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黄昏产业】听到杭州报刊亭歇业,我写了这么一篇文……
“杭州报刊亭停业关门,纸媒的又一次没落……”
眼睛扫视着标题与内页满眼皆是对黄昏产业的哀悼与悲叹。仔细回想,似乎我亦许久未在附近的报刊亭上买上几张报纸,更讽刺的是我们对于纸媒的没落,也是通过电子文章了解到的。翻阅了一个又一个文章乃至视频,煽动的氛围不免让我真正惊觉起来——或许未来,我在见不到任何一个方正的盒子坐落在巴士站旁。
不由站起,老式巴士与我耳朵的交谈已然鲜少见到,楼下的一切变得崭新而又陌生。
绿色的铁皮亭,上面不乏贴着的简陋广告,一旦贴上便又难以铲除。想起要拆锁配钥匙时,又消逝的干干净净,徒留厌人的胶水痕迹。铁皮的焊接位置已有些许生锈,不过没关系——它许久以前便是这样。可那么多一样的,我眼里见着的,又只是不一样。铁闸门闭得严实,不留一点缝隙,再闻不着诱人的烤肠香味,那些不知从何出版的俗套小说更再买不着。
感情这个东西很复杂,感不到——就没有情。像是存在了你老家积灰许久的手缝娃娃,你只有在看到它、记起它时,那些回忆才会涌上心头,敲响脆弱的心铃。所以有关报刊亭,那些学生也是一概不知了。
那些“大人”回忆了青春读物被他们翻阅的样子,才发现他们错过了最后,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仪式感。他们总看着未来,纪念着一切失去的年华,不免感叹时代的进步,又抱怨这些名为进步的怪兽吞噬了多少人间百味。
及至感情最深的老人,他们无所顾忌地批判者市井气被残忍的削抹,滔滔不绝地抱怨是他们面对无奈的唯一方式。也有些较为文静的爷爷奶奶,他们细诉衷肠,回忆着报刊亭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时光。
我听遍了数个无法回答的“为什么”,它们堵在我的心口,令我眼睛发酸;我听遍了无数个本不属于我的“不应该”,它们回荡在我的耳中,不免令我烦躁。
黄昏时分,光投落落叶洒在歇业的报刊亭,或许这是我最后一次静下心看着这般场景,我仿如还能闻到书墨香气夹杂着喧闹袭来。至今,我还是无法摆脱对纸质产品的依赖,它们是可以触摸的精神食粮。
近日看了up主 @康哟喂 的视频,深有感触。
想起了小时候家楼下的报刊亭。现在已经歇业,但仍然怀念那个我攒钱买下玛丽苏小说和烤肠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