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标要迁都哪里?洛阳?西安?还是开封。
答:洛阳。
太子考察了一遍古都,在西安巡查民间疾苦广布恩德。但归来明确认为应该迁都洛阳。
这件事所有的明朝全天下人的记录都是要迁都洛阳,不知道为什么清朝人修明史写成了含糊其辞上西安地图(但没说要迁都哪里)。
1、《皇明通纪法传全录》,是明朝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广东东莞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在明朝名噪一时的史书。
皇太子还自陕西,志欲定都洛阳,为图以献。
这里记录的是皇太子还自陕西,但决定还是定都洛阳,上图没提是哪里图,但是应该是洛阳图。
2、 陈建 《建都论》。陈建因此还留下名篇《建都论》,坚决向朝廷看齐,各种吹洛阳建都那就是完美。
国初,懿文太子受命历相都邑,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
这里陈建认为懿文太子相了不止一个都邑,而且认为洛阳胜出,如果能活下来必定迁洛阳。
3、《姜氏秘史》明代 正德尚宝司少卿姜清(江西 弋阳人)。是研究建文一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视关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图。
这里姜清认为朱元璋想迁移的是南京,而皇太子视察了关中和洛阳,而还是拍板要定都洛阳,归来献图没说哪里,但应该是洛阳图。
4、《皇明从信录》卷九 明代 沈国元(浙江秀水人)编
皇太子还自陕西,志欲定都洛阳,为图以献。
也认为皇太子拍板定都洛阳。
5、《建文朝野汇编》卷一 明代 万历监察御史 屠叔方(浙江秀水人) 撰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视关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图。
细节比较全,认为朱元璋想从南京迁都,朱标视察了关中和洛阳,而朱标拍板定都洛阳。
6、《宪章录》卷十 明代 嘉靖南京考工郎中、大藏书家 薛应旗(江苏省常州人) 撰。
皇太子还自陕西,志欲定都洛阳,书图以献。
从陕西回,还是拍板定都洛阳,并画影图形献上。
7、《皇明大政记》卷四 明代 嘉靖工部尚书 雷礼(江西丰城人) 撰。
上以南地薄,有迁都之意,命皇太子廵视关洛。上曰山川惟关洛号为险固......庚戌,皇太子还自陕西以洛阳图献。
想迁南京,巡视了关中洛阳,从陕西回来,献上洛阳图。
8、《国史记闻》卷三 明代 史学家 张鍂 (山西沁水人)辑
秋八月乙丑,命皇太子巡抚陜西。上以南方卑湿有迁都意,乃命皇太子廵视陜洛......皇太子自陜西还,上洛阳图。
想迁南京,巡视了关中洛阳,从陕西回来,献上洛阳图。
9、《明政统宗》卷五 明代 嘉靖 涂山 辑
八月,□命皇太子廵视关洛。上以南地薄,有迁都之意,故有是命......十一月,皇太子还献洛阳相宅图。
想迁南京,巡视了关中洛阳,从陕西回来,献上洛阳图。
10、《国朝典汇》卷八 明代 徐学聚撰。(浙江兰溪人),万历进士,官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
十一月,皇太子还自陕西以洛阳图献
从陕西回来,献上洛阳图。
所谓迁都西安说来自于含糊其辞的清朝史书。即使是正史,人家也没有明确说要迁都西安啊,只是去考察,谁告诉你考察结果了?脑补?
官史:清修的《明史》里的记载:
《明史》(卷115):“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书曰:“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殽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帝称善。至是,谕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汝往以省观风俗,慰劳秦父老子弟。”于是择文武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这里记录的是:
大臣胡子祺议迁西安。朱元璋听了后派太子去看看,巡查古都。太子回来献上陕西地图,没提洛阳图,没提经略建都何处。
明朝没有明说、或者没记录最后拍板是哪里的:
1、清篡改过的《明实录》(太祖实录)里压根没记录太子去西安这事。不知道那些辱骂我信誓旦旦说明实录才可信的网友,从明实录哪部分看到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里没有被篡改过。
然而明实录里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只留有一条档案,记录了胡子琪给朱元璋上书的全文内容:
○戊子升彭州知州胡子祺,为延平府知府子祺吉安吉水人洪武三年以儒士举赴京试于吏礼二部中选者十九人桐庐魏潜王讷河西李颜永丰丁节永嘉许士宏万安夏瓒乐清李时可卫辉陈士举龙泉刘榖萧晖合肥夏起瑞安马汉分宜刘沂平阳孔希普永新欧阳子韶泰和王子启安福欧阳楚芳庐陵胡伯清与选列适太史奏文星见 上喜十九人皆擢监察御史子祺首上书请都关中其略曰天下形势之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厚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江淮士卒不堪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守洛阳周公尝卜之周汉尝迁之然嵩邙诸山非有殽函终南之固瀍涧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故据百二山河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可以绵宗社之久举天下莫关中若也 上览奏称善寻升广西按察司佥事
更是没有记录回南京之后拍板要迁都哪里的事,请问到底是哪里记录了太子回来拍板要迁都西安的?
2、方孝孺 挽太子的诗:
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鼎龟悬宝命,笙鹤动哀音。
谁绍三王治,徒倾四海心。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
这里说明上缴了相宅图太子就挂了。关中父老感念太子恩德(太子在关中广赐钱钞)、期盼着太子能够再来。请摸着自己的良心回答,这里说太子考察完确定要迁都的是西安了吗?
别忘了,周公为洛邑选址,画《相宅图》。这里的”相宅图方献“的典故,是指周公在洛阳相宅。这你们咋又不说了?
3、《见闻杂记》 明 隆庆戊辰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 李乐 撰(浙江归安)。
给方孝孺这首诗做注解时,是这么解释“关中诸父老,犹望翠华临”:盖有都关中之议,以东宫薨而中止也。
没提当时朱标踩点的细节。但是在解释关中父老为啥感念太子再次驾临的时候,认为这是当时有迁都关中的议论。这是这么多所有明清记录里,唯一一条提到迁都西安之议,至于是不是胡子琪上书的事。未知。稍微含糊一点,就立刻不能算明朝中后期的野史了?
即使是《明史》里哪里白纸黑字的就说明朝太子要确定迁都西安的?这样玩文字游戏给别人戴帽子很爽吗?
所有的明朝历史,不管是大明重臣的记录,还是民间的记录,前前后后几十条的记录。清一色的都是记录,明初有议论说是洛阳西安那个,胡子琪建议迁都西安。一半以上的记录都白纸黑字的记录回来明确拍板就是洛阳,上的洛阳地图。另一半根本就没有说是西安。
所以所有的明朝记录都是“野史”?只要对西安不利的都是“野史”?
你们分得清啥是”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吗?
据《明太祖实录》,可见朱元璋本身就是命令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根本没有提及“巡视洛阳”,下文还专门解释了这一命令的来由“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秦王朱樉)分封其地已十数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可见,朱元璋命令朱标巡视陕西的动机、目的都很清晰明确,记载中也根本没有提及洛阳,当然,朱标从今天的南京出发去西安,路过洛阳并顺便观光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只是这和本次巡抚、考察的目的貌似没什么关系。
那照这位大神的说法,不提到洛阳,路过洛阳,就只是去旅游。那这《明实录》里写的清清楚楚,派太子去西安也是“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呀?也没有说去考察迁都的啊?不提的就是去旅游,提到去旅游的就是去考察迁都的?这个逻辑感人。
然后就是“皇太子还自陕西”,还是没有提及洛阳,《明实录》中没有关于朱标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建言建都事宜的记载,当然,更没有所谓“献洛阳地图”的记载。
请问《明实录》没有提到献地图,这不是事实吗?没有提到“献洛阳地图”的记载,那更没有提到“献西安地图”啊,这怎么又成了你们要迁都西安的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