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否该开放?6个字,就解决

随着暑假的到来,各大高校也成了不少游客希望参观打卡的“景点”。

7月中旬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园暑期参观。
这是近四年来,两校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吸引了大批游客“抢票”入校参观。
有媒体在现场看到,荷塘月色、未名湖等都成了热门的打卡“景点”。
“由于参观游客较多,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有序排队,听从指挥,如有需要请联系工作人员寻求帮助……”8时30分许,清华西门外,广播大声循环着安全提示。
数十名保安、民警、志愿者等工作人员在游客参观通道处值守,维护着校门口的秩序。游客们都自觉站在警戒线内,有序等待校园开放。
与此同时,因为目前还有许多高校没有开放校园参观,需求之下,催生了付费入校的相关生意。

高校的热门程度不同,带入学校的价格也不同。
有媒体调查发现,入校价格从5元到上百元不等,一些北京的热门高校,预约入校的价格甚至高达500多元。不仅如此,还有大学生兼职当“导游”,按小时收费。
“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但到底怎么开放,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对此,南方都市报记者廖艳萍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高校旅游,应该参考工业旅游模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简言之,6个字解答:参考工业旅游。

目前而言,付费进校园的方式,有的是学生直接带入校园,有的是黄牛帮忙。
这种在规矩之外,走漏洞或“后门”、“偏门”来付费入校游览,本身就是不合规行为。
校园不是公园,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和一定之规,正常的教学秩序、科研环境、校园氛围,都是构成高校自身文化特质的一部分。

如果未对公众开放,就应该对未经许可入校的行为进行管理。
当然,管理却有难度,除了通过加强门禁,避免夹带的方式外,或可对查获的极少数学生和校外黄牛的该类行为,予以处罚,敲山震虎。
关于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争论,则不可一概而论。
如部分高校本身无围墙,校园和社会无缝对接,其是否开放就无须论证。

只是校园内的教室、宿舍和研究机构,依然需要一定的准入制度,避免干扰正常教学研究秩序。
同时,部分高校亦可针对特定需求,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上进行有限开放,如特定的文化、自然景观和特定节日、活动期间。

此外,高校可以针对正常且通过申请的研学游团体,进行开放。
总而言之,高校开放,可以参考工业旅游的模式,通过划定线路、限定时间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开放,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研究、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让公众感受校园文化。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