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魏晋南北朝中的《子夜四时歌》

2021-09-16 02:57 作者:薏仁舞草笺  | 我要投稿

【摘要】 《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民歌,诞生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吴语江南地区,其作品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歌的创作手法以套语以及双关隐语来表达的诗人的内心情感。《子夜四时歌》道尽了一个女子的人生情感的春夏秋冬,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下丰富的江南文化故事,以及余味悠长的吴声歌谣音乐美,为古典文学的相关民歌创作展开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子夜四时歌 南朝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

《子夜四时歌》为南朝乐府民歌,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唐书·乐志》记载,“子夜歌”是六朝(魏、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的晋曲,“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过哀苦”。意为是晋代一女子子夜所创,其多描述哀怨或眷恋之情。又据《乐府古题要解》记载,后人因为“四时”行月乐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歌词的内容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是晋宋年间处于建业(今南京)一代的民间徒歌,统称为吴声。现存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又称《吴声四时歌》或《子夜吴歌》,简称《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的创作时代背景

六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南迁,南朝的文化氛围呈现宽松浓郁的气象。这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谋而合。清丽的山水。优越的自然条件,激发了人十足的想象力以及民间的创造力,这些传唱下来的歌曲,其文字描写细腻,对于感情的描写刻画入微。这些聪慧又多情的女子,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唱出心中对爱情的向往,唱出在感情路上的哀怨与欢乐,歌曲道尽相思,吟唱自我,真切动人,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统一。这些意象丰富完整和谐组合,将春夏秋冬与花鸟雪月相结合,主题虽然单一,但情感真挚浓厚,感情基调丰富,或乐或哀尽在其中,而子夜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子夜四时歌》的艺术手法

唐代的陆龟蒙有言:“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这便是子夜的艺术特色。

组歌的结构特别是民歌在谋篇立意上经常被因袭,其布局谋篇的构思类似一个方程式,又译为现成思路,称之为套式。这些创作的惯例与法则被研习借用,因此沿袭了民歌的传统使得闻者更亲切地进入文本之中,更好的感受组歌中的意象趣味。子夜歌中,往往会出现语句套用的现象,即套语。民歌创作因主要以即兴创作为主,所以往往会套用过去民歌的词句,这些套语往往朗朗上口,易于学习,更易于口耳相传。

组歌的套式一般体现在开头结尾,即起句、结句以及对答的方式上。《子夜四时歌》在开头一般都以时间等意象作为起点写别离后的漫长难熬,中间穿插的美好的回忆,离别分手之后的孤寂以及刻骨的思念展现了光阴流转之快,日月如梭,韶华易逝,道出沉痛又迷茫的复杂情感。在结尾方面,有利用双关隐语及共同两双等双人情感之间的意向,表达感情路上的分分合合,其语言描述极有画面感。

而一问一答的对答体。更是体现出了感情之间的交互。无语之间常用的语言,亲切的传达出了情人之间相处的微妙情感,一唱一和,双向和单向。双向表达。表现出情人之间的交流,日常单向的对家,表现出女子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此外,子夜歌还会应用相关的双关隐语,这些双关隐语分为及语义双关。这类双关语的运用赋予词语以静态的辞典义和动态的语用义。使得整体诗词更具有含蓄幽默的表现力。

而子夜歌中,更有多处将双关隐语与套语结合使用,制表如下:

《子夜四时歌》中的字词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空中;空无










黄璧苦心


苦涩;痛苦


芙蓉

夫容



莲子

怜子

子,你


棋子



不厚;薄情


倾心不蒙照


照耀;关照,爱 




碑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更为清新流利,生动亲切,以及带来婉转缠绵的特色,使得整词深情并茂,华美艳丽,更为哀婉动人。

三、《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

子夜四时歌,道尽春夏秋冬。其间的自然意象、文化意象、人物意象都有值得探讨的余地,经笔者整理作表如下。 

子夜四时歌

自然意象(季令、日月星晨、风霜雪雨、春花秋草、飞鸟鸣虫等)

文化意象(服饰、建筑、陈设、用具、一方风俗等)

人物意象(诗人、郎)


春歌二十首

春之赞歌

春、光月、温风、芳风、丹华粟罗星、露、春花月;阳鸟、新燕弄初调、杜鹃竟晨鸣、燕巢梁;绿黄、英、新林锦花舒、碧楼春苑、柳花、花黄水禄、桂林、黄壁向春生

燕女游春月、闺中绣、扬袖舞、唱新歌、步春苑、觅同心郎、酌酒、调弦

罗绮、燕女、窈窕曳罗裙、罗裳曳芳草、绣带飞纷葩、玉钗明月当、婚婷扬袖舞、阿那(婀娜)曲身轻、容冶春风生、阿那暇姿舞、透透唱新歌、翠衣、含笑当道路


夏歌二十首

夏之欢歌

夏、炎暑月、郁蒸仲暑月、庵风、三伏三夏、赫赫盛阳月;青荷泳水、芙容、莲子;夏蝉、林鹊

华策、罗帐、高台、合欢扇、兰室、兰池、珍章镂玉床、香巾玉席、琼台

罗裳、轻袖拂华妆、理缔服、含笑容、携手密叶下、窈窕登高台。


秋歌十八首

秋之哀歌

明月天色高、清露、凉风中夜、秋霜、夭高星月明、九秋暮、明月千里光;鸿雁南去、秋叶零、草木憔悴、桐花、两两雁

追逐泰始乐、握腕同游戏、独缠自络丝、兰房竞妆饰、捣白素

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柞旁、含笑、兰房竟妆饰、绮帐待双情、握腕同游戏、惆怅客心伤、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寄情千里光


冬歌十七首

冬之悲歌

松柏、白雪、严霜白草木、寒风、蔽雨、积雪冰川波、琼柯、枯草、寒鸟、枯林鸣悲风

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怀冰暗中倚、炭炉却夜寒、重抱坐叠褥、共弄初落雪

我心如松柏(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寒、悲、憔悴、音、老、暮、叹、萧索、白发。


春歌展现了春光明媚的景象,万物复苏,大地回归,一片生机,就是如同其笔下的爱情一般纯真甜蜜以象征性的手法运用植物来刻画写实的状态。春歌将景物与自我融洽组合,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然的风光优美以及自己优雅的仪态。是对春的赞许,亦对春的感怀,亦有自己春心萌动的雀跃的感情。

而在夏歌之中,用文字渲染夏日炎热,不同之日的感情一般反衬出其沉浸于感情中的甜蜜。描写了两人相聚约会时的快乐时光。热恋时的情人间的你侬我侬能不能尽在文字中展露无遗。期中夹杂了谷雨地区的方言性词语。更有当年吴语江南的风范。这组歌道尽了的相处时的欢乐,夏至欢歌。

秋天是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当时的人劳作的季节,自然万物凋零,展现了大自然万物凋零的状态。万物日渐凋零,离别相爱之人在另一方,诗人因此倍感凄凉,吟唱的歌曲多表达对韶华易逝的感伤,还有对对方的思念。在这组歌中叙写秋夜的就有8首之多,世人观月赏星看着秋叶凋零,草木憔悴,桐花落尽的样子,心中不免多了几分凄哀与悲凉。此为秋之哀歌。

冬歌仅有一首描写了两人欢聚的场面。诗歌整体的基调孤寂哀婉。表现出了冬的肃杀。白雪皑皑,与城固中的红花绿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冬之悲歌尽显。

合而观之,春秋欢快缠绵,秋冬哀婉凄清,将四时景色与诗人的心境合而为一,增强了整体式的文学审美趣味,打破了一定古典文学美学崇哀悼桎梏的因循守旧,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自身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四、小结

《子夜四时歌》作为南朝乐府民歌,诞生于文化氛围浓郁的吴语江南地区,其作品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歌的创作手法以套语以及双关隐语来表达的诗人的内心情感。《子夜四时歌》道尽了一个女子的人生情感的春夏秋冬,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下丰富的江南文化故事,以及余味悠长的吴声歌谣音乐美,为古典文学的相关民歌创作展开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廖元新,万建中.体裁、歌手、语境——20世纪吴语长歌研究的三个维度[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02):129-136.

[2]郭晨光.从南朝乐府到宫体诗的内部演化机制——兼论宫体诗价值之重新评价[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89-99.

[3]曾智安.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J].智慧中国,2020(10):60-61.

[4]何志娟.近代吴歌发展述要[J].北方音乐,2020(16):6-7.

[5]叶露.从《子夜四时歌》看南朝五言乐府的演化[J].贵州社会科学,2020(06):40-45.

[6]侯楷炜.从冯梦龙《山歌》谈吴歌的传承与发展[J].江苏地方志,2020(03):16-19.

[7]赵越. 南朝乐府都市书写研究[D].山西大学,2020.

[8]解富豪. 南朝乐府民歌研究[D].郑州大学,2020.

[9]宋峻梁.子夜歌[J].中国诗歌,2019(06):160.

[10]杨笑.清商乐中的吴歌探析[J].艺术评鉴,2019(22):17-18.

[11]程文文.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39(21):7-8.

[12]杨颜畅.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婚恋心理研究[J].长江丛刊,2019(32):4+34.

[13]许梦婕.南朝吴声曲辞的叙事色彩[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25(05):37-40.

[14]王松.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以吴歌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49-50.

[15]李锐,高天.乐府诗歌的当下舞蹈创作探索——由张云峰《子夜四时歌》所思[J].舞蹈,2019(04):54-59.

[16]徐雪元,沈建东.一生痴绝处  山歌传真情——口述吴歌(白茆山歌)[J].江苏地方志,2019(03):37-40.

[17]王玥.关于吴歌地域范围的研讨[J].艺术评鉴,2019(10):7-8.

[18]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七十年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19(03):30-41.

[19]尹盛楠.浅论《子夜歌》的艺术创作[J].河北农机,2019(04):105+107.

[20]罗潇.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演唱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1]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8(12):7.

[22]杨敏.论《子夜歌》中的弃妇形象[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18(10):127-131.

[23]王松.苏州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前景探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4):85-91.

[24]小海.试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民间传统——以吴歌为例[J].东吴学术,2018(04):49-58.

[25]郑永乐.六朝吴歌西曲中舞蹈与舞辞考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9-17.

[26]徐明哲.浅析《子夜四时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J].新校园(上旬),2015(03):89-90.

[27]刘运好,段梦云.魏晋女性意识的迁变:论《子夜歌》[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04):1-6.

[28]陈书录. 吴歌越吟:诗化的江南民间文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3(011).

[29]张倩如,张乃格. 吴文化的女性情结[A].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市人民政府.2010中国(无锡)吴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10:9.

[30]晏天丽.浅论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62-63.

[31]孟光全.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艺术特色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03):52-56.

论魏晋南北朝中的《子夜四时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