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会饮篇——7位古希腊先贤对爱的理解
柏拉图会饮篇是一篇探讨爱的本质的哲学对话,它描述了一群雅典男性在悲剧家阿伽颂的宴会上,各自发表了对爱神厄洛斯的颂辞。这些颂辞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肉体的欲望到灵魂的升华,从神话的寓言到哲学的理念。柏拉图通过这些颂辞,揭示了爱是人类追求美和善的动力,是人类实现完整和不朽的途径,是人类与神灵相通的桥梁。柏拉图会饮篇不仅是一部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它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古希腊文化和思想的精华。
故事背景:
柏拉图会饮篇以阿波罗多洛向朋友转述他从阿里司托得姆那里听来阿伽颂宴会的谈话为开端。宴会是庆祝阿伽颂的悲剧首次获奖,所以阿伽颂邀请好友在他家中饗宴。苏格拉底是被邀之列,阿里司托得姆则是在苏格拉底赴宴途中相遇,并被苏格拉底邀请一同前往,从而记下宴会中的讨论内容。众人用过餐后,照惯例应当开始饮酒诵诗,但是阿伽颂表示他前夜为了庆祝剧作夺冠饮酒过量,无力再饮;席上的医生厄律克西馬科斯也建议众人节制饮酒。这时,修辞学家费德罗斯建议众人轮番以同一话题发表演说,让酒神戴歐尼修斯作为评判。费德罗斯提出的话题是“厄洛斯”也即“爱情”,每人以自己的方法赞美爱神和他对人类的贡献。席上众人对这一建议表示赞同,并示意费德罗斯先行开始他的演说。
登场人物顺序及背景:
- 费德罗斯:雅典贵族,修辞学家,苏格拉底的好友;
- 保萨尼亚斯:雅典贵族,阿伽颂的恋人;
- 厄律克西馬科斯:著名医生阿库墨诺斯之子;
- 阿里斯托芬:喜剧作家,有多部作品传世,雅典舊喜剧的代表人;
- 阿伽颂:悲剧作家,宴会的东道主,前日刚刚庆祝其第一部悲剧作品在酒神节获冠军;
- 苏格拉底:哲学家,柏拉图所有对话录中的主人公;
- 阿尔西比亚德斯:雅典贵族,以藐视传统道德宗教而著名,其后作为政治人物对希腊历史起到重要的影响。
主要论点:
费德罗斯:爱神是最古老的一种神,比其他神出现的时间更早,所以他的地位崇高,同时爱神可以让相爱的人变得很勇敢,特别是“爱人”的一方。他甚至说,如果一个军队都由情人和爱人组成,那么因为在爱人面前的羞耻心使得他们不敢退缩,也就是再爱神的鼓动下,变得更加勇敢。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他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阿尔戈斯蒂替丈夫受死。第二个:俄尔剖到冥府去见爱人,在将爱人带会阳间的路上违背了约定回头看了妻子,结果妻子又被冥王带回去。第三个:阿启娄为情人报仇不惜自己身死。这几个例子表明,爱情确实可以使人变得勇敢。
保萨尼亚斯:他将爱神分为属天的爱神和属地的爱神,天上的爱神代表的爱情是对优美的品德灵魂之爱,是驱使人向着高尚的,是一种高级的爱;而凡间的爱神表示的则是爱肉体的胜过爱灵魂的肉体之爱,是低级的。所以他就认为忠爱品德的人是高尚的,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人是卑劣的。
厄律克西馬科斯:不但在人与人之间,在大自然中,各个存在物,甚至各种学科,神与人的所有事情,都被爱神所支配。比如音乐、美食、天气、星辰的变动等。在他看来,自然界的和谐来源于各个事物中的有节制的、恰到好处的爱的作用。如果不节制、和谐,那么就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瘟疫、战争。
阿里斯托芬:他说在很久以前,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人也不是两手两腿,而是四手四腿,身体像个圆球,脑袋上前面后面各有一张脸,而且能自我繁殖。这样的人威力无比,甚至想和神一较高下,于是,宙斯将人劈成了两半,并且将头转过来,让他们看到被剖开的裂缝。然后,将裂缝封起来,只留下肚脐附近一点残余。这样,人们就变成了两条腿、两只手的样子。这样不仅人的力量削弱了,而且数量还增加了,侍奉的人和献祭的贡品还能加倍,人类再也没有能力反抗诸神了。
但是,由于人们是被分开的,因此每个人都无时无刻思念自己的另一半,并到处寻找,直到饿死,就希望能再次合在一起。于是,宙斯大发慈悲,将人的生殖器也倒转过来,移到前面,这样,如果合拢起来的两个人是一男一女的话,不仅可以平息情欲,还可以生殖繁衍后代。
因此,根据阿里斯托芬的理解,如果不找到我们所配对的那一半,我们一生都会感到不完美。爱是人们渴望回归到整全的一种冲动,人们希望回归到原始状态,治愈从前被剖成两半的伤痛。我们本来是个整体,对于整体的希冀,就叫做爱。
阿伽颂:他认为爱神首先是美的、善良的,而且它是柔软的,寓居于人类最柔软的地方——心灵(或灵魂)中。爱神是公正的、审慎的,爱神还是个诗人,人们一旦被爱神掌握了,不管以前怎么样,都会变成一个诗人。
他还说爱神本身是一种满意的状态,就像装满了水的杯子,水装满了,那它就要流淌,所以爱神将爱流淌至世间各处。也像诗人一样,就各种美好的故事传播到各处,让人们充满希望,赞美爱神。这种爱就像阳光那样,所到之处黑暗褪尽,只剩下美好与和平。
苏格拉底:爱是有对象的,这个对象正是所爱之人所欠缺的。我们之所以会爱某物,是因为我们缺乏某物,或者说虽然已经有了,但是希望能永远持有它而不失去。比如自己原本不是勇敢的(缺乏勇气),爱让他变得勇敢;自己无法从同性的肉体交合中得到满足(缺乏肉体之爱)且社会不承认同性之爱,转而认为爱肉体过于爱灵魂的人是卑劣的。再比如自己缺乏知识,所以通过热爱读书来获取知识;同理金钱、权力也是一样。
总结来说就是爱是希望现在有它或者将来有它,并且以后永远不会失去它。如果爱神是爱好美的,而爱什么就意味着缺乏什么,那么爱神实际上就是缺乏美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美的。
苏格拉底接着讲到他之前遇到过一个人,叫做迪欧蒂玛,苏格拉底说他关于爱神的这些论述就是从这个那里听来的:
爱神虽不是美的,但不是说爱神是丑的,而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同样也处于丰腴和缺乏之间、必朽和不朽之间、无知和有知之间的这样一种中间状态。由于它不是美的,因此不能把它看做神,而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东西,即:精灵。爱神是丰饶之神和匮乏之神的孩子,因此,它始终匮乏,却又始终追求美好。所以它始终处在智慧和无知之间。因为智慧的人不再需要爱智慧,而无知的人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缺乏智慧而起来爱智慧。只有介于中间的爱智者才不断追求智慧,始终处于智慧和无知之间。这就是爱神的本相。
总结来说,爱所向往的是永远拥有美好的东西,这里的永远就意味着永恒和不朽。
因为一个人一旦想拥有美好的东西,就一定会想要追求永恒,但是人又是必朽的。所以一个必朽的人如何来追求永恒。当我们看到美景、喜爱的美食、影视剧、书籍、旅游场所的时候我们总是想跟我们爱的人分享,觉得这样在一起渡过的时光是如此的美好。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同样我们都会遭遇挫折,我们还需要彼此之间的鼓励与互助。以达到追求永恒与不朽的目的。
为此爱需要生育和繁衍。通过这种方式奔赴不朽。所有死的东西都是通过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来保持不朽和永恒的,爱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育的驱动力也正是其中的一种表现。通过生育和繁衍,速朽的东西分沾了不朽,最终得以永远拥有美好。
但是通过生育啊达到的这种对永恒的盼望,其实只是一个倒影,我们一生都是想看到影子背后的东西,那些是影子背后的东西呢就是灵魂知识和美德的不朽。
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爱是为了帮助人们去追逐永恒,我们在爱人身上能够发现那种原初的美好,爱其实是让我们去追寻美,所有人爱的都是美的源泉。我们通过爱去追求那永恒的美,那不变的美,那理念的美。
最终酒神阿尔西比亚德斯决定把飘带带到了苏格拉底的头上承认了他的胜利。
然后他向大家讲述了他与苏格拉底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是控诉了苏格拉底:
他说我曾经用美色来勾引过苏格拉底,想从苏格拉底内换取智慧,但是苏格拉底不为我的美色所动。他说苏格拉底是我这一生中见过的我最爱的人,但是我在他面前我感到自尝羞愧,他说我不止一次的希望苏格拉底赶快死,因为只有他死了我才不会羞愧。但是我有很害怕他死因为他是我最欣赏我最爱慕的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我所期待的所有的美好。但是每当我看到在他身上我所看到的所有的美好我自己就羞愧难当,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一个那么美好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所有的卑劣,我所有的龌龊。我想变得和他一样的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我希望他别出现在我面前。因为我一看到他我就自尝羞愧。最后他确实活成了他自己所厌恶的样子,他背叛了雅典。
苏格拉底式的爱的阶梯:
即在爱的过程中的几个步骤。首先,人们对美的形体产生了爱意,然后,逐渐发现了具有类型意义的美者(因为个别的美和其他的美是一致的),另外,还要理解灵魂的美大于肉体的美,然后到达知识之美,最后,达到美的本身。
也就是说起初我们爱上说白了可能就是对方长得好看,想尝对方的身子,但是你爱上了他之后慢慢的这种肉体的吸引会让你往上爬,会有知识的吸引、会有心性的吸引、会有音乐的吸引、会有灵魂的相吸,它是让你扶及而上的。如果你只是沉溺于这种肉体的爱有一天你会厌倦的,所以有一天你一定会成为海王的。
因为肉体的爱是很容易满足的,你在他身上得到肉体的满足,厌了你就会找到另外一个肉体的满足,又厌了又会不断的去寻找。
真正的爱可能是最初是一种肉体的吸引。然后因为这种肉体的吸引有更高的情感追求,我们有共同的追求。我们爱看书,我们爱看电影,我们讨论哲学,最后我们讨论社会公义,最后我们讨论更多更多更多更多的东西。所以在这个上升和扩展的整个经历中我们要不断的往巅峰去踏,当我们到达了巅峰我们就能够看到灵光一现,甚至终极启示,我们会看到山巅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