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唯一的红楼密码隐藏在哪里?《金瓶梅》、《红楼梦》与《金刚经》
《红楼梦》中唯一的红楼密码隐藏在哪里?《金瓶梅》、《红楼梦》与《金刚经》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篇(七)
《红楼梦》中唯一的红楼密码隐藏在哪里?《金瓶梅》、《红楼梦》与《金刚经》——红楼关键字解读之痴迷篇(七)
很多人都知道,《红楼梦》的创作深受前人小说《金瓶梅》的影响,曹雪芹不仅从《金瓶梅》中借鉴了许多写作手法、修辞手段,还直接承继了《金瓶梅》的思想主旨,这一方面说明《红楼梦》虽然是天才般的一流作品,却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反而是从出现在它之前的许多优秀的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然后再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创作完成的;另一方面,说明《红楼梦》的思想主旨在古代文学戏剧作品中并不鲜见,反而是十分常见的,并且深受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邯郸梦》、《南柯梦》戏剧及小说《金瓶梅》等等。都是这类人生如梦般虚幻,奉劝世人早日警醒不要沉迷其中,最后一切消逝如梦醒一般这样的思想主旨。
而《金瓶梅》的思想主旨与《金刚经》密不可分,如果说《红楼梦》从《金瓶梅》中承继了思想主旨,那么《红楼梦》的思想主旨便同样与《金刚经》密不可分。而事实也的确是如此,我在前面几篇文章里曾经说过:“《金刚经》本身与《红楼梦》主旨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整部《红楼梦》就是以全书诸多入世迷人的故事来展演《金刚经》中的佛法的。”
那么《金瓶梅》的思想主旨体现在哪里呢?
在《金瓶梅》第五十一回,吴月娘与众人听两个尼姑演说佛法,原文是这样的:
月娘因西门庆不在,要听薛姑子讲听佛法,演颂金刚科仪。在明间内安放一张经桌儿,焚下香。薛姑子与王姑子两个对坐,妙趣、妙凤两个徒弟立在两边,接念佛号。大妗子、杨姑娘、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和李桂姐众人,一个不少,都在他跟前围着他坐的,听他演诵。先是,薛姑子道:
盖闻电光易灭,石火难消。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路。画堂绣阁,命尽有若长空【旁批:金莲辈死矣】;极品高官,禄绝犹如作梦【旁批:西门死矣】。黄金白玉,空为祸患之资;红粉轻衣,总是尘劳之费。妻孥无百载之欢,黑暗有千重之苦,【旁批:六房俱虚,幻化亦假】一朝枕上,命掩黄泉。青史扬虚假之名,黄土埋不坚之骨。【旁批:千古同慨】田园百倾,其中被儿女争夺;绫锦千箱,死后无寸丝之分,青春未半,而白发来侵,贺者才闻,而吊者随至。苦,苦,苦!气化清风尘归土。点点轮回换不回,改头换面无遍数,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佛法僧三宝。
虽然从批语中可以看出来,这段尼姑演说的佛法暗示的是《金瓶梅》中的人物虽然一时热闹繁华,却死期将近,犹如做了一场梦一般,醒来后一切富贵繁华都是空幻的。所以其中暗含的正是警戒劝世之意。而这也是《金瓶梅》全书立意本旨所在。但是在熟悉《红楼梦》的读者眼中看来是否有种异常眼熟的感觉呢?“画堂绣阁,命尽有若长空”,好似“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妻孥无百载之欢,一朝枕上,命掩黄泉。青史扬虚假之名,黄土埋不坚之骨”好似“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贺者才闻,而吊者随至。”好似“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极品高官,禄绝犹如作梦”好似做了繁华一场大梦,梦醒发现一切尽是虚幻;“黑暗有千重之苦,”有若夜叉海鬼拉人入万重黑暗迷津,又好似风月宝鉴背面恐怖骷髅迎面;“气化清风尘归土”,又仿佛化灰化烟被一阵大风吹散了,一切归于空无,了无痕迹。看了这些《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对比,不难发现,这两本小说,其暗含的立意主旨都是类似的,都是以人生如梦幻一场,不可执着沉溺于红尘欲望之中难以自拔,来揭示佛教所宣扬的人生空幻的本质。一方面,我们从中看出了《金瓶梅》对《红楼梦》深深的影响,是触达到了小说立意本旨的这种深度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从前我分析的《红楼梦》一书的真正结局,是一场繁华大梦终醒后,镜中影子化灰化烟随风而散,这个结局似乎早在《金瓶梅》中就能找到类似的感觉,《金瓶梅》结局中老禅师度化西门庆的转生子孝哥出家,最后也是化做一阵清风消失不见,而这正同我推断中的贾宝玉的结局是一样的。
在甄士隐对跛足道人作《好了歌注》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提到过《金刚经》或与《金刚经》相关的东西,可是与《好了歌注》如出一辙的《金瓶梅》中这段薛姑子讲说的佛法却提到了薛姑子演诵的是“金刚科仪”,金刚科仪是《金刚经》的一种释读经卷,其义理当然还是来自《金刚经》,这等于说《红楼梦》里《好了歌注》的义理其实也是来自《金刚经》的。那么《金刚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佛经呢?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用金刚比喻智慧能断烦恼的功用,故名《金刚经》,经文主要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对现实世界不应执着和留恋,是佛教禅宗流行的一部经典。
由上对《金刚经》的简述可知,无论是《金瓶梅》也好,《红楼梦》也罢,其主旨无不是在贯彻《金刚经》中的佛教义理,而《红楼梦》尤甚,其镜子与梦的双重虚幻设定,到最后幻境双双被惊醒、打破后,影子的化灰化烟,随风散去,了无痕迹的空性结局可以说从根本上契合了《金刚经》中的主旨本意。
《金刚经》中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句是《金刚经》中佛法的核心所在。这里的“如来”指的是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相,凡是形体构造出来的东西都是虚妄,都是我们的执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起作用。如果我们看到了世间万物空的本性,也就达到了佛的境界。
《金刚经》中又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通俗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由这种经义解释来看,《红楼梦》中设定的贵族大家庭中的一切繁华盛景,人物的悲欢离合从根本上看都是虚幻的,是如一场红楼大梦一般最终要醒来,又如镜中影子般转眼随风而逝,消失不见的主要情节结构,恰恰暗合了上面引用的那句经文的经义。由此我们也可以隐约的感受到,曹雪芹是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经文中找到了最初的创作灵感,于是有了梦幻是红楼梦,泡影是风月宝鉴镜中之影的设定,又从《金瓶梅》中对金刚科仪的演说里那句:“气化清风尘归土”中找到了最终梦醒后化灰化烟随风散去的灵感。而上一回我也说过,《牡丹亭》中有“甚西风吹梦无踪”和大量的关于三生石,菱花镜,梦与影等戏词,以及从前多次提过的《邯郸梦》、《南柯梦》戏剧综合起来看,我们似乎找到了最初作者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灵感来源,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早前对于《红楼梦》真正结局的推测是大体准确的,绝非个人一时拍脑袋的奇思妙想或者不负责任的过度阐释,因为这个结局推测本质上跟《金刚经》中的佛教义理是完美贴合的,同《红楼梦》借鉴的诸多文学戏剧作品的内涵也是贴合的。可以说作者从一开始打算创作《红楼梦》时就选用了《金刚经》佛教义理作为其倚仗的佛教理论基础。
而《红楼梦》中更是在多处提点了《金刚经》,在字里行间,令读者隐隐约约的感受到《金刚经》或者佛的意旨就隐藏在看似繁华的盛景背后,例如,我之前提到过的王夫人让贾环抄写《金刚经咒》就是其中的一次提点,又比如作者多次用“佛手”这样东西,暗中隐指“佛手指点迷津”,板儿从探春那里得到佛手与大姐交换了柚子,王熙凤得到了外路和尚孝敬给贾母的蜡油冻佛手,而元春判词图画上的香橼正是一种名为佛手的瓜果变种,都是暗中隐喻佛手指点迷津,度化诸迷梦中人之意。
而我们都知道,迷津是《红楼梦》中非常关键的设定,我以前曾经说过,要想度过迷津,必须先得心如死灰槁木才能成为“有缘人”最终登上木灰二居士的木筏度过迷津,到达彼岸,而迷津的彼岸其实就是一个“空”字,正是《金刚经》本旨,迷津隐指红尘中的欲望之海,人最容易在迷津中迷失自我,执迷其中而不自知在做梦,而海水是苦的,隐喻人在欲望中遭受的百千般的苦难和煎熬,因而又称为“苦海”,其中拉人下水的“夜叉海鬼”又隐喻人心中的“邪思妄念”或者“毒龙”,因此要想度过迷津是极为不容易的,要很高的修为才可以,所谓的修为就是心如死灰槁木,其本质就是对红尘欲望的不闻不问和摒绝诱惑,而有缘人想要度过迷津乘坐的木筏却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重要道具,这个木筏其实也是对《金刚经》的暗中提点,其隐喻的正是“佛法”,只有以“佛法”为舟才可以穿越红尘中的欲望苦海,也就是迷津到达彼岸,从而成佛作祖。而《金刚经》中有“筏喻”的比喻,筏喻就是将佛法比作过河的木筏,意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要像木筏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换句话说,在《红楼梦》的设定中很可能最终贾宝玉化灰化烟散去后,甄宝玉成为了有缘人,乘坐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的木筏度过迷津以后,隐喻着佛法的木筏最终也会被他舍弃掉,才能达到真正的万境归空的境界。
当然作者在书中也不止在这几处提点了《金刚经》,另外还有一些跟其他的红楼关键字有关,我今后讲解其他的关键字的时候再分别解读。
那么《金刚经》义理又跟“痴迷”这样的关键字有什么关系呢?这跟《红楼梦》中一处重要的佛教暗示有关,并且这个暗示也是以往的红学研究中从未被重视过的,在解读这个佛教暗示之前,我们先来看《金刚经》中的一段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我以前在讲解归水月的深刻隐喻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水月庵的智通老尼,我说这个老尼的法号叫“智通”绝非作者随意起的名字,而是背后暗藏着深刻的隐喻,正是这个智通老尼为骗芳官等人到手,哄骗王夫人时说了一段佛法直接关乎《红楼梦》主旨,这个老尼姑说:
“咱们府上到底是善人家。因太太好善,所以感应得这些小姑娘们皆如此。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若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所以经上现有虎狼蛇虫得道者就不少。如今这两三个姑娘既然无父无母,家乡又远,他们既经了这富贵,又想从小儿命苦入了这风流行次,将来知道终身怎么样,所以苦海回头,出家修修来世,也是他们的高意。太太倒不要限了善念。”
《金刚经》中有言: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而智通老尼说:佛法平等。
《金刚经》中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等等等等,我皆灭度之。
智通老尼说:我佛立愿,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这里的鸡犬及后面所提到的虎狼蛇虫恰好可以对应佛经中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等世间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生命。
智通老尼说:无奈迷人不醒,这里就出现了红楼关键字“迷”字,其暗示的恰是一切众生沉迷于红尘欲望的虚幻之相构筑的红尘幻梦之中不曾醒来,如果真能从红楼大梦中醒悟,便可以超脱轮回,苦海回头,也就是从欲望之海中解脱出来,恰如警幻在迷津前对贾宝玉说的“作速回头要紧!”,就可以度过迷津,便超脱了轮回,出家也就是出世,才可以修来世,最后达到了“智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就是水月般空幻的结局。
《金刚经》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如梦幻中一般虚幻不实,人若执迷于这般虚幻之象,便是“人行邪道,不可见如来”,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碰触到的;心里所想到的,无不是虚幻相,只有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从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才是一种修行法门。
而将智通老尼这段话中的黑体字部分摘录精简出来,就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出这段佛法是这样的:
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一切众生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若果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苦海回头,出家修来世,是高意。
固然智通老尼是一个心怀鬼胎,满口佛理不讲慈悲的俗僧恶尼,但是作者借她之口哄骗王夫人的话,却是一段深刻的佛法,用来宣示《红楼梦》主旨。并且,从我们引用的《金刚经》经文来看,这段老尼口中的佛法其实是用浅近的口语形式来贴切的阐释深奥的佛经义理,与《金刚经》经义几乎如出一辙。这也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用直白的佛法教义来直接宣示全书主旨的唯一一次。并且这段佛法也再次印证了之前作者关于红楼大梦,和风月宝鉴,迷津、智通寺、水月庵甚至是《好了歌》及注等等多处设定的真正立意本旨。
可以说,《红楼梦》中没有隐藏着明亡国破的悲怨之意,没有朝代更迭的失落和哀叹,也没有隐藏着什么身份特殊的贵族公主和王公贵族争权斗争的秘密隐情,如果真的存在一个红楼密码,这段由智通老尼口中说出的佛法就是唯一的“红楼密码”,它是以直白的佛教教旨的形式出现,用以劝说警醒贪恋红尘不知醒悟回头的世人的。而这正是《红楼梦》全书最重要的主旨。关于智通老尼及口中佛法,我在我的书中有专门一章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读,可能有些朋友已经看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在上一篇解读红楼关键字的文章中,我提到了贾宝玉写的一篇仿庄子文中就出现了关键字“迷”字,贾宝玉的仿庄子文可以称作是一部道书,而智通老尼口中的佛言,也出现了关键字“迷”字,可以称之为一部佛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正是从佛、道两家的哲理中来阐释其思想主旨的,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就设定僧、道二人来作为佛道的象征性形象来缔造情孽,度化诸梦中迷人的原因。
由今天的文章更加可以深刻的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创作本意是什么,他因何要设定梦醒,影散,化灰化烟这样空幻的结局?其实都是在暗中贴合《金刚经》主旨,其书中的繁华盛景和悲欢离合又无不是以幻相生,以幻相灭。其中,入世迷人的执迷之态又显示了世人在沉睡于梦幻中时的沉溺深重,执迷不悟及难以被度化的状态和情景,而我认为这才是《红楼梦》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尽管,我们当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佛教的那一套虚无空幻的理论,但是,不去自己发明《红楼梦》的理念,不去抛开作者和脂批的提点去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去认真听听作者和脂批说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是那个时代的人,在那个佛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当时的文学戏剧作品是什么主题思想?当时的人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会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我看来,才是对作者和批书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崇敬。换句话说,我们不要我们自己觉得《红楼梦》是怎样,而要以作者本身觉得《红楼梦》是怎样来判断是非,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那么 尽可能全面而完善的从书中寻找线索和证据,并且这些证据是相互印证且互相不矛盾的才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也唯有用这种态度,我们才可能在后世尽可能的接近原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