丑。

巧了,他抽到了奥运开幕入场券。【这中间葛大爷的彩蛋和摸牌的戏多就不提了233】

而后的一段镜头,“嘚瑟”。理发(这是伏笔对吧),给写生小姐姐看看;擦车联系王摄像;工作中给乘客看,证明这老哥嘚瑟的不是一次两次干这事儿了;买夹子(?是这么叫的嘛?票夹?怪怪的),最重要的细节正是在这;擦车。既轻快地让大爷全城都嘚瑟完了,又不动声色地推进了剧情,妙啊。

宠物店找前妻的这一段,是个有趣的小品,逗乐了所有观众朋友233给人物形象再加一笔:“就不是钱不钱的事儿”超没品的!略略略。脸皮贼厚23333

然后世界级尴尬现场来了。儿子的生日宴,小伙伴们玩得开开心心,只有叔叔是“倒立”的。圆桌鸦雀无声得听到背景音,是小丑表演,还给特写,生日现场摄像小哥的镜头里,叔叔和小丑也在一条线上。包袱就在那里了,除了剧中人,观众朋友们都明白要发生什么了。此时,导演规规矩矩地拍了小伙伴们的反应、全景,场面一时十分尴尬,葛大爷“哟”了一声之后,背景的小丑配合地大笑了起来,突然,镜头切给老板(从多媒体屏幕到服务员到老板,明确位置关系),“叮”一声,包袱抖开,BGM上线气氛活络起来。

紧接着一段,炫技般的表达主人公的“急迫”。俩大眼珠子接车轮,强调速度线,拉近,前景超车,漂移过弯x用了两个镜头,让观众直视车大灯和扑面而来的车屁股,换挡、油门。密集的剪辑到此,突然在近景固定了半个屏幕的TAXI牌子【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当然,另外半个屏幕还是在疯狂超车,配合着最激昂的BGM,最后给葛大爷镜头,表演一个“我很急”。随着BGM变成鼓点,晃动的镜头闪过目的地和停下的车,近的镜头和关车门的声音都是卡点的。后镜头切换,从侧面、后到正后,我们跟着葛大爷冲进了宾馆大堂,尽可能快地,进入了下一段剧情。

【故意“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房间)搞人心态】

四川小孩出场的时候,BGM开始了京戏模式(不正经了起来233),这一段甩来甩去的镜头其实是夸张了“争抢”,实际上是个人全程逼逼,并没有肢体冲突【手动笑哭】

朝阳群众见义勇为这一段我就不说镜头什么的了。弹幕在此处高潮了一下,大家都发起了“”,争论这小孩如何如何。我只想说:感谢宁浩送的节奏风暴。而且这个人呢,还故意用很欢快的京戏feel的BGM,转场一个镲响,我笑得好大声。

到了医院,注意这个轮椅。首先,它和葛大爷那一声破音的“你看我这个样儿”,让观众朋友们错误地认识了葛大爷负伤的严重程度,是个包袱;其次,葛大爷接下来要和小孩对话,推着轮椅转一圈的动作,丰富了画面,还给对话留了时间。随便的一问一答,就不用对着眼儿,说到关键的“爸爸”,小孩伸头吼一句,大爷梗着脖子吼回来,然后镜头就特写了小孩,让他说出最重要的信息:“汶川”。此时镜头在移动到葛大爷,画风已经不一样了。

接下来护士来找轮椅的小笑点,在尽量不使节奏变得沉闷,观众朋友们也需要这一点时间来整理一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然后电影告诉你,这个故事还有更必然的因果,小孩那件被他扯着拉练刷了一场景存在感的外套也正体确认:上面有个优秀农民工的徽章。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这娃儿是真可怜了。【所以弹幕的言论变成了:他可怜也不能xxx】

转眼到了第二天天亮了,BGM来的太是时候了。

这个时候,大家虽然看到了大爷的局气,也被对话的笑料逗乐了,但是呢,心里还是有点儿不舒服的,就像剧情里的大爷,电话也打不通,愁眉苦脸地看着到处跟奥运有关的事情。天色向晚……

——但是!剧情上的点睛之笔来了【同样是采访环节,怎么就差这么多!】,大屏幕上,小孩说话,朴实刚健。最重要的是,大家在弹幕里反复争论的点,都被他提到了:“感谢”、“不能强买强卖”。对于此番操作,我愿称之为,节奏大师。【手动滑稽】小孩的话语穿插了大爷的感动、真心、释怀的笑(观众朋友们也爽了)和妻子儿子的理解,剧情到此无比圆满。

不仅如此,弹幕还提醒我,大爷换了双黑鞋的剧情不仅是笑果,更是一种角色的形象的塑造:“他不显摆了,只要最亲的妻儿知道就满足了”。短短二十分钟,居然还能描绘出角色的某种成长……的妈呀,宁导牛掰!QAQ

《白昼流星》THE GUIDING STAR

……极致反差。

这个世界真的充满恶意x这个世界真的充满沙雕√

【扶额】我随手截的图,带着弹幕的图

看到这篇,我深刻地认识到,同样的一个故事可以有多少不同的演绎。

所谓导演大概就是,要把自己脑内的想法通过画面表达出来的一份工作,虽说如此单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技巧(不然也不会有“我有画面感了!我就是拍不出来啊!”的情况发生了),我感觉大部分来自前人的经验总结,我们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我能遵循着那些条条框框很轻易地(而且很快地)剪出一个流水线产品,能满足每天的指标也不会被退回来。但是呢,我的目标就仅此而已了吗?我是还有着一些年少轻狂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那就是,在熟练掌握技巧之后,更加富有创造力地使用了吧。

我其实很想把宁浩和陈凯歌做个对比,一个擅长讲故事一个擅长营造气氛什么的,但是仔细想想,人家拍摄思路都不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啊【手动叹气】。

我要在吐槽之前先赞美大师拍出来的内蒙风光QwQ他太会了!就连标题也要这么装个逼。

说起来导演们应该都是很尽心或者很用力地在拍这部电影,或者说,这种形式的电影吧,压缩了时间、固定了思路、限制了发挥,有想法的导演们呢,不愿沦于平庸,就容易在自己擅长的那方面,用力过猛。宁导是,陈导也是。举一个例子:那段车队迎接返回舱的镜头,车队中的车辆的数量、大小、先后顺序、镜头角度和顺序,嗯,都能明显看出导演安排的痕迹。整段镜头是美翻了,但是也很虚假,就像这整个部分一样,唯美极了,但也完全不切实。比《夺冠》那个故事还童话。

我摘一些小细节(玩尬的):“捡瓶子不污染”“伯伯与李叔对话”“小羊站起来”“知青牧民饿死鬼吃法”“一起看航天新闻”“平地摔+主角扛椅子”“航天员对话握手”“李叔站起来李叔”。这片“是电影不是纪录片”?“文艺”?“艺术化”?怕不是魔幻x

想想就有气啊,这么一个容易动人的点,居然被拍成这副狗样。

一部片的内涵,不应该用这种“加戏”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我不喜欢把什么都事无巨细怼我脸上的RPG游戏(而喜欢考古RPGx),比如这里:

镜子反射中婶的身影

哥哥的大头后面露出半个镜子

↓经过哥俩洗澡、剪发、进屋

哥哥无意中又看到了镜子

↓【这一段小哥演得好啊,笑容逐渐消失233】

镜子反射了哥哥、装钱的柜子

第一遍看完知道了剧情之后,第二遍就仿佛看到导演在疯狂暗示:哥哥无意中看到了钱、剪指甲的时候偷了钱。

不过这种连贯性并不是这部分的常态,整体看是不够连贯的【以至于不得不用旁白连接】。结尾的时候哥俩迎着朝阳奔马,用弟弟的旁白连在一起的上一个镜头是李叔倒了,让我下意识想到他们把李叔丢下自己跑了【手动笑哭】事实上旁白里有暗示,李叔已经去了医院、时间也过了很久了,他俩这是留在了家乡、日常奔马——但是,不仔细看真的很容易让人误会、一脸懵逼啊!

既然提到旁白,下面说说它。

这部分用了大量旁白(对比其他部分)。旁白这东西啊,好用,很多不想(或者暗示太多、时长不足、导致不能)用画面表述的事情,可以用旁白来清晰地表达。因此,旁白太多也会让人觉得low。

其实我觉得旁白很难用的。首先很难跟镜头配合,旁白在讲述的时候,画面处于辅助位,既不能(抢刀x)表述太多的内容分散注意力,也不能完全不配合——半空不空的镜头是要我死啊。其次,旁白比台词更难写,要知道视听语言是有时间性的,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才能让观众看到、听到后面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有下面这种,“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观众朋友们不想岔啊”的情况发生。

李叔就这样原谅了我们。他对我们说,天亮的时候有几个尊贵的客人……

——就很有趣。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人,我还以为李叔要教育他们两句呢,没想到已经是下一段剧情了233

说到这里,我夹带一个私货x我认为的本片高光时刻x

那是你们的星星

这俩小哥难道不帅吗?这个镜头难道不好吗?QwQ这部分提高了整部片的逼格是真的。这种画面,即使非专业人士、没有带着分析的眼光去看,也能最直观地接受美的洗礼。

但要说这片儿“没得黑”也是不对的。这片很值得黑233高光之后的剧情只能用令人蛋疼来形容。正如我说《夺冠》,逻辑上的硬伤让我不想感受故事的内涵【手动笑哭】我还是个喜欢我行我上的,这段“魔幻现实”的神展开,我脑补了两三个处理方式,包括①前面删减、压缩、腾时间,给纪录片(现实的迎接返回舱,抖抖的那种)、新闻(宇航员的那段迷之感言握手都是记者镜头前干的)、人群(人群中有小哥俩),最重要的是给李叔多一点233让哥俩把李叔扶起来啊!!②将“缓慢”坚持到底,一边追返回舱一边感慨万千,然后在山丘上看到了返回舱降落全过程什么的,人群欢呼的时候他俩从山坡上冲下来【蜜汁画面感有木有】③可能的后日谈,弟弟旁白“李叔就是我们的guiding star”的时候,配的不是奔马的镜头,配他俩给伯伯放羊(也可以拍得很美啊!)。

……不敢说“我觉得这样更好”,只求一个“我看得合情合理”。

《护航》ONE FOR ALL

帅就够了,要什么自行车。

请找出图中的女主角

【截图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画面设计得有点儿沙雕【并没有在吐槽导演嗯】飞机作为唯一一个动线明确的物体,引导着观众注意力往右,左边渐入的标题在飞机飞过后出现、在飞机飞出画面后完全显现,几乎同步,大家对画面的注意力由右跳回左,看的是标题,标题下面那个弱小可怜又无助x重要的是一动不动的女主角的剪影,很难获得注意力呢【手动笑哭】

最开始我说了,我觉得《护航》没什么好,只不过作为最后一个故事,帅气又痛快地结了尾,圆满完成了任务,无功无过。具体来说,就是这片儿剧情也没有、画面也没有,就只能疯狂赞美飞行员们的帅气了┓( ´∀` )┏

剧情上,使用插叙,把女主角从小不凡“想上天”、长大牛掰又帅气的形象展现出来。画面上……你猜要是让陈凯歌来拍那两个童年、 少年时期的回忆画面,能拍得多好看。【手动嘻嘻】BGM用的是,让人甩头、抖腿的风格233就是要突出一个“帅”!可能军迷会更gc一些,大概懂一点飞机的人能感受到双倍的快乐吧。

我要是,吐槽得太细致了,会不会被骂啊=-=

开场由“备份飞行员”字幕接“为什么让我当备飞”台词,很OK,没毛病。但是很快,略显拖沓的女主大头特写和停机库全景、特写、同事等等,足足用了40秒才让女主说出“我接受安排”这句话。

我也不知道领导那句“假小子、装姑娘”是真说过的还是编剧写的,这里怎么没人来一波“女权”弹幕?谁说小子就不能哭了?【我一路看下来已经哭了好几次了】用哭泣与眼泪区分男女,正是目前社会上最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啊大家!

后面几句台词和画面的配合有些尴尬,我是说,编导意义上的尴尬。就,台词是台词、画面是画面呗,要说这种错位有什么内涵,一个开场而已,你要我们去分析什么内涵啊……直观看起来,就是拖嘛……

标题画面之后,突接吕潇然的童年。故事是很可爱,小姑娘也是很可爱,但是这里需要刷一波“逻辑”“现实”,我跳戏了,满脑子“???”,这什么沙雕剧情。危险动作请勿模仿什么的已经不想再重复了,就说这表达:八秒让镜头从脚丫子挪到头,小姑娘看着楼下露出一个笑容。接着,小姑娘抬头、望向远方、特写的时长几乎相等,突不出重点;配合着渐渐响起的BGM,小姑娘起身、望天、“面露希冀”、收脚蹬墙、纵身一跃,又是基本上等长的剪辑,啧啧啧。最后,小姑娘跳了两次┓( ´∀` )┏第一个跳是脚踩墙的,镜头有一点点从正面向侧面的移动,整体是拍着半侧面的;第二个跳是立定跳的,正面镜头、一动不动,emmm,我没弄懂这个逻辑诶,我又跳戏了【手动笑哭】而且吧,亮白的“信仰之跃”下一个镜头是纯黑的柜子里,可以,这很反差。

阅兵仪式当天, 一波踩点,可以说是烘托出最后那一个列阵。

飞机上天,接回忆中的神五返回,妹妹洗头、打架、是小疯婆子o(* ̄︶ ̄*)o。我能看出这里想加一个彩蛋、塑造一波人物形象、拍一点好看的画面……可惜,到这里我已经看出“插叙”的套路了,并且觉得回忆的插入十分生硬,甚至打断了我对阅兵式当天发生了什么事的理解。

我就突然想起我初中的时候,接了一个,舞台剧的剧本工作。委托我的那个萌妹,向我描述了她曲折的单恋故事,希望能变成一个有笑点、有意义、可以上艺术节的剧本。我因为同桌的关系加入了这个剧组x,任职编剧、导演和(因为人手不足而上台的)群舞。一边写一边排一边改,和她拉扯良久,把她的爱情打散了、揉碎了,平铺进了那个“学业与生活如何平衡”的故事里。她是有点儿不满意的啦,但是我会用“都是按你的故事编的了,你还不想演?”回怼她。【现在想想我有点儿厉害的,注孤生】所以,这个故事中出现的,和剧情本身联系不大“跳烟囱”、“打架”、“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什么的,就像是初中同学描述的她的小细节,是很有趣,但没卵用。而且我还不知道细节具体如何,就算按她的描述编了剧本,也是加进了我的想象和脑补,排练起来,只会失真。

复述与再演绎导致的失真——我猜这便是,这部分里会有那么多不合常理的剧情的原因。

洞八可能真的出了显控故障,但像演的那样,磨磨唧唧让人不爽?我觉得不太可能 。

对主线剧情——阅兵当天——有所推动的,其实只有“男朋友”这一点,女主知道队友们和自己一样期待参加阅兵式,所以作出了不入队而是帮助队友排除故障的决定。

而之后,“给我整个八”的回忆。哎,还是“切入突兀”这一点不可避免。应该是突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在困境中因为回忆起了什么而坚强起来”这种桥段很容易理解,但这里的手法可以说是很粗糙了。还有就是,和剧情本身毫无关系,单纯为了回忆而回忆,槽不可避。

可妙就妙在,这些不太有逻辑的回忆镜头,让人一脸懵逼之后,回来就是帅一脸的战斗机与飞行员,可以很容易的让人放弃思考233镜头也很懂的突出了帅,妙啊,妙啊,不会有人去注意“帅”之外的事情了。

然后就开始播片了:天安门阅兵、朱日和阅兵、结束。

这我能说什么,爽啊!结尾就应该是这样的没错啊!干得漂亮!谢谢导演!(。>∀<。)

好\(^o^)/~评(tu)论(cao)差不多就完了,我听着这部电影的片尾曲x《我和我的祖国》,写完这个结语。

我肯定是不够专业的,写到一半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这么杠下去会不会讨人厌,但是写得太爽了(/▽╲)根本停不下来。而且我不仅想单方面地“说出来”,更想有互动地“讨论起来”,只是我木得朋友,爸爸妈妈并没有这个兴趣,平时死皮赖脸地拉着他们说话,真是太幼稚了。

我这样的人,就应该去往杠精云集网络上,在杠与被杠中磨练自己(ง •̀_•́)ง【当然,更有可能是淹没在茫茫沙雕网友中,没人搭理啦】

希望以后能遇到更多像这部电影一样,喜闻乐见、让人感动、富有槽点的片子,让我有今日这份心情与动力,开始写、并写完一个长评。

以上。

喜欢一部电影就是要吐槽它( • ̀ω•́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