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识的隐身——聊《但是还有书籍2》 随想001

2022-02-04 02:28 作者:沈长一_  | 我要投稿

1引子

《但是还有书籍》想起2019年看到标题时,就觉得这个标题挺没意思的。“但是还有书籍”,前半句应该是什么?生活的苟且吗?希望不是,而如果是的话,那么比“诗和远方”接的好多了。生活当然应有能停下来繁忙的步子,极目远眺地平线彼端之刻。但“诗和远方”一股子小资的味道,太冲了,让笔者觉得虚伪。而“但是还有书籍”则更显得平静实在些,没有让笔者觉得,下一句就该向我推销跟成功学差不多的诗集。但,标题的意蕴明显是有一种与生活的忙碌相对的阅读的宁静,笔者到更在意究竟从阅读中获得了什么,不是很在意阅读带给人的如何的心境。况且,片子对书可谓浅尝辄止,更多的是人文,笔者更倾向于《书与人》这样直白的标题。


笔者并不是说,经典的诗作真的如成功学鸡汤一样,虚词诡说,害人不浅。而是说,诗作被编为诗集时,难免是书香铜臭。当然,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做的过了,臭气熏天,凭谁都会有些意见。当我们,择书,看书,切记要避开这些满是泥沼的坑洼,掉进去可就难出来了。但,很多读者其实并没有避开这些坑洼的知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除了书籍,更应有知识。


2知识的书籍

阅读不一定是为了知识,但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这是一种阅读。或许我们读《安娜·卡列宁娜》,读之前没有文学史的基础,都之后也没去看研究托尔斯泰的学术专著,但依然在潜移默化中——笔者对此有些怀疑,但目前很多读者都有此现象,或持此观点——对自己的精神有所帮助。这也是一种阅读,还有一种是为了什么“激发个人成长”这样“投资自己”的功利性目的而阅读,那读客确实是您的归宿。讲个事儿,人文社的“狄更斯文集”没收《小杜丽》,我们知道《小杜丽》是后期狄更斯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然后上某宝一搜,最近的书货只有上译的版本,还是”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名著“。高售价,高帧装,笔者不需要,也不是对应笔者这种地位人群的产品。但好巧不巧,竟然看到某位读书区的UP主对着这个系列的某本,一顿猛夸,半天没讲一句书的内容。笔者以为,书终究重要是阅读功能,收藏功能看似和书同体,和前一种功能实则相去甚远。想一想人文社吃《哈利·波特》的老本,也是吃了多久了,出了多少纪念本了。很明显《哈利·波特》的产品定位就与”彩虹糖“”网格本“不同,而笔者是属于厌弃前者的人。若购书不是为了知识,到也不说成”商品拜物教“吧,但买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砌墙不看,和买盒子也没差别。


既然,我们要找到知识的书籍,那么信息获取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豆瓣确实没有替代品,但笔者现在也常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豆瓣的小资风气很浓厚,与我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与当代正确科学的学术专著的取向是不同的。比如:《阿甘正传》一右翼电影,《泰坦尼克号》一娱乐大片,《四百下》是8.8,《战舰波将军号》是8.7。又比如:钱穆的史学水平并不高,还以文载道,宣扬儒教。他的书豆瓣清一色九点几,八点几。而蔡尚思的《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就得落得个5.3,什么时候马主义还能败给一历史“大师”了。还有,就因为文科生不上历史学,所以全球史观的《世界通史》就得比吴齐本的《世界史》高出两分?这显然不对。总之,豆瓣的评分不可信,总有一群人,对民国”大师“,崇拜的五体投地,对当代学科建设成果嗤之以鼻。


还有选书该看出版社,这主要是过滤掉垃圾书目,出版社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只有书写的怎样才能衡量他的价值。就是三联,也出过钱穆作品集。像一些出版巨头,如中信,译林,外研,有目共睹,无需多言。还有就是出版社的书丛,这也是不大可靠的,比如“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什么都收的结果就是,总要有几个魑魅魍魉在那群魔乱舞。活出头的出版社,较少纯粹选题为了真知的传播,不然它也不会活到现在,当然中央编译局什么的除外。


显然,B站也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渠道,但,读书区也难说是一个好地方。看一看各位读书区UP主的大作,还不如去知网找笑话看呢。当然以笔者的水平,还不能找知网的笑话,所以还整天浸淫在读书区中。知识不是一本书能给予的,比如要入门马主义,再读原著前,要读的书就该有十几本。不成体系的阅读,是不能入门的,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然后恍然大悟,再后大愚若智。而我们的UP主们做的不就是这种工作吗?所以说,文学书推荐最好混了,反正大家都喜欢一边嘲讽”文艺青年“的同时,一边又高兴的当着”文艺青年“。有几位是真的让人无语,是怎么就,但,也有几位相当不错。善于鉴别,相信读书区能带给您不错的体验,可惜,视频终究不能代替书籍,这只是一个渠道。


老话常谈,不仅好读书,更要读好书。其实笔者想要的是一部这样的片子,痛骂出版社,拳打伪大师,脚踢文艺小资,哈哈哈,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笔者很厌倦纪录片的整体氛围,但也算欣赏片子。可避不开的是,是”书“还是”人“,是”知识“还是”人文“,片子始终是后者。


3书籍的知识

片子从许多从业相关者的人出发,记录,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记录,也需要评论。当然,你要说纪录片就应该是记录啊,那你赢,行吧。片子站的位子太中间了,看一遍之后,觉得不错,但只是当下的不错,在时间的风砂里,笔者认为它难搭上明天的船。但这也没什么,让人能坐下来,安静的看完,也就很好了。非常感谢制作者们,和受摄者代表的书业从事人员的努力,给笔者,也给观众带来如此好的片子和书籍。


正因如此,知识始终是隐身,因为知识不是书籍。一方面,笔者说,这不是书籍,而是人文。另一方面,笔者再讲,书籍终究是不够,笔者认为相较于感性体验,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阐述。从书要谈到人文,这似乎是一道避不开的坎,其实,笔者到认为知识中的人文才是真正从书籍出发的人文。知乎上有个问题”在古汉语文学就读,是什么体验?“,上面有个长回答,笔者认为那篇文章才真正展示了书籍的人文。这也是给片子的建议,不妨畅谈学术,何必用窗户看世界,而不从苍穹俯视大地,不用就摆几个人名遮遮掩掩。当然,这也与受访对象的言语习惯性格有关。


4结语

文化不是书籍,书籍不是知识,人文哪儿都有,这就是空箩筐。但也不是只有知识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感谢评论区朋友的批评指正。要说起笔者自己来,倒还没有这种书,也没这种机会,考试为重,主要读一些人文社科的大学教材,这对考试有益处,对笔者的脑子也有益处。要说相近的,也许《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能算,十几本一下看下来,确实舒服。

注:本文原写于第二季刚出来的时候,共有八个小节,现已删去中间四个小结,主要是自己实在看不下去了。至于点评,大家可以看评论区的各位,比我水平要高。


知识的隐身——聊《但是还有书籍2》 随想00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