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人与团体的关系,到底有多“玄”?
许久不看综艺节目的我,最近忽然误打误撞地发现了一处“宝藏”:《五十公里桃花坞》,一档被定义为“慢综艺”的综艺节目。
十几位不同年龄的明星艺人,外加几位在其他领域“术业有专攻”的素人,在距离北京市区五十公里一个名叫“桃花坞”的地方,开始了一场15个人的集体生活。

一听节目名称便不难猜出,这又是一次“世外桃源”情结的重现。不过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它还真不是“桃源梦”这么纯粹和简单。
与其说这个节目是为了建构和模拟现实中的“桃源”,倒不如说是对人际关系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秘。换句话说,真正的“桃源”不是外在世界,而是人与人的内心世界如何实现理想的碰撞与共处。
15个年龄、性别、爱好、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的人,要在同一片屋檐下同起同坐,这本身就注定充满了各种矛盾、混乱、纠结和尴尬。
一开始需要选出一名团队管理者,也就是所谓的“坞长”。所有人都在推辞,又或者是虚心谦让。总之没有人肯坐那第一把交椅。于是在一片混乱和僵局之中,玩行为艺术的陈陈陈自告奋勇地揽下了“坞长”一职。
接着他便带着众人玩了第一场行为艺术:所有人起床后跑到室外围成一个圈躺在一起,若所有人都睡着了,这场行为艺术便算成功。
然而结果毫不意外,他失败了:几乎没有一个人睡着,包括他自己。更糟糕的是,他和他的行为艺术开始遭到大多数人的质疑。有人质疑他的方法不对、有人质疑这项行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尽管这些在旁人和观众看来分明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但在陈陈陈自己看来却未必如此。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一个人真正发现并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于是很快就有了第二场行为艺术。而这一次的情况显然就比前一次微妙多了。正是这场“前仆后继”的行为艺术,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团体关系的各种“玄机”。
清晨,所有人被突然告知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要一起玩一场名叫“真心话大染缸”的行为艺术:所有人换上统一的服装、戴上头套、拿上装有颜料的水枪,匿名对某个人说出一句真心话,然后相互用颜料水枪进行无差别攻击。
对此,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都流露出了抗拒的心理。但为了“配合”,或者说是为了维护团队氛围,大多数人还是自觉地开始换装执行。唯有张翰一人公开表示了抗议。
他找到坞长陈陈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明明昨天晚上说了第二天有什么集体活动需要提前商量并告知,为什么今天一早就来了个“突然袭击”?
陈陈陈于是道歉说自己考虑不周。
那么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就是,所谓的“集体活动需要提前商量并告知”,不过是郭麒麟在会议上的一个提议,并没有形成所有人的共识,更没有正式地拍板通过。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人(包括郭麒麟本人)都没有就这一点表示异议的原因之所在。
故而张翰拿这一点去质疑陈陈陈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只不过在当时颇为“紧张”的气氛下,他们俩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翰接着又表示这场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可能情况不允许做到真正的匿名、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匿名真心话,故而也根本不可能达到行为艺术的目的。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说到了核心。
然而陈陈陈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含糊其辞地表示:“我觉得就算所有人都不说真话也没有关系。”
这话或许是以退为进,但遗憾的是,即便是以退为进,却也釜底抽薪地拆了自己的台——既然说不了真话,分明就意味着活动意义的缺失、活动本身的失败,怎么可能没有关系呢?这不就是带着大家做无用功吗?
而这种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的应对方法,最是容易诱导人的情绪。

故而张翰接下来便立刻反问陈陈陈:“难道你认为我们在会议上说的不是真心话吗?”
很显然,到此为止,两个人的议题已然“跑偏”。继续讨论下去,丝毫无助于断定活动是否进行。
恰好这时老戏骨宋丹丹和另外几个年轻人出现了。于是张翰的话题才重新转回来。他问宋丹丹:“丹丹姐,你们不介意(没有提前商量就安排活动)吗?”
宋丹丹则毫不在意地回答说:“有什么好介意的?这不就是玩儿吗?谁愿意玩儿就玩儿,不愿意玩儿就不玩儿······”
其他人也都附和表示认同。
当此之际,团体中个人立场的差异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张翰关注的是“有没有提前商量”,是集体原则层面的问题。而宋丹丹和其他人关注的是“玩不玩”,是个人意愿层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他们都在就行为艺术的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但事实上他们讨论的其实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这就像是从树干分别延伸出去的枝丫,怎么可能达成彼此的融合与统一?
与此同时,其他人虽然也都不怎么情愿,但最终还是都参与了这场活动。理由正如郭麒麟所说:“别人都参加了······也不好意思对吧······反正来都来了······”
可见在“团体”面前,即使所有人都有异议,大多数人却都仍然会选择保留异议,按照“团体”的意志行事。这正是“团体”的“魔力”之所在。
节目中,李雪琴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最害怕的就是集体活动。那么集体活动究竟可怕在哪儿呢?其实从以上这一个小片段当中,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1、每个人立场和想法的不同,是集体中所有矛盾必然产生的根源。在陈陈陈看来,集体活动就是集体一起活动,所以只通知所有人就可以了。而在张翰看来,集体活动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所有人达成共识。故而他说:“第一次(“被参与”)是尊重、是配合,但第二次就可以有(个人的)选择······”。
2、沟通并不一定有助于解决问题,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深问题。因为即使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每个人关注的层面和具体内容也很可能大相庭径。就像张翰和其他人,一方关注的是原则,另一方关注的却是个人意愿。这是不可能产生有效的“对话”的。故而沟通并不一定能达成共识。大多数时候,它只能找到一种妥协折中的、含糊的出路。

3、语言的表达容易触动他人的情绪,而情绪的牵动则很可能误导语言的表达,以致词不达意,甚至彻底变成情绪的表达和发泄。试想,生活中的争执和冲突,有多少不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出来的呢?
4、当任何意见以集体的名义发出的时候,即使它并不被任何一个人认同,也同样可以导致集体的附和与不作为。就像陈陈陈的“真心话大染缸”,虽然几乎所有人都不玩,但最后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参与。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觉得在团体中人们怎样才能彼此更好地相处呢?节目中有人提到过“钝感力”,也就是拒绝敏感、让自己的情绪必要时变得“迟钝”一些,你觉得这种办法可行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