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重要的世界背景设定 “关于O&B” (中2)

我们是什么
O&B©,曾经使用过的称呼有OBMI,OBM,部分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是一个最早应用于mc模组开发的背景设定,混合了之前所做过的作品世界观的一个设定集合体,表现为一个横跨多种军事及民用工业门类的一个军事工业集合体,下辖若干子公司,子设计局。时间范围横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一直到星际时代,其装备因为普适性强,即使在边缘世界的军阀手中都有可能找到之前生产或者许可生产的武器型号。由于灵活性需要,该设定具有适应绝大多数世界观的能力,同样的作品,在叙事方式的改变下也会根据需求灵活适应各类世界观。在不同的世界观下,其科技水平也会随之变动,以适应对应世界观的技术水平。
上部分请见

军事工业-续(本部分仅限星际时代的科技)
中子干扰器
中子干扰器是大型粒子对撞机实验失败的副产物,原理不详。但是能够通过干扰链式反应的中子从而达到干扰甚至截断核裂变的作用。由于中子干扰器在早期只能依托大型粒子对撞机设备建设,它只能一种战略级的核武器反制手段。
在历史上最黑暗的冲突中,中子干扰器成功干扰了大量裂变式核武器,在地下掩体的协助下,保全了人类的火种免于熄灭。
中子干扰器在星际时代初期被广泛应用,通过无效化核武器的方式,迫使核武器退出了历史舞台,变相促进了核能大规模民用化。
中子干扰器理论上对聚变弹头无效,但是能通过阻断如三相弹类型的裂变段从而干扰其正常工作来实现拦截,因此也拦截了部分聚变武器。
理论上中子干扰器也能用于干扰裂变式反应堆运行,但由于屏蔽壳的存在使得成功率不高,同时干扰裂变反应堆的意义不明,因此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即使到了太空时代,裂变原理的发动机到处都是,也很少见到有这种类似的做法。
压缩氢弹头
压缩氢弹头由聚变武器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聚变弹。它作为一种规避那个时代常见的中子干扰器的强力武器,在定位上取代了核武器的位置。
其原理难以为地球时代的我们所理解,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其部分原理和激化等离子弹头中的技术相似,使用非稳定态的氢及其同位素发生原子层面的反应,释放大量能量。
压缩氢弹头爆炸后的能量大多以热辐射方式释放,因此投放的载机需要使用专门的涂层以避免被爆炸的热辐射融化。
压缩氢弹头由于其原理难以小型化,因此常见于星际登陆战中,由星际登陆艇和大气层内战斗机对地面投放。
压缩氢弹头也会用于太空战斗,常见于各类大型太空导弹的战斗部。
压缩氢动力总成及能源分配系统
压缩氢动力总成和能源分配系统是太空时代电气化系统的基石,使得战斗载具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和护盾甚至是反重力装置成为可能。压缩氢动力总成的核心是一个使用稳态氢及其同位素为燃料的反应堆。在能量的爆发性上虽然比不上使用非稳态燃料的压缩氢弹头,但在安全性上理所应当的远超武器弹头。反应堆能够产生地球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功率,在能源分配系统的统筹下,同时驱动护盾,电磁武器和载具的动力系统。
压缩氢动力总成不仅仅装备于陆地载具上,就连小型的飞行器(大气层内外均有)也在使用这类引擎。
超小型的压缩氢反应堆也用于驱动陆战队士兵的动力装甲和单兵护盾,比较少见。
压缩氢动力总成也被用于那个时代的民用载具,氢能源车终于在24世纪被实现了。
电磁发射药
电磁发射药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驱动电磁质量投射器类武器的一次性电池。电磁发射药在燃烧室中消耗时,会在电力系统中产生大量电流驱动质量投射器发射弹头,同时随着弹头飞出产生一束平行于枪管轴线的电磁脉冲,这束电磁脉冲在面对部分护盾时可能会帮助弹头穿过护盾,或者对电子设备造成影响,是电磁发射药的副产物,如果好好利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常用于没有单兵反应堆供能的步兵手持电磁武器。由于单兵反应堆在太空时代依然十分奢侈,用电磁发射药驱动的电磁步枪在这个时代十分常见。
智慧装甲(IA)
智慧装甲不是穿在身上的装甲,是O&B使用电磁发射药的电磁武器的附属设备。通过和瞄准设备联动从而微调加速线圈的能量分配,从而改变投射物的弹道和副产物电磁脉冲的方向,使武器更容易命中瞄准的目标。没有智慧装甲的电磁武器,基本和地球时代的火药武器没有区别。
雷达科技
太空时代的雷达技术已经和地球时代的雷达技术相去甚远。由于原理的不同,雷达的性能不再和雷达口径绑定,因此在太空时代的飞行器设计中,大口径的机头雷达不再是必需品。
除了可能在太空时代仍在使用的地球时代的相控阵雷达外,太空时代环境下常见的几种雷达一般为引力波雷达和热学雷达。
反重力引擎
虽然并未在O&B的武器上广泛应用,反重力引擎依然在星际时代的大部分冲突中登场。由于高效反重力引擎的技术为联邦(UN)所独有,因此大部分反重力引擎的客户都是UN的各类战斗载具,最典型的几例则是MBT-76悬浮主战坦克,AH-73炮艇和MV-73运输机。
装备反重力引擎的主战坦克可以无视大多数崎岖地形进行高速机动,必要时还能以挪用主炮的供能给反重力引擎以提升悬浮高度从而进行低空飞行。
装备反重力引擎的飞行器的设计可以不再受限于升力翼型,有助于机体的紧凑化。
太空行政区,物流与星际作战理论
太空行政区
受限于超光速通讯的技术瓶颈,太空时代的跨星系信息传输在距离过远后就变得尤为困难。即使在这个时代,信息流的超光速通讯已经能使太阳系内的居民甚至比邻星附近的居民像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一样实时联络,可一旦距离超出这个范围,信息的延迟和完整度就会大幅下降。
以至于核心星区向外围星区传递信息又回到了地球时代的古代一样,需要专门的邮差和驿站进行通讯。换成大家能听的懂的话就是,要用太空货船拉着存储器,像送信一样传递消息。好在大部分星系都有自己的信息收发节点,太空邮差没必要挨家挨户的送信,而是直接将信息写入收发节点即可完成一次分发。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对星系广泛殖民的人类形成了一种以核心星区为中心,外围星区自治或者组成多星系联合体自治,边缘星区三不管这种相对松散的体制。
星区的自治度会随着距离核心星区边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受联邦的管辖程度也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不是不想管,是这个信息延迟让它根本没法管。外围星区的星区信息的更新周期可能在五天到三个月不等,边缘星区的星系有没有登陆在联邦的地图上都不好说。只有核心星区范围内的地方,才是完完全全受联邦(或者叛军,在管辖地方的问题上上他们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管辖的地方。

海盗
所谓天高皇帝远,远离核心的外围星区和边缘星区的世界基本遵循残酷的丛林法则,即拳头大小才是正义,为了争夺星系内的资源,在联邦无法干涉到的地方经常大打出手,有时候甚至比游戏 边缘世界 里描绘的画面还要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外围星区的自治领袖往往也是军事领袖,负责整个星系内的航运安全和星球表面安定。值得一提的是,星际海盗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存在,或者所谓星际海盗本身就是星系领袖的太空部队的一部分。零散的星际漂流者在不降落至行星表面据点补给的情况下,仅靠航天器自身的生命维持装置几乎无法在宇宙中生存超过一个月,宇宙中不进入重力井就能补给的地方也少之又少,大多为太空部队所占据,这也断绝了零散的星际海盗的出现。
物流
由于太空殖民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有超光速引擎的星际货船(听着很高端,本质上就是一组发动机加一个舰桥和生活模块而已)变得白菜价,几乎成为了每个行星势力的标配,不像地球时代时,货船都是大船东的拥有物。这一特性带来的影响则是货物的购买方要负责运输,而非销售方或专门的运输方,这一影响和原因有着伴生关系。星际货船的成本降低是其一,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星际间物流的风险极高,而运输物资的总量又极大。在经过不同派系控制区时往往不可避免会遭遇袭击,即使是核心政府也没法保证一个稳定的运输方来承担物流任务,因此运输的义务自然而然落到了购买方头上,毕竟自己买的东西,自己要负责保护,这很合理。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个星系的太空部队,同时要担任物流的护航和对敌对势力物流的袭击,相当于将治安官和海盗这两个对立的角色统一了起来,虽然荒唐,但这也是星际时代丛林法则的体现。
代差
空间带来的时间差信息差最终会体现在技术水平上。由于人类世界的研发依然以核心星区,尤其是太阳系和比邻星为核心,技术向外扩散会受到空间尺度的影响,在先进的技术扩散到最外围时,更先进的技术早已在核心星区进行再一轮扩散了。简单来说就是,距离核心星系越远,越难搞到最先进的设备。这一点不分军用和民用,往往因为军用品的低流通性,军事科技在行政区间的代差会变得比民用科技更大。
以UN的主力坦克MBT-76为例,它装备了反重力引擎,高性能小型氢融合炉和动力分配系统,以及一门先进的磁轨炮和重力护盾,这台在行星表面可以跑的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还快的主战坦克,从一开始就是先进的代名词。和历史上同样可以被称之为坦克的东西比起来,生产一辆MBT-76的复杂程度堪比地球时代的我们生产一条驱逐舰。和上一代坦克的代表,2236型主战坦克的复杂度比起来也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很显然就算把图纸发给外围星区的去中心化的制造者(军阀),用他们手里能拿到最先进的设备,他们也没有办法造一辆MBT-76出来。
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实现科技的若干前置条件就成为了科技壁垒本身。
但坦克这种东西,即使是在星际时代的地面战斗中,还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是联邦最精锐的陆战队员,在独自面对一辆21世纪早期的主战坦克时,也不能像大家所吹嘘的那样手撕坦克。即便是老式坦克,在星际时代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些老式坦克的图纸早已在衰退时代中遗失,现存的制造方式是通过完全逆向工程衰退时代后留存完整的坦克获取蓝图,在气相沉积加工中心中生产,这种用新方法生产的老式坦克,反而由于产量大,生产容易,成为了外围星系地面战斗的主力,其地位直到2236型主战坦克服役的第一个百年后才开始被2236型主战坦克逐渐取代。
将视野放到太空中,相似的事情也在发生。对于外围星区的大部分领袖,他们甚至没有办法搞到军用标准的太空武器,只能用民用器械改装(比如经典的采矿激光,小行星爆破导弹之类)作为军事武器,这里的代差就更大了。
星际作战理论
对于行星政权最重要的两点,一点是行星表面安定,另一点则是星系间航路安全,基于这两点发展出的星际作战理论,首先是夺取星系治宇权,即通过舰队决战,歼灭星系内敌方舰队并封锁核心星球。由于星球大多具有较强自持力,在遇到顽强抵抗时还需投入陆战队,降下至行星表面进行地面战斗,根据行星发展规模的不同,战斗持续时间的差别可能相当巨大。由于太空时代的战斗依然需要依赖补给链,在遥远星系执行降下作战,和行星表面的部队打陆战是一件十分得不偿失的事情。对于外围甚至边缘的星区这类核心政府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大多会选择放任。
执行降下作战的部队又被称之为陆战队,大气层内的部队统称为陆军。在太空时代,海军就是太空部队,空军的概念消失了。而太空时代的陆战队又和地球时代的陆战队不同。太空时代的陆战队更像是装甲部队、空降部队、海军陆战队三合一的一支尖刀部队。和简单的地表防御部队不同,陆战队同时拥有对防护与机动的要求,不能取舍。对陆战队的要求也是,必须能在行星表面绝大多数区域部署,在面对难对付的对手时要稳固战线,而在有穿插分割的可能性时又要积极进行机动穿插分割,这相当于让一支部队同时做伞兵,装甲兵和机动部队的活,对于地球时代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对于太空时代的人类,这样的一支部队也需要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在MBT-76这类悬浮坦克问世之前,陆战队往往难以兼顾机动和防护中关于防护的部分。由于陆战队的规模往往难以与行星防御部队的规模相比,除了通过代差的压倒性优势来取胜外,甚至是陆战队的步兵都会武装到牙齿,以实现以一当十的作战效果。
陆战队不仅仅要有地面的高机动作战部队,还要有一支能执行轨道轰炸的舰队支持,以为登陆作战开辟空降场,进行炮火准备。陆战队的母舰和舰队一同在轨道上支援行星表面作战的陆战队。用于执行突入大气层任务的空降仓也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在运输陆战队抵达地表之前,武装的空降仓和母舰也要负责为陆战队夺取制空权。陆战队抵达地表后,空降仓会返回母舰,直到战斗部队需要从行星表面撤离。陆战队的指挥节点和制空由母舰担任,必要时,母舰会释放大气层内的战斗机以协助地面部队夺取制空权。在地面部队推进时,母舰会在轨道上实时待命,以处理各种紧急事件。
因此,一种反制陆战队的方法就是在陆战队投放后不计一切代价击沉母舰,让地表的陆战队失去指挥而混乱,从而击溃。但对于拥有陆战队投放能力的对手来说,这样的行动九死一生。
实际上真正拥有陆战队的政权只有UN和UOA,外围星区的自治政权根本不具备投放能力,更别提理解这套复杂的战斗理论和组织系统了,外围星区也基本不会见到陆战队,在这个距离投放陆战队,是连财大气粗的UN也会觉得亏本的事情。
待补充

太空时代的坦克代际划分:(以典型坦克为例)
工业时代:T34,M4谢尔曼这种二战古董,也不知道从哪翻出来的,居然还有人给他们做逆向工程,竟然还有人用,真的是太空时代无奇不有。
冷战时代:各种T72和M1,从坦克坟场里刨出来的,生产了那么多,拼出一台能开的应该不难吧。
第一世代:相当于地球时代第四代主战坦克的设计,包括35-55吨级通用坦克这类设计
第二世代:初步装备电磁武器或电热化学武器和全电力驱动的坦克,仍然需要燃烧燃料来获得能源,但是已经满足了“三电”的技术指标。
第三世代:2236型主战坦克这种大衰退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拥有压缩氢反应堆和充能装甲板,拥有准护盾级别的防御能力,使用激化等离子弹头和先进稀有晶体穿甲弹。
第四世代:NE-46 黑犀 (UOA的主战坦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护盾和可以对抗护盾的炮弹。
第五世代:MBT-76,拥有反重力引擎,可以在地表高速行驶,乃至进行低空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