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满腔热血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最后却多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在面试开始的时候,我总喜欢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麽?」
极有意思的是,我最常听到的答案是:「我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群善良的好孩子,没有人回答「我要赚大钱、当高官」之类的。 然而,当我再进一步细问:「你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动机是什么? 你想要'影响力'来做什么? 过平凡的人生难道不好吗?」
这时候,就有很多申请者语塞,回答不出来了。
可能他们并没有细想过,这些听来很「热血」的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背后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 当然,这不完全是他们的错──毕竟在台湾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从来没有人教导他们去认真思索这些事情。
然而,能够回答出来的人,我往往能听到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的是家境贫寒,想要出人头地回馈家乡的; 有的是感到和社会格格不入,想要改变社会的; 有的是受到楷模的启发,想要追逐人生意义的; 有的是感受到人群的痛苦,出于共感而行动的; 有的是对目标有痴狂般的热爱,义无反顾的追逐极致...... 无论哪种,我都能感受到他们要「改变世界」的心是真心诚意,而且会付诸行动的。
回顾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同辈中满嘴理想的青年也不在少数; 然而十年过去,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却变成了极为平庸的中年人。
事后回头来看,这些人在年轻时候确实有着理想。 然而,他们却缺乏深层的内在动机──于是当他们面临舒适的生活的时候,就立马放弃了奋斗。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快乐」对于不同人的定义是不同的。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快乐代表着「追求舒适」。 所以他们趋乐避苦,甘心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小日子。 对他们来说,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乐,那日子就能过得下去。 就算有什么愤怒和不满,那也只在嘴巴上,永远不会付诸行动。
然而,对于少数人来说,快乐在于「追求意义」,追求意义往往代表着要牺牲舒适,往往代表着要承受痛苦。
我很讨厌老一辈动不动「年轻人要多吃苦」这种说法。 没事活得好好的,去自找苦吃,为了吃苦而吃苦,这叫做有病。 要吃苦的话,为啥不干脆拿钉子扎自己的大腿算了。
痛苦不是目的,而是「追求意义」的必然过程。 追求意义的道路是一个平凡人走向英雄的道路,而成为一个英雄,必然是痛苦的。
举个例子,台湾有个我很钦佩的钢琴演奏家,叫做张钦全,他在国际上获得许多世界知名奖项,算是一个小众领域的台湾之光。
我有幸修过他一门通识课。 在课堂上,张钦全常分享自己练琴的经历,他说自己有种「拚死也要把琴弹好」的着迷,常常在比赛前练到双手指尖都染满了鲜血,还练到浑然忘我。
我身周遭也有些年轻的创业家,他们过着「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的生活,却丝毫不以为苦,因为在实践自己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同理,一个运动员要成为夺得奥运金牌,必然需要经历非人的折磨和训练; 又譬如说,一个作家要写出杰出的作品,必然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但能够站上世界舞台顶峰的人,都有这种「追求意义」的偏执,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牺牲为「苦」,反而能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培养下一代的英雄
这么说来,为什么大学时代,同样看来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后来多数都变成了平庸的中年人,只有极少数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原因也很明确了。
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在追求意义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也唯有这样子的人,才拥有实践理想的可能性。
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事情,不是鼓励年轻人去吃苦,而是启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每个人都有踏上英雄之路的可能,只要能找到最深层的动力。

转自 為什麼當年「滿腔熱血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最後卻多成了平庸的中年人?|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換日線 (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