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部与福建的华夏化,从越国崩溃后南拓,看分封制顽强生命力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上篇文章我们大致探讨了战国时期,越国衰败的原因。
简单来说,分封制国家的权力体系自下而上构建,天子、诸侯、卿大夫,个个都是实力派。

大家都有兵、有钱、有地盘,想要维持长期稳定,秩序的重要性必然远高于明君。
这就是自西周至春秋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盛行于世的根本原因。
一、解体
反观越国,前身是南方一盘散沙的于越部落,春秋后期通过学习分封制,才逐渐转型为国家。
不过由于地处偏远,他们残留了较多的旧时代习俗,嫡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所以强人勾践死后,诸王子、众卿大夫很快开始自相残杀。
这个时间节点,一方面中原诸国纷纷任用如吴起、商鞅之类的贤才组织变法,向郡县制转型。
另一方面,越国连原有的分封体系都难以维持,差距自然就拉了开来。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越人就因为这个原因,从此一蹶不振,彻底沉沦了下去。
我在上个视频里也讲过了,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楚治而越乱”的情况呢?
楚国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贯彻嫡长子继承制,才恢复稳定的,越国其实也有这个趋势。
按照《竹书纪年》记载,经历了长期内乱后,越王无颛继位。
这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国君,生平事迹在史书上一片空白,但是,他没有被杀!所谓:
“无颛八年薨。”
他是自朱勾、翳后,第一位善终的越王!
接下来继位的是无疆,然后越国好像突然找回了勾践时期的霸主状态。
《史记》曰:
“王无疆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
只有内部稳定了,才有大规模对外用兵的基础,由此可见,局面确实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越国崛起时已是春秋末期,无疆在位时,很多国家的变法已经取得成果。

例如吴起变法,虽然相较于秦人,这场改革是非常不彻底的。
但是楚国终究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郡县制动员体系。之后楚越交战,《史记》记载:
“大败越,杀王无疆。”
越国本来就处于从混乱走向稳定的过度阶段,国君被杀,前线惨败,外力一推,内部马上就崩溃了。
各级贵族,如王、卿大夫等等,自立山头,也就是:
“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
至此,越国就像微缩版的东周一样基本解体,从诸侯的层面看,相当于已经亡了。
不过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在江东建立起有效统治。
很多越国的地方小势力仍然存在,时不时在史料上留下一些零散的记录。
这种结局,对于越国来说自然是大大的不幸,不过从整个华夏的角度看,反而是一件好事。
二、秩序
为什么这么说呢?想要搞清楚接下来发生的历史事件,必须先引入一个新的话题。

孔子曾在《论语·八佾》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本来《八佾》篇讲的都是与礼乐制度相关的话题,突然插上这么一句,网上翻译五花八门。
我甚至见过把“不如”翻译成“不像”的,夷狄都有君主了,不像诸夏,现在都没了。
个人认为,如此理解是非常不恰当的,相当于孔子通过夸赞蛮夷来批评中原诸侯。
事实上,这句话放在礼乐制度篇章中,不但不突兀,反而是非常通顺的。
不过想要弄明白其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思,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孔子的时代,分封制仍然是主流。此前视频也已经讲过了,分封制是一种权力结构自下而上搭建的体系。
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拿了土地,需要二次分封给卿大夫。

至于分封原则,即“嫡长子继承”,每代人由长子继承原爵位,小儿子们降一级,到地方上封邦建国。
所以什么叫“家国天下“?“家国天下”即起源于此。
先秦时代,家和国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家不是现在常见的小家庭,而是人数众多的宗族。
国也不是后来郡县制那种选拔人才,由皇帝任免的流官模式。
当时天子和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即是朝堂中的上下级关系,也往往是宗族里的亲戚关系。
以周王室为核心,大宗不断分出小宗,小宗服从于大宗,无论大宗、小宗,又都有很强的自主性。
所以你即可以把整个周朝,视为一个血脉相连的超级宗族。
也可以把周朝内部的诸侯或者卿大夫,无限细分,看成一个个独立性很强的小宗。

明白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孔子的话了,圣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
蛮夷就算偶尔出现一些明君强人,也不如诸夏一片混乱,没有君主来得好。
因为番邦小国没有礼乐制度,哪怕天降猛男,突然崛起。
也是不可持续的,猛人一死,宏图霸业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亡了就是亡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汉末的鲜卑、羌人,乃至于明朝的瓦剌,都是如此。
分封制则不会这样,因为一个宗族就是一套行政班子,一套军事动员体系。
哪怕上面的大宗被摧毁了,地方上的小宗也是能够自我维持的。
所以西周亡了,诸侯还能够传承文明与霸业,诸侯不行了,卿大夫随时可以顶上。
好了,讲了这么多,以上内容和越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东越与闽越
越国被打垮后,史书上虽然记载其“一盘散沙”,但地方上实际还是有秩序的。

作为分封制国家,《越绝书》记载其有:
“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东瓯王、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
这些人相当于卿大夫这个级别,通常都有自己的封邑、军队和税收。
值得注意的是东瓯王这一支系,其统治区大约在浙江南部。《越绝书》提到:
“东瓯,越王所立,元王四年,范蠡筑。”
时间换算下,几乎在勾践灭吴的同时,越国人已经开始沿着浙闽丘陵南下了。
东瓯就是东越,虽然因为地处偏远,现存的文献记载极少。
不过可以肯定,这就是越人分支建立的功业,其在楚国的打击下存活了下来,后来国运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

从浙江南部继续迁移,就是福建了,当地慢慢建立起了一个叫闽越的国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虽然越人南迁福建的时间、人物、经历等信息已经全部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
不过《史记》、《汉书》里有一些零碎字句,例如:
“东越将多军。”
还有闽越发动战争时:
“三王之众相与攻之。越衍候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于汉阳。”
都从侧面证明了,闽越和东越一样,是一个实行先秦分封制的国家。
楚国击溃越国后大约百年,秦国消灭了楚国,然后东越和闽越正式出现在了中原典籍之上。
在此期间,越人仅仅通过几代人,就实现了浙南和福建的华夏化。
这里顺带说一句,吴国被勾践吞并后,其实也出现过地方小宗传承香火的现象。

例如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后裔,也是江西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名人之一。
其先祖避难至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推动了当地的华夏化。
所以当天下诸侯反秦时,可以发现,不管是吴芮、闽越还是于越,态度都很积极。
他们立国于边缘地区,本来完全可以偏安一隅。但是《史记》曰:
“吴芮率百越佐诸侯。”
共同消灭秦国后,可能是考虑到楚、越世仇,项羽没有给他们任何名号,于是:
“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由此可见,吴芮、闽越和于越,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将自己当做“诸夏”一员的。
否则有兵、有钱、有地盘,根本不用在乎刘邦或者项羽给的虚名。
只有真正贯彻了周礼精神的诸侯,才会将天子的分封视为自身合法性的来源。
讲到这里,越国的历史暂时要告一段落了,因为百越不止他们一家。
福建往西,还有广东、广西地区,这里尚未来得及被分封制开发,就迎来了秦国的郡县体系。
下一篇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许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即建立了南越国的秦人赵佗。
那么在两广地区,百越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论语》
《越绝书》
《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