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6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2021-08-24 22:38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上一章讨论的是乡土中国的结构,某种意义上是静态的、取消了时间性的结构。这一章讨论的是维系这种结构的规则的基础,乡土中国给出的答案就是标题“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为了作出这个判断,煎熬了非常久:刚开始以为在讨论规则,后来意识到讨论的是规则的基础却不能明确是何种规则,再后来认为是社会中心化的规则的基础。最后的结论,无非这一句话而已。)这种道德是一对一对的,每两个人之间就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具有主观性、随意性、临时性,但恰恰是诸多秉持着这种道德的人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凝成了相对客观的、确定的、长久的社会伦理,这种伦理就是乡土社会真实秩序。(这里先不展开,否则《礼治秩序》一章的读书笔记恐怕就不够看了。)乡土社会是个体有限的社会,或者说,社会中的个体数不会超过人所能熟悉的上限,这个意义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就是个人和每一个个人的联系,不需要通过中心化抽象出一个“社会”的概念来维系(哪怕总复杂度是阶乘增长的)。也正是这导致公私之间张力很大,费老举了很多例子,无非“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个体数不会超过人所能熟悉的上限”终将被打破,这个结构必然是难以维持的。这里,其实我已经改了费老的叙述逻辑。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费老应该没有意识到他所说的“西洋”其实是工业化了的、“现代”化了的社会,是不是西洋某种意义上倒无所谓了。所以,用“游牧经济”“部落形态”来把握团体格局颇为勉强,用宗教观念来把握像是歪打正着,而用机器来把握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团体格局把团体想象成一台机器,机器上的所有零件都是完全相同的,由一个外在于机器的、权限高于机器的“中心”来规定这些零件的各种属性。先想好了一台机器应该是什么样子,再把标准化了的零件一个个放上去;如果偶然觉得某个零件不够好,不妨换一个同样标准化了的其实毫无差别的零件上去。这种做法可量化、可重复,是科学的;各个零件无差别、无特殊,是公平的: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那个标准!实际上,这个“中心”存在吗?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是和其他人“平等”的神的代言人,哦,minister(原文)~对“中心”的抗拒是可笑的,因为那不过是虚幻的替罪羊;对minister的抗拒往往也搞错了对象,因为有了一次伪装,就会对伪装进行伪装。

前一种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后一种做法实际上问题不小,而我们终究是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儿,并能够自觉把握全局的动态,适时调整自己该做的事儿。这对人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有能力合理安排时间精力给手头的事儿和全局还在其次,最困难的是人能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必要性。想要让所有人成为这样的人,教育成本之高是难以想象的,无法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但,我力所能及的思考,也不过如此了。

这一章读了很久,一直觉得没读懂,210822晚上和群友讨论才算是慢慢捋出个头绪,但是又被带得有点“超出边界”。我一直很注意控制每一章的读书笔记讨论的边界,避免提前谈及其他章节的内容。这也是一种态度吧,我相信费老的分章有其目的,姑且先尊重。

最后说一点,《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章的标题都是乡土中国对该章讨论的话题的回答,难怪一开始根本看不懂这些标题。语言是公共的、已有的,而所思所想是私人的、刚产生的,要把所思所想规训成语言,真的很不容易。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6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