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80+答案— —2019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答案与解析(第五题)

五、“ 给定资料5” 结尾写道:“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林宇划线】
材料5
段1: “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某官员日前指出,“有些经济学家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农村的人口搬到城市里来,就完成了城镇化,生产效率会自动提高、社会分工会自动推进,这其实是有问题的。”该官员特别强调了一个误区,即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当前,村庄大量被拆,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基层干部梦想一步就把农村变成城市。其所造成的后果不是城乡互补发展,而是城乡“一样化”,这不仅可能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的丧失,也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段2:据此,该官员认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该坚持“两条腿”并行,城市、农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
段3:有专家指出,我们在城乡关系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他认为,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文明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
段4: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林宇解析】
这是一道语句理解的非命题式大作文。
这是一篇看似简单却容易偏题的大作文。
这是一篇内容清晰但主线隐藏的大作文。
说其看似简单,主要是来源于“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这句话很好理解,很容易就把文章的着力点放在城乡文明上。
说其容易偏题,全文都在讲乡村建设,材料1讲乡风文明建设,材料2讲乡村脱贫致富,材料3讲乡村建设理念,材料4讲乡村生活意义。再结合材料5这句话,再结合当前最为热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条主线为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的大作文。
说其内容清晰,整个材料5,都在讲城市文明、乡村文明的关系,都在讲城乡文明的辩证关系,并将城市文明定位为人造文明、将乡村文明定位为自然文明。命题人很清楚的告诉考生,这篇文明的着力点主要在城乡文明。
但命题者的聪明之处,在于用寥寥几句,把其意图展现的清晰无比。“城市和农村要互补发展”、“城乡一体化”、“未来的城镇化”,这简单的几个关键词,其实就隐藏了命题者想要在大作文中说明的核心。用全文来讲乡村发展、讲乡村振兴,却用几句话的障眼法,以大篇幅论述乡村来迷惑大家,让大家误以为主线就是乡村振兴。在这里,就要正确的看待语句出处所在材料与全篇材料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大作文主题来自于全篇材料,但有时候大作文主题来自于题目提到的那篇材料。这里没有一个判断标准,需要通过几次训练后,才能发现其中的关系。因此,本篇大作文的核心主线就是城镇化。
材料总共有四个段落。
段1:主要讲目前的城镇化,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并由此带来的后果。
段2:主要讲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两条腿并行,实现城市、乡村协调统一发展。在此段中,提出了如何实现城镇化发展,即要实现城市、乡村协调统一,宜城则城、宜乡则乡,要通过统筹区域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做好产业支撑、保证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举措,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这就暗示了考生,可以从上述几点,去实现城镇化。
段3:主要讲当前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即不是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也不是农村文明高于城市文明,两者是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
段4:提出了城乡文明是人造文明的代表,乡村文明是自然文明的代表,二者是互补的。但后一句话,“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点明了命题者的意图,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有城市的特色,乡村有乡村的特色。美好的生活,既能够在城市中找到乐趣,也能在乡村中找到乐趣,能在城市、乡村生活中自由切换、自由游走。要达到此种生活状态,那就不只是把乡村建好,也需要把城市建好,让城乡协调发展。那么,这句话的落脚,就在于城镇化。因此,这才是命题者想要考生在大作文中表达的意图。
因此,在这篇大作文中,就要把城乡文明为着力点,以城镇化为核心,才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其实,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难点就在于如何将城乡文明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很多考生只会写其中一方面,很难把二者融合起来写。这是写作技巧的处理。
【林宇答案】
以文明为纽带 画好城镇化发展最大“同心圆”
林 宇
城镇化发展,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城镇化发展,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注重城乡特色,让城乡互补发展。因此,要以文明为纽带,注重城乡发展的多样化,画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文明理应相互促进。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城镇发展,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文明风格,共同推动了城乡的发展。城市文明,更多的是代表人造文明,高楼大厦、宽大马路、商业繁荣是其象征,聚焦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相较之下,农村文明更多的是代表自然文明,不老的青山、清新的空气、温馨的乡情,成为了不少异乡人永恒的记忆。但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都对城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在城乡发展上却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理念,认为城市文明高于农村文明,农村文明应当依附于城市文明。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些人简单地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了城乡“一样化”,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城镇化就是将乡村变成城市。这种错误理念,实质就是摒弃乡村文明,让城市文明取代乡村文明。
为此,在城镇化如火如涂推进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文明为纽带,辩证看待城乡文明关系,注重二者的互补发展,让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和谐共生,画好城镇化发展最大同心圆。
以产业发展为根,扎牢城乡文明基础,固牢城镇化发展根基。经济是推进城乡发展的基础,经济不发展、群众不致富,就谈不上城乡发展,更谈不上城乡文明。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要根据城市、乡村的优势,因地制宜、因乡施策,宜城则城、宜乡则乡,根据城乡的特色来发展不同的产业,避免经济发展的同质化,以经济发展为城乡文明发展固本培元。
以生态环境为干,深挖城乡文明特色,扩大城镇化发展范围。城镇化发展,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让城里人爱上乡村,就要发挥乡村的自然优势,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是乡村的一张名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应发挥乡村自身的特色,注重生态建设,让乡村的特色成为乡村文明的代名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公共服务为叶,点缀城乡文明亮点,厚植城镇化发展氛围。当前,公共服务是乡村发展的短板,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顽疾。乡村公共服务的好坏,阻碍了乡村文明的进步,破坏了乡村文明的建设。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补齐乡村文明短板,大力发展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营造齐心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城镇化发展,需要城乡文明的齐头并进,需要城乡发展的互补协调,更需要城乡居民的互融互通。以文明为纽带,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筑牢城乡文明发展的根基,共同画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 —节选自林宇《两次国考申论76+给大家分享一下申论高分答案和解题心得》系列(申论咨询答疑辅导+V:linyugongkao)
编者按:
作者2016年国考申论79分、2017年国考81分,后于19年参加国考77分、21年国考81.5分。2017年国考取得81分后,遂于2017年3月28日在QZZN论坛上开始把考场答案和解题过程,以题为《两次国考申论76+给大家分享一下申论高分答案和解题心得》进行发表,后续每一年都写了一篇真题解析,故而形成了这个真题解析系列。发表后,在QZZN论坛阅读量达到1500万+的爆款,因影响论坛招生被删。后为满足大家需求,于19年陆续发表在知乎,并每年更新一篇国考真题解析,目前获2000万人阅读、27万人收藏、11万人点赞、10万粉丝关注,成为知乎全网最受欢迎、最实战派真题解析系列。现于2023年7月发表于B站,此系列解析其他题目,请在B站专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