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完形疗法的主要观点
在罗杰斯创立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同时,皮尔斯同样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兼采各种心理理论,创立了完形疗法(格式塔疗法)。
1. 完形疗法的主要观点
(1)完形。完形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即强调用整体观点看人、物或事。该理论强烈反对把人的功能进行元素分解的做法,指出每一个人都期望过上一种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们总是努力将其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整体。完形疗法的目标就是促使求助者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
(2)人性观。皮尔斯提出个体的人格分成两部分:胜利者和失败者。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而后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达个体的内在愿望。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因此,完形疗法即是要协助当事人,自觉这两个不协调部份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完形疗法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所以强调接纳原有的、真实的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3)自我觉察。完形疗法关注的核心是人的意识。意识即觉察。完形疗法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分觉察,必然改变。自我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借着觉察,个体发现真实的自我,从新整合自己。个体觉察的愈多,可做的选择也愈多,当选择以后,就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觉察不同于内省,内省是有目的性及评价性的,而觉察只是去观察、注意而不评价。觉察应包括三个范畴:对自我的觉察、对环境的觉察、对自我与环境互动间的觉察。
(4)此时此刻。依皮尔斯之见,除了此时此刻,没有东西是存在的。完形疗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为了有效帮助当事人接触现在,完形治疗者常会以现在式的问句问什么(what)和如何(how)的问题,而很少问为什么(why)的问题。完形疗法认为问为什么只会引导当事人去编造合理化的解释及自我欺骗,将导致当事人不停地、顽固地去思索过去,而使他们脱离了此时此刻的体验。然而,完形疗法并非不重视过去,当过去与一个人现在的重要课题有关时,过去就是重要的。当当事人谈及他们的过去时,咨询师将要求他们借着重演过去将想象带到此地,不要只是谈论那些情感,而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再次体验过去所经验过的情感,通过想象的历程,再度体验当初受到的伤害,进而释放该伤害。
(5)未完成事件。完形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焦点是未完成事件。它是指未被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而在不知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即精神分析所说的情结。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根据皮尔斯的观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依照他的看法,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既不愿让悔恨轻易了结,也不能做坦诚的沟通,除非把悔恨发泄出来。因此,皮尔斯主张把悔恨表露出来是必须的,未表露出来的悔恨经常会转变成罪恶感。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你有罪恶感时,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并把它表达出来,简化原来纷乱的要求,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6)焦点与背景。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是通过“形象”(焦点)与“背景”的原则,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与形象的意思,无法形成完形,即形象(兴趣的焦点)与背景(忽视的部份)无法确定的人。固执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象与背景,再也无法看出其它形象与背景的人。人的成长,主要是在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满足一些动机及需求。需求的出现,成为整个人环境的焦点,个人环境即为背景。一旦需求满足,形象便退回背景,而新的需求出现时,另一个形象又产生。有了这样的概念,就可以了解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困难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们只注意困难,而忽略了周围的个人和环境的资源,很可能我们会理不清这个困难所隐含的意义,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夹杂不清,始终找不出解决之道。所以皮尔斯建议,凡事应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知觉、去思考,问题的意义才能明白,需求才会获得满足。而人的一生成长不外是形成完形之后又破坏它,破坏之后又形成它的不断形成完形的过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脑海里,无法忘记,就很难形成新的完形。
(来源:李不言主编《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不言主编《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