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一二三代的女性主义分别是怎样的?女性主义的最高形式,克里斯蒂娃...

3-4-2-4 螺旋的贱斥主义 Spiral Abjectionism一二三代的女性主义分别是怎样的?女性主义的最高形式,克里斯蒂娃同志的理论实践
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
★螺旋上升运动具有【时间性】,是一段一段地螺旋上升。
★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精神分析师。虽然很多探索是错误的,但是抵达了晚期谢林水准(Abjectionism①达到了)。她的符号学结构不太精致,还预设了【异质性】。在辩证法上,没有把握【回溯性逻辑】,她对于拉康的理解没有齐泽克精明,总体来说不是很聪明②。
●①核心概念:【意识形态素】,它是【文本间性】的显现。
●②克里斯蒂娃对【无意识时间性】的把握:她错误地认为【无意识】就是【异质性大本营①】,【无意识的时间性】就是【无时间性(永恒的循环时间性)】,她没有清楚地把握到【回溯性的时间】。
○①她认为【无意识】的机制体现在:置换、凝缩、梦、口误等精神分析传统模式中,没有再将其中的【符号系统的运动】总结为拉康式的【回溯性时间机制】。
⊙所以她就会误读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
★主要成就:【Intersextuality 文本间性(是一种屌的活生生的力量)】:两个符号系统之间,比如一段侦探小说文本和精神药品说明书,这两个符号系统相互之间达成的【结构共同点】,就是【意识形态素(挫)】,等于是【文本间性】甩出的【剩余】。
★为【女权主义】开的药方:克里斯蒂娃认为,【女权主义】分三代:
●一、尚未对【父姓秩序】下的【线性时间观(带有目的性的历史一步一步的发展、过去当下未来)】进行反思。所以,第一代【女权】会直接追求男女表面上的直接【平等】,比如相同的社会权力。这种【女权】还是把自己嵌入了【父姓秩序时间观】之中的,还是认同【父姓秩序话语】中的【人类有伟大目的】。
○还忽视了不同的【女性群体、男性群体】这个纵向维度,只在横向维度把人分为了男、女两种。
⊙所以这种【女权】被叫做【普遍的女人】,在男人的规则下和男人平等。
★二、意识到了【父姓秩序话语】,推行【循环时间观(列维纳斯,作为他者的时间)】,不追求男女表面平等,而追求绝对女性化的、一切都由【差异】做主导的、共时性的【母性时间性】。在这种【母性时间性】中,一切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生、随时随地消泯,没有父姓秩序所代表的【历史方向、目的性】。
●这种女权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否定而否定,当它失去【否定对象】的时候,它就会陷入【自我毁灭】(Belike 法国大革命),【女性性】本身会消解掉,找不到根(女性性是由男性秩序所拟制出的幻象),这种时间的【女性化】,会导致【无根化】,进一步会变成【泛女性化】(只要不承认男权秩序,什么样的性别认同都可以有(LGBT等))。
○然后由于现实世界中还是要有【秩序、计划、规则】(还是男权占主导,还是资本主义),所以能玩这个游戏的人反而是有钱有权的【特殊的人(布尔乔亚子女)】,(女:性解放,男:不直男)。最终导致一切都可以用【差异】来消解、多元主义、解构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开放主义。因为它无法设立自己的【象征秩序】(一个符号就可以生成【中心化】结构。)
★三、【螺旋上升】,首先,女性始终需要扮演一种【权威】(超验的、超符号系统、超(男性)象征秩序的权威),女性代表【原初异质性】,这样来说,只要能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符号象征秩序】的【超验原初异质性】,就是女性。这样使得【女权运动】普遍化了,所有人都是女人(“女性”在这里是隐喻性的,而不是指有女性性的人),只要一个主体有【Abjection】这个运动趋势,从一个淫荡的、黏腻的、僵死的象征秩序中脱离、贱斥出来,这个主体就是【本真的女人】,代表了【创造新符号秩序的、救赎性的力量、新生】。
●究极扩大版的【女权主义】,这基本上等于【马克思主义】,这时性别对立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坚持把一、二两种时间性【结合】起来,不停震荡,从一个【循环的时间场】中排斥出来,进入到一个【线性时间】,维持其中的【审美、诗性存在、异质性、不可编入男权(一元)的象征秩序】,就可以让新的秩序生长出来。
场域论 3
Abjection 贱斥① 调和 The semiotics 符号界② VS The symbolics 象征界③
★①Abjection 就是一种原初的【排斥运动】,这种【运动】作为【他者(母子共同体中的原初绝对者,也是主体内在的他者性)】,它的存在代表了【我的存在】中的【异质性】,它不能被【符指化、象征化】,这种原初的【拒斥性力量】。【运动】也意味着主体不愿意要父母爱欲的残留物,要把母体肮脏、污秽分开、廓清。
●伪装成【女权主义】的、比【Subject】高级的主体,其实是【普罗大众的、唯物主义的主体(符号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克里斯蒂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她的地位高于齐泽克,因为她指出了路径:【先做女权】。她的实践更具有影响力,也更加地去GB的父姓话语,然后设立新的总体性规范性话语。
⊙她认为,齐泽克的理论太空,【符号性系统的褶皱=原质】,她说这就是【异质性】,她会非常直觉性地道出。
⊙她也意识到了,哲学一定会犯海德格尔误解黑格尔式的【错误】、或巴迪欧解读数学时犯的【错误】:哲学会把一个虚的东西说得太实。
▪她采取的策略是:那我就把实坚持到底,说得越实越好。Belike《恐怖的力量》:Abjection 的力量就是婴儿对妊娠时母体的残余、脐带、烂肉的排斥、呕吐。
这种动力学机制使得主体从【符号界】走向【象征界】(象征界的秩序不一定是父姓秩序,但一定有主人能指)。
★③克里斯蒂娃的【象征界】代表:父姓的线性时间观(历时性)。
★②【符号界】(其中的符号都是【Sign 记号】)代表:女性的循环时间观,只有永恒的当下,【Sign】在当下群魔乱舞,让主体感到不适,这里面只有【无限的差异】(共时性、同一化的力量)。
本体论 4
原质,无法被符号化、结构化(甚至代表对结构的威胁)的异质性他者
认识论 2
★Phenotext现象文本(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离散的、分裂的(Beilke 看外语符号的状态)) VS Genotext 生成文本(深层的、Sign 变成 Symbol 的转换机制①,共时性结构的内部张力,可通过意识形态显现,用文本间性把握)
●泛文本主义者,世界一切都是文本。
○未:我不承认这个模型。
●①时间由此可以架设起来,代表时间向度化、目的论化,能够获得象征公约数。
★Phenotext现象文本 & Genotext 生成文本(群魔乱舞、瞎逼玩,女性可以审美、诗性,用来安抚为她花钱的小布尔乔亚)VS 意识形态(秩序的必要性,我们要反思,追寻新的秩序,孩子们妈妈来接手的!)
●我们作为一个不被现行秩序所承认的力量,实际上我们是更成熟的,更有办法为社会设立更成熟的秩序。
目的论 4
螺旋运动,使得【线性时间性】和【循环时间性】不停震荡。
误读早期拉康:【镜像阶段】带有的【原初异质性】是好东西,就进入了“象征界(克里斯蒂娃意义上的)”,这时母子共同体不能维持了。
某种意义上的【爱欲还原论者】,把一切东西都还原到【爱欲性、情感性】的感受上(恶心、喜欢、恐怖等),她认为这些【不可被符号化】的东西(原质①)是原始的、本真的。
①包括中期拉康,也还以为【原质】在本体论上是有地位的。到了晚期拉康才意识到:【原质、异质性他者】实际上是符号系统内在的张力。
反过来说,【符号系统内在张力】就是【物质】,所以【唯物主义者】的姿态,在这些人身上都是被维持的。但她们炮制出来的哲学实现形式一定是【第一人称化的】(爱欲、欲望辩证法、客体a、对事件保持忠诚、靠主体中介)
__________________
主义主义的3-4-2-4 ,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Kristeva,螺旋的去主体化主义 (spiral abjectionism)。这个Abjection就是克里斯蒂娃的subject,或者你可以把叫螺旋的……今天这课基本上是讲给女权主义者听的,螺旋的贱斥主义。Spiral abjectionism 里面的运动方式是螺旋的,这个螺旋没有场,所以实际上你不能叫它螺旋,它不是一个调和。 这个螺旋性它在运动上是4 。你看上去好像是3,这就是它和德勒兹不一样的地方。德勒兹也说时间有3种时间:线性时间、循环性的时间,还有螺旋性的时间;但是克里斯蒂娃那边,她的螺旋性的时间是不停的有这个abjection 运动的。所以她这个螺旋时间,你可以把它想象一下叫……(抽象派线条+难以名状的拟声)
你们有没有看过美人鱼,里面那个穿了个喷漆背包的那个小矮个,她是主人公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富豪,然后那个主人公开香槟,“崩”那个塞子弹出去,把它那个喷气背包按钮给弹到了,他然后就胡乱的飞起来了。所以这个螺旋的贱斥主义,她的目的论上的运动是这么一种运动。但是她克里斯蒂娃自己在表述的时候,把它叫做螺旋式的。那我就把它叫做螺旋式,因为在我看来还是不够解放性。
克里斯蒂娃是一个四重身份:马克思主义者、女权(女性)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最后她是一个精神分析师。她的探索我作为一个拉康主义者,我明确说她的很多思辨是错误的,但是她抵达了后谢林的水准,所以我给她三字头。她的很多思辨是错误的,她的符号学底层结构不够精致,然后她还预设一个异质性,我经常说的异质性、hetero(这个术语)来自于克里斯蒂娃。克里斯蒂娃在辩证法上,她没有把握、理解的回溯性的逻辑,然后她对于拉康的理解停留在……齐泽克的解读比她对拉康的解读要高明的多、结构要精细的多。她的哲学总体来讲是不是很聪明,但也是她本人通过这概念abjection 抵达到晚期谢林的一个论域了,所以我同意把她放在后观念论运动里面。观念论之后的结构主义运动是一种后观念论运动,所以她是个三字头,其他的那些就不名列其中了。
克里斯蒂娃她本人对于弗洛伊德的把握也是我所不太能够接受的。但是她的时间性既然已经做成这个螺旋性的模型,然后她的那个互文性……她的描述就是不够断裂,太连续了,她可能又是要,我觉得她可能看到·那个……不说了
我们直接来讲克里斯蒂娃她的成就。intertextuality,互文本性或叫文本间性,文本间性这个术语是她的生成文本理论提出来的。但是实际上她的核心概念,这个东西不是什么多了不起的一个玩意,她的核心概念在我看来应该叫意识形态素(idéologème),这个意识形态素其实就是文本间性的一个显现。文本间性怎么体现?两个符号系统之间它的文本间性、符号系统间性intertextuality 如何显现?靠的就是意识形态素。
比如说一个是侦探小说、心理小说文本,还有一个是精神药品的药品说明书,这两个东西是两个符号系统,它们相互之间达成某种结构上的一种共同点或者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意识形态素。这个意识形态素代表某种文本间性,文本间性是会有一个剩余被甩出来的,这个剩余是意识形态素、是很挫的东西。意识形态是垃圾玩意、意识形态素也是蛇皮东西……意识形态素是很挫的,但是它的代表背后有一个文本间性,就有一个很屌的涌动性的活生生的力量。
我们直接看她的场域论3:semiotics vs symbolic,由abjection调和。
一个就是the semiotics,我们叫做符号界;然后另外一边是the symbolic,这个是象征界,the semiotics and the symbolic。这两个调和是由她的主体性abjection, 这个abjection这里基本上是恢复了主体主义传统的。
这个abjection 我甚至可以说这个就是proletarian subject 无产阶级主体,但是它伪装成一种女性主义、disguised as a feminist。实际上克里斯蒂娃她提出来这些东西是marxism的(克里斯蒂娃是一个marxist),是一种semioticized marxism, 符号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把它伪装成了一种女权主义。克里斯蒂娃的女性主义话语、术语,所有这些东西其实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但是我们说这是共通的,她在解放广大女性的同时,她也指明了一种道路。所以克里斯蒂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认为她的地位是要高齐泽克的,因为她指出路径就是先做女权。作为marxist 的克里斯蒂娃她的地位是高于齐泽克的,齐泽克没有给出道路,虽然齐泽克在理论深度上智性思辨、他的一些微观辩证法上花里胡哨的技巧用的挺好、用的挺多,但是在理论整个现在的态势来看的话,这个leftist、left 的movement 是克里斯蒂娃所代表的更具有影响力,it's more efficient,更具有取capitalism 的父性话语而代之、设立一种新的规范的、总体性的话语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明确的告诉你,克里斯蒂娃的立场是比齐泽克的立场更有用的。因为齐泽克里面太空了,就什么符号系统的褶皱就是原质……克里斯蒂娃直接说异质性。“不要跟我扯什么符号系统的褶皱、象征界的缝隙、裂缝这种玩意”,在克里斯蒂娃里面,她直接会说,这是把母亲的那种异质性的、直觉性、情感性的那些:烂肉、腐肉、肠子、臭味、恐怖……
她是意识到了哲学一定会犯海德格尔解读黑格尔时候犯的错误,或者巴迪欧解读数学的时候犯的错误:就是把一个很虚的东西说的太实。克里斯蒂娃采取的策略就是,我干脆说的越实越好。在那本书叫《恐怖力量》里,她就直接把abjection 说成妊娠过程当中母体的残余脐带,还有那些烂肉、那些污秽之物,然后这个婴儿对它的排斥,呕吐、恶心……
abjection 就是她们把它叫翻译成叫贱斥。Ab: 远离;jection: 投射出去,实际上这个词的构词法,它是来自于subject 臣民的。“臣民”不具有反抗性,sub-(意思是)在下面臣服了。所以她用了abjection ,很明显就是subjection 的高级版。(她)作为一个marxist……她不会否认自己的这个身份的,我们共同体也没有把它开除出去……这个abject就是主体,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唯物主义主体。如果我们说之前的subject 在观念论里面的subject,它那种subjectivization,就是它的话语、运动可能性被穷尽的话,那么abjection 它就是比较···它就主体、反主体,或者叫反体(笑)。
abjection 就是一种运动、原初的排斥运动。这个原初排斥运动,作为他者、作为那个原初主体\原初绝对者,那种母子共同体关系当中的一个原初他者,她这个他者就是“我的存在中的异质性不能被符指化、不能被象征化的”那种,原初的那种拒斥性的那种力量。意味着主体不愿意成为他的父母爱欲的那个……不要他父母爱欲那些残留物,这个主体要把自己廓清。这种排斥运动就是“我要把我自己和母体降生时候那种污秽肮脏,我要廓清我自己”。主体就有一种廓清的力量,这是主体内在的他者性。
这是一种底层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使得主体可以从符号界走向象征界。象征界的秩序不一定是父性秩序,它可以不是父性化的,但是它有主人能指……她批判的时候,她的语境就是父性秩序了。
然后讲一下她对于这个界域的划分:the semiotics,符号界或者叫做符号态;还有一个是the symbolics 一个象征界。在克里斯蒂娃那边,这个(symbolics)代表的是线性时间观、父性的线性时间观;这个(semiotics)代表的是母性的、女性的,循环时间观。循环时间观就只有当下、只有永恒的当下。semiotics里面的符号要写成sign,就是各式各样的记号,然后这些记号在一个永恒当下循环,也就是群魔乱舞了。这个群魔乱舞其实让主体感到不适、痛苦的。这里面只有无限的差异,也就是这个(semiotics)代表的是共时性;symbolic 反而代表历时性、同一化的力量。
所以克里斯蒂娃她是为女权主义开了药方的。她怎么为女权主义开药方?在克里斯蒂娃眼里,女权主义分三代。
一代女权主义,依然还没有对于父性、父权之下那种人类社会的线性时间观……什么历史是怎么一步发展过来的、进步的,时间是昨天今天明天、过去当下未来这样的一个线性时间观,它是一条线:有个目的论的、有个一个井然有序的一个秩序的;而不像这个循环的母性时间关系,它是个永恒的群魔乱舞,就是打牌不是打80分,而是撕来撕去瞎玩瞎扔。所以第一代女权她没有反思这个,第一代女权会想要怎么样?就是直接追求男女表面上的平等:我要跟你享有同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权利,你能怎么样,我也能怎么样。但是第一代女权主义者还是把自己嵌入在父性线性时间观里面的,“我还是要按照你父权制的这种线性时间观去,人类有伟大的目的”。所以第一代女权主义者她忽视了不同的女性群体,她也忽视不同的男性。就是她忽视了纵向,她把人就分成男女两种,她没有看到,就算都是男人也是都不一样的;都是女人,不同阶层女人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追求这种女权、追求自己在父性时间秩序里面、历史运动发展的目的论体系里面有一席之地的女的,被讥讽成叫“普遍的女性”,universal women 。
这是第一代女权,第一代女权就是跟男人在男人的规则下平等。第二代女权主义则意识到了父性线性时间观,她要推翻这个,那她就提倡了一种永恒时间观,列维纳斯那边就已经开始讨论这个永恒的时间观、作为他者的时间。不追求男女表面上的平等而追求一种绝对女性化的、只有差异做主导的,一切都只是差异、那种群魔乱舞的这种结构主义的,甚至可以说那种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一切都把它拆分掉、一切差异化都消解掉……在一个共时性的这么一种时间性里面,在这种母性的时间性上,时间本身是空间化的、时间本身就是不动的,时间就代表着一切的东西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莫名其妙的消灭,就是处在这种不一致性当中,不一致性占主导,inconsistency。没有这么一个男权所代表的这种历史的方向性目的性的。
但是第二种女权主义它又犯了一个错误:为了否定而否定。这个就是那个法国大革命:为了否定而否定。当它失去否定对象的时候,它就陷入自我毁灭,女性性本身自己会消解掉。女性性本身它找不到根了,这个女性化就会变成无根化,然后甚至进一步会女性化会变成一个泛女性化。泛女性化代表什么?代表的就是不承认性化、男权主导性化秩序的LGBT这种身份认同,就一堆就出来了。然后由于现实的秩序里面还是男权秩序占主导,还是要有计划、有规则,还是要有秩序,还是要有资本主义,所以能玩儿得起这个游戏的人,反而又变成了一些特立独行的女性,就不是universal women 了。这个时候就是那些有钱的小布尔乔亚或者大布尔乔亚那些子女,那个男人不想扮演一个死板的直男,那个女的就希望就完全性解放的那种。
她们第二代女权主义最后会陷入到一种虚无主义、陷入到一种享乐主义,陷入到一种就是完全的所谓的开放主义,因为它没有办法设立它自己的象征秩序。象征秩序是很高效的,象征秩序就是:一个符号,就可以让中心化的结构……中心化很高效。像这样的差异化,德勒兹主义或者说尼采主义(尼采躺枪了),就是这种过于差异化的这种体系,它没有办法结构起人类的有目的的生存。
所以就会有第三种,就是所谓的螺旋上升。这个时候就是克里斯蒂娃的体系的一个张力之所在的:在这两极之间震荡。她的第三种女权主义就是,女性始终是要扮演一种权威的。女性扮演什么的权威?女性扮演者就是超验的、也是超符号系统的、超男权象征秩序的、超出所有的象征秩序一种权威。就是女性代表原初异质性。
在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你能够体验到超出一个符号象征秩序的那种超验的原初异质性,那你就是女性。所以第三个,你甚至都可以说克里斯蒂娃她使得女性运动普遍化了,所有人都是女性、所有人都是女人。只要你有这个abjection ,abject 这个运动的趋势,从一种淫荡的黏腻的象征秩序锁链当中脱离出来,那你就是女人、你就是本真的。
你可以理解就是原初的异质性就代表着那种救赎的力量、就代表新生,就代表从一个已经腐烂的僵死的符号系统、象征秩序里面abject 出来了,从母体里面逃遁出来。就是我们意识到比如说资本主义这个符号系统已经烂了,它是个母体,但凡你是个愿意从中abject 出来、从中贱斥它、脱离出来,重新自己去创造、凭空创造一种新的一种象征秩序的话,那你就是新生,那你就是女人。在这个意义上就是proletarian都是女人,在她的意义上。
第三种女性主义它是一种扩大版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它实质上就是女权主义的communism\marxism。这个时候性别对立已经不重要了,但凡只要你能够坚持这种,把这个上面两种时间性结合到一起去,从一个黏腻的循环的永恒的游戏场的一个永恒时间里面排斥出来,进入到一个线性时间;但是到线性时间的这个秩序里面去,又随时随地维持它的诗性存在、维持它的审美存在、维持它不可线性、不可象征化的、不能够再编入到……要继续维持、不可编入这个象征锁链、男性一元的一种线性秩序里面去的,维持着这种异质性,那你就在这两个东西不停的震荡,在线性时间性和这个循环的圆形时间性里面不停的震荡。这个震荡不是你想象成的一个很好的一个螺旋,不是的,它永远不会的,而是那个美人鱼电影里面,被那个香槟塞子“咚”弹到他胸口的那个按钮,然后那个喷气背包让他飞来飞去的这么一个,他撞的头破血流,那肯定的,要付出代价的。但是这样做的话是可以让新生、新的秩序能够生成、生长出来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克里斯蒂娃姿态是比齐泽克要高明的。虽然在(体系)底层的辨证法……我举个例子,克里斯蒂娃就错误的认为无意识的时间性就是无时间性。因为无意识被她看成是异质性大本营,她就认为无意识的时间性是无时间性,就是那个永恒的循环的时间。她在时间性上没有还没有清楚的把握到回溯性的时间。当然我要说永恒的循环时间里面的那些机制,因为它是无意识嘛,它就是什么:置换、收缩、缩并,还有梦、口误,就体现在这种里面,(无意识它就)体现在精神分析传统的无意识的显现模式里面。
她虽然说这个无意识是无时间的,不代表它里面没有符号学的运动,但只不过没有把这个符号学的运动再总结为一种,拉康所总结出来的回溯性的时间性。没有清楚的总结出来的话,她就会误读,比如说她会误读、就不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她也会误读黑格尔的时间性。我能明确说在哲学上的智性成就上她是比不过……也不叫比不过,就是说她会对于那些男权色彩比较重的黑格尔、海德格尔产生误解,因为她毕竟是个女性,她的话语这里面的一些天然的带有一点警惕或者敌对,但是总归她要打靶子,这都可以理解,这都是细枝末节小问题。你骂海德格尔、骂黑格尔,随便骂,我不在乎了,我也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根本不在乎。
哲学上的成就不管,但至少她切中论域了,而且她提出方案,很明确的一个方案。靠一半人的力量,至少就在人口基数上是女性(一半),她就有一个所谓的正统性了。然后再把这个女性的模型给泛化,泛女性主义化,所有人只要是你能够abject,那你就是女人;只要你愿意承担起诗性和审美,还有情感性的,能够去从那种僵死的state value 里面脱离出来,然后走向象征公分母、走向某个更代表新秩序的……
然后本体论是4,就是异质性他者。
在认识论上是2,phenotext vs genotext 。这个(phenotext)是所谓的现象文本\表象文本;这边(genotext)是生成文本\理论生成文本。还有她的过程主体理论其实是跟拉康基本上是重叠的,但不够精巧。她的过程主体subject as a process。
她后面那个主体性就是作为运动的,她真正的主体性是abjection,后面那个主体是一个比较蛇皮的,不管了,那个小问题。
她的认识论上就是认识的现象就分这两种:现象文本和生成文本。她是个泛文本主义者,所以说一切都是文本。现象文本就是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这些它是离散的、分裂的。举个例子就是你是个不懂日文的人,你去看个日文小说,或者你是个不懂拉丁文的人,你就看拉丁文,你就感觉那些字母在里面群魔乱舞、跑来跑去的。现象文本就是里面那些符号,它对应的其实就是sign, 作为sign 的符号;而生成文本的话
它其实对应的是sign如何变成一种symbol 。生成文本(genotext)它代表的是sign 到symbol 的转化机制。
生成文本可以说成是共时性结构内部的张力,不同的文本之间的张力,如果能够简并的话,它就会有意识形态素出现,能够生产出意识形态素。如果你有两个不同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有它各自的现象文本、生成文本),如果两个不同的文本它的生成文本具有结构上的亲缘性的话,那它就能够生成它的意识形态素。你通过它的意识形态素……
作为一个现象文本,它是表层(phenotext), 但是表层它就有离散的分裂的特点;它是它的深层(genotext), 但是这个深层都是可以显现的,就是通过意识形态素来显现出来。它也可以表象化,但是它必须用不同的文本、要用文本间性来把握。你不能直接就说一个文本就代表什么意识形态性。
这里的这个观点我是不承认的。因为首先我不承认现象文本和生成文本的一个分层模型,认识论上这样二分的话,就是一个泛文本主义者,这个立场我觉得是站不住的。这个认识论上这个二分是蛇的,这是她的弱项。因为乔姆斯基蛇皮,我不想搞分层论。
这symbol 代表就是一种父权性的一个机制它能够架设起来,也就是说所谓的时间就向度化了,可以说目的论化。它能够获得那个象征的所谓的公约数,或者怎么样的。
最后是目的论上4,所谓的螺旋运动。但是实际上不是螺旋运动,实际上它就使得线性时间性和循环时间性这两者之间不停震荡、不停断裂,在这两者的边缘上不停的震荡、不停的漂移牵引、不停的被推来推去。回溯性的逻辑在这里会失败。前面三种运行模式都是注定失败的、没有一种能成功的。
所以kristeva她就是说不相信那个···她就误读早期拉康,她就认为镜像阶段是个好东西,镜像阶段里面带着那种异质性的那种原始的东西是好的,你后来进入这个···就是她不···我觉得她就对拉康的误解就有点过头了。拉康并不认为进入镜像阶段就进入所谓的象征界了,因为她的象征界和拉康的象征界不一样,她的象征界就认为镜像阶段往后那就约摸就是进入象征秩序里面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母子共同体不能够维持了。这就很怪,就是她会始终她……
你可以说她是一个还原论者,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说她是一个爱欲还原论者,就是把一切东西都还原到那个情感性的、爱欲性的体验,比如恶心、恐怖还有激情,这些东西。她就觉得这些东西、不能被符号化的东西是比较原始的、是真实的、本真的。她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是早期拉康,就是中期拉康也继续会有,就是他们还会天真的相信原质,类似于原质异质性这东西真的是在本体论上是有地位的……
所以说本体论是4 ,代表这个东西是不能被符号化的、没有办法被本体论化,没办法结构起来,或者她就代表对于结构的一种永恒的威胁,一直有一个威胁。在中期拉康那边,他也是继续这样维持这么一个观点,也到了晚期,他才意识到就是说所谓的原质、所谓的这个异质性他者是不能被符号化的,实际上是符号系统内在张力、符号系统内在不一致性。
但是我们又可以反过来说,符号系统的不一致性、符号系统的张力不就是物质吗?这个东西不就是物质吗?所以唯物主义的姿态在这些人身上都是被维持着的,这些家伙都可以叫做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会炮制出来这个哲学实现的形式,他一定要把它第一人称化,说这个是爱欲、那个是什么客体小A、这什么欲望的辩证法,那个是什么什么真诚、对于事件保持忠诚……都是把它主体化,一定要靠主体化的中介。
好的,那我就讲到这里。
我把克里斯蒂娃的这个体系看成是后结构主义的最后一个真诚的尝试,其他都不是自己人,我就都放到3-4-3里面去了。
她的认识论上的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甚至我在这里我都倾向于把这个(genotext)放到左边去,然后这里(右边)放一个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秩序的必要性。因为这个东西(genotext)是牵引到意识形态。就是她认识论大体可以分成,左边是群魔乱舞,就是女性可以谈什么审美什么诗性,这东西是用安抚她的为她这套哲学买单花钱的小布尔乔亚;另外一方面她又讲究我们要反思,我们要追寻新的秩序、设定新秩序,我们不叫取而代之,而是我们就是“孩子们妈来接手了”差不多这个感觉……就是说“我们比你更成熟”,这种姿态就说,我们作为一个不被现行秩序承认的力量,但实际上我们是更成熟的。我说,实际上我们是更有办法的,我们更能够为社会总体去设立总体化的方式的那种秩序的,我们更有办法的。她有这种自信在里面。
认识论上另外一边是一种在我看来是一种丰沛的、昂扬的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所以这个家伙比齐泽克的悲观主义,在我看来是更了不起的一种精神,我隐约看到罗莎卢森堡的影子,团结力量然后去寻找道路。
但是无论如何,她这个哲学是被伪装成是一种时髦的,或者说一种精细化的(但是还不够精细的),一种文化的一种就是女性分析师、女性精神分析,或者叫分析的符号学的那种,伪装成这么一种学术产品的或者文化产品的。所以我还是给她三字头,但是背后站的是一个四字头的同志、四字头的自己人。
好,我觉得我讲的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