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面孔|杜小华和他的“难友”们——最爱被“曝光”的那帮人
杜小华来郑州了。
这个已寻子十一年的汉子,在不到24小时前,刚刚丧失了又一个希望:那个在湖南常德被发现高度疑似杜小华丢失的儿子的孩子,DNA检测结果显示并不匹配。
但这并没有使他灰心。9月14日下午,他驱车来到郑州,为了自己丢失的小米奇,也为了其他被拐的孩子.他的到来,为寻亲家庭们增加了一个难得的“曝光”机会……
心电感应
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的一处停车场内,停泊着两辆特别的房车,车身上密密麻麻贴满了被拐孩子的照片。此外,这些孩子的照片也被印成了配有更详细信息的海报,铺在地上。其中,不少失踪了十几、二十年的幼童,父母甚至专门找人绘制出成年之后的画像。
16时许,杜小华的抵达,让提前赶到的寻亲家长们群情振奋,大家纷纷围拢过去握手、攀谈。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难友。
谈及前一天没能和疑似孩子DNA匹配上的情况,杜小华并没有太过动容。他平静的表示,做检测之前在警方的安排下提前先见过孩子,当时就意识到可能不对,“因为心里没有涌现出太多不一样的感觉”,果然,DNA匹配的结果也印证了他的“预感”。
“之前已经有过20多次匹配(的经历),都没有配上,所以这回也没有太灰心。”杜小华强调:“虽然我自己并没有太受打击,但我很担心那些寻亲家长们、网友们,因为这个(情况)感到失望,以至于去放弃寻找。虽然这次没匹配上,但我坚信希望就在前面。”
另外,杜小华还表示,此番来郑州,一是见见河南当地提供过很多帮助的寻亲志愿者以及河南的“难友”们,二是想要拜访河南南阳警方一位打拐领域的专家肖警官,去请他帮忙,来增加找到小米奇的几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寻子11载
2005年4月16日,杜小华的儿子杜后琪(小米奇)在江西老家出生,2008年杜小华夫妻俩带着孩子到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兴盛镇顶独龙贵村南村的一家木器橱柜厂务工,2011年3月,小米奇在回家的路上失踪。后来,杜小华寻子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亲爱的》,目前,电影原型中的彭高峰、孙海洋、吴玉萍三位寻亲家长,均已如愿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只剩下杜小华还未能找到孩子。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杜小华给小米奇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尽是对孩子的思念。“一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团圆时时刻,小米奇你离开爸爸妈妈身边已有11年多了,我不敢想像,这11来年你是怎么度过的……祝我的小米奇中秋节快乐。”
小米奇丢了的那年,杜小华35岁,而今他已步入中年。11年未曾间断的找寻,让他的寻亲经验无比“丰富”:他学会了直播、连麦,运用新平台来找儿子;此外,他还会通过媒体“蹭热度”,抓住每一个被镜头捕捉的机会,不厌其烦的反复述说儿子的点滴线索……
在寻找儿子的路上,他遇到了很多有着相同悲惨经历的伙伴。同病相怜的大家彼此抱团取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而对于那些刚丢了孩子,惊慌失措前来求助的家长,杜小华总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他总会将自己的经验,倾囊传授给这些“难友”们。

爱被“曝光”的人
此番,杜小华抵郑后,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进行了全程的直播跟拍,直播间共吸引了50余万人次的关注。
杜小华趁着这个机会,除了介绍自己儿子小米奇的情况外,还把来到现场的难友们,都拉到了镜头前,让他们挨个介绍丢失了的自己孩子的情况。
来自山西的王玉云妈妈,仍清晰记得玉云头部左侧耳朵上方有小时候摔伤缝过针的疤痕。因此,只要找到年龄合适且头上有疤的姑娘,她都会第一时间去验血匹配,“只有在寻找玉云的时候,才会有人叫我一声‘玉云妈妈’!”
92年在郑州火车站被拐的杨园园,已被家人寻找了整整三十年。在其父亲积郁成疾去世后,她的大伯父又接着代替寻找,“园园爷爷离世时嘱咐我找下去,我找不动了,也会让孩子找下去,我们决不放弃寻找!”
为找到赫博文,她的父母在孩子丢失处附近,开了家“寻女手机店”。店外的门头上,专门做了一块小板子,博文爸爸每天更新着博文走失的天数……
这支有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寻亲经历的队伍,成为了最爱“曝光”自己的一帮人,他们不肯放过每一次能“曝光”的机会。
在这场大象新闻的直播中,他们对着手机里的直播画面,找准画面中的空白地带,去露出衣服上印着的子女信息或是手中的印刷宣传页。
其间,杜小华也不断地补充“难友”的关键信息,并引导他们说出寻亲的具体细节,把这难得的出镜机会尽量平均的分配给每个人。他们面对镜头虔诚而又期待的神情,让观者几度湿润眼眶。
现场,为了方便人们观看,有寻亲家长把丢失孩子的信息卡片,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车之间。印着孩子们照片的卡片随风飘起,像一个个伸出双手,挣扎着想要奔向父母的孩子……
大象新闻记者 李昌 李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