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三)

2020-12-06 16:19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二篇  大陆的唯理主义

第一章  勒奈·笛卡尔

第一节  调和的问题

笛卡尔(1596-1650年)坚决反对旧权威,强调一切哲学的实践性。“哲学是关于人所能认识的一切事物的完善的知识,既是为了知道生活,也是为了保持健康,发现各种技术。”他把数学看作是哲学方法的典范:他指出,要研究逻辑,靠研究数学来运用逻辑规律。在对外在自然的观点上,他认为关于自然中的一切,以至生理过程和情绪,都必须采用机械的解释,不必借助形式或本质。他承袭了由来已久的唯心主义的或唯灵主义的哲学的基本原则,试图使之符合新科学的要求:他的问题是调和机械论和上帝、灵魂和自由的概念。

笛卡尔的著作有《方法论》、《屈光学》、《气象学》、《几何学》、《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心灵的各种感情》。

第二节  科学分类

在笛卡尔看来,真正哲学的首要部分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括知识原理,诸如上帝主要属性的定义,灵魂的非物质性以及人类全部单纯而清晰的概念。第二部分是物理学。物理学发现物质事物的真正的原理以后,进而一般地研究世界整体的构造。整个哲学犹如一棵树,其中的形而上学是根,物理学是干,其他各种科学都是由树干生长出来的分枝,分枝归结为三个主要部分,即医药、力学和伦理学。道德科学史最高级、最完善的科学,这种科学以关于其他科学的全部知识为前提,是最高级的智慧。

第三节  知识的方法和标准

笛卡尔的目的是要发现一些确实而自明的真理,这种真理,每一个具有常识和推理能力的人都会承认。

我们必须从一些绝对确实的最初的原理出发、从一些清晰明确的命题出发,推向同样确实的未知的新真理。

笛卡尔说,“于是我们想我所看见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的;我相信我的欺诈的记忆所提供给我的那些东西,没有一件是真的;我想我没有感觉;我相信物体、形状、广袤、运动和位置不过是我心灵的虚构。那么,还有可以认为是真的呢?也许只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实的。”

有一件事是确实的,那就是我怀疑或思维,对此是不能怀疑的。笛卡尔不是从经验的心理事实推论出:我思,故我在;而是从逻辑上推论:怀疑意味着存在一个怀疑者,思维意味着存在一个思维者,即一个思维着的东西或精神实体;这样就把握了在他看来是一个合理的、自明的命题。怀疑意味着思维,思维意味着存在;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第四节  论证上帝存在

上帝的观念来自上帝本身,是天赋的。思考上帝的观念,我们认识到他是永恒、全能和全知的,是一切善和真理的泉源,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肯定一个东西所以好,因为上帝把它创造成这样;并不是因为它是好的,上帝才把它创造成这样的。

第五节  真理和谬误

我们已经发现了几种自明的真理:我存在;凡是清晰明确被认知的,都是真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原因至少必须同结果一样实在和完善;上帝存在;上帝完善,上帝不会欺骗我们。我们怎么就会错误?首先,这是因为上帝赋予我们区分真假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其次,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或自由选择的力量,即知性和意志,这两种原因同时发生作用之故。错误是由于我们对一件事情理解不够清楚和明确的时候,未能约束自己的意志使其不下判断。意志选择了荒谬和邪恶,而不是真实和良好的东西,乃陷于错误和罪恶。

第六节  外在世界

物体脱离人类思维而独立存在,不要人类的存在而存在。这样独立的东西叫作实体。实体必然固有本质的特征或性质,叫作属性。实体不能改变它的属性,却可以改变它的样态:一物体总是有广袤的,而它的形状不必保持原状。

空间是无限可分的,没有空间的终极的部分,因而没有原子。

外在世界的一切历程是广袤的变化或样态,广袤可以无限分割,它的各个部分可以结合和分离,这就造成了物质的不同的形式。“运动是一部分物质或一物体从同它直接接触或我们认为静止的那些物体附近,运转到另外一些物体的附近。”

被认为仅仅是广袤的物体,是被动的,它本身不能运动,因此必须求助于上帝,以上帝为世界上运动的初始因。

第七节  精神和肉体

精神和肉体是完全对立的。肉体的属性是广袤,肉体是被动的,而精神的属性是思维,精神是主动而自由的。

笛卡尔让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自由地作机械的解释。精神被排除在自然界以外,使它占有一独立的领域。容许物理学独立活动,从中排除一切目的和终极因。笛卡尔把这种学说运用到整个有机界,甚至应用于人类身体。人类身体和动物身体一样,是一架机器。

我的精神和肉体组成牢固的结合。

笛卡尔告诫我们不要混淆精神和肉体。他指出,在人那里,思维和广袤可以结合,在组合上统一,而不在本性上统一。他表明“思维可以受器官干扰,而不是它们的产物”。不是身体状态变成心理状态,产生或引起心理状态,精神只被器官打的作用所困扰而已。

灵魂虽然和整个肉体相结合,它所执行职能却比较特殊,它的主要位置是在头脑的松果腺中。笛卡尔把精神和肉体很清楚地看作是因果关系:以松果腺为媒介,造成二者意见的某种相互作用。

第八节  情绪

这同一个灵魂既能感觉,又能推理和有意志。他把灵魂区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面,他称之为灵魂的活动和感受。前者是意志的抉择或活动,因灵魂本身而起:我愿意爱上帝,思索纯粹的思想,或创造想象的图画和推动我的身体,这些都是我自由的。后者是感觉及其摹本、欲望、痛苦、热和其他身体感觉,这是由外在的对象或身体所引起的。

善恶主要决定于在灵魂中只由灵魂本身所激起的内在情绪。

笛卡尔试图运用机械论详细地说明人类大部分心理活动。但是,他没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所有的心理过程。

第九节  天赋观念

笛卡尔的目的在于把握清晰明确的知识,当我们判断一件事不可能同我们所设想的不一样时,这就达到了确实性。如果我们不能从感官经验中得出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必然是头脑所固有的、天赋或先验的。笛卡尔的基本思想,是他认为理性有它固有的规范,至于这种规范如何出现,他没有明确的观点。

第二章  笛卡尔的后继者

第一节  笛卡尔哲学中的问题

笛卡尔的新哲学试图调和不能忽视的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随基督教而来的唯灵主义的神学与形而上学。他的后继者的任务就是要指出这种困难或发现摆脱这种困难的途径。采取下列办法,可以避免笛卡尔体系的二元论:(1)取消自然为独立的存在,宣扬绝对唯心主义;(2)取消精神为独立的实在,肯定唯物主义;(3)使精神和物质都成为绝对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还可能保持二元论,坦率否定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平行论)。

第二节  偶因论

偶因使外在世界发生这种变化,是上帝亲自促其实现的。自然现象也不能使我们产生观念,这只是上帝在我们心目中造成这种观念的偶然的原因。这种观点叫作偶因论。偶因论是平行论,认为心理和物理作用没有因果联系,彼此是平行的。

第三节  阿尔诺尔·格林克斯

格林克斯指出,的确我们不能施作用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也不能施作用于我们。上帝特殊的行动来说,我们的意志不是造成运动的原因,运动也不是造成观念的原因。上帝也没有在肉体和灵魂之间预先建立了和谐。格林克斯的认识论也和笛卡尔派不同:我们不能认识事物本身;上帝能够认识事物,而我们只能认识我们自己。

第四节  唯心主义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1638-1715年)。马勒伯朗士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泛神论,但是,他并不主张只有一个普遍的实体,而主张唯有一个包罗所有事物的观念的最高理性。物质世界是一个不可认识的领域,他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的心智的实在的直接对象,是物质世界的观念,而不是物质本身;除去通过自然或超自然的启示以外,我不知道这个对象的存在。

第五节  神秘主义

布莱斯·巴斯噶(1623-1662年),他的神秘主义夹杂着一部分怀疑主义。赞同笛卡尔的二元论及其机械的自然观。他断言关于终极的东西的认识超越人类的能力范围以外,人既不知道事物的根据,也不知道事物的目的。人既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灵魂不死。

第六节  怀疑主义

比埃尔·培尔(1647-1706年),他运用笛卡尔派出清晰明确的认识标准,作为他尖锐深刻地批评哲学和神学独断主义的试金石。他以突出的辩证的技巧揭露了宗教教义中事实和理性的矛盾,使人主义理性和启示、科学和宗教的对立。宗教限制在启示的范围以内,而启示本身必须服从理性;对宗教所根据的历史事实必须加以批判的考查。可是宗教和形而上学理论并不影响人类道德。

第三章  斯宾诺莎

第一节  唯理主义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也是要获得关于事物的完全的知识,这只有靠清晰明确的思维才能达到。斯宾诺莎从定义和公理触发,再到命题,这种命题是他按几何学的次序加以论证的,在论证中各个命题都占据它应有的地位。命题之后还有推论,即由命题产生的必然的结果;还有解说,在这里对命题不拘形式地作比较详细的讨论。

在目的和方法上,斯宾诺莎于是以笛卡尔为榜样。如果实体除其本身以外不需要别的东西便得以存在或被设想,如果上帝就是这个实体,其余的一切都依赖于他,那么,显然上地以外就不可能有实体。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年)的著作有《形而上学的沉思》、《神学政治论》、《伦理学》、《政治学》、《知性改进论》、《书信集》、《简论》。笛卡尔的哲学是他的思想体系的基石。

第二节  方法

斯宾诺莎在他的体系中对待世界,像对待几何学中的问题一样。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必然地由宇宙的第一原理或根据而来,犹如几何学的命题必然地由其逻辑前提推演而来的。事物因第一原因而起,不是在时间中的演进,从永恒的观点来看,而是永恒的。根据等于结果,原因等于理由;合理的或逻辑的根据和实在的根据之间没有区别。正如在数学证明中每一命题都是其他命题的必然结果,在自然中每一事物也是其他事物的必然结果:整体时一个有相互联系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其必然的位置。这就是说,斯宾诺莎的体系是严格的决定论的。自然中没有目的或计划,正如数学中没有目的或计划一样;从这一点来看,斯宾诺莎的体系是反目的论的。

第三节  万有实体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最为充分地表述了他的思想体系。讨论了以下课题:(1)上帝,(2)心灵的性质和起源,(3)情绪的性质和起源,(4)人的奴役和情绪的量,(5)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实体独自存在或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而存在,它不必借助于任何其他事物的概念而被理解:不能设想任何东西而不预先肯定实体,却能设想实体而不预先肯定任何别的东西;它是绝对独立、根本的基质。

斯宾诺莎指出:“我坦白地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受制于上帝漠不关心的意志,是出于上帝的任意性,这种观点比那主张上帝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行善的观点,更接近真理。因为这些人似乎把一个离上帝而独立的东西置于上帝以外,上帝进行作业时,视之为模型,这是他要达到的目的,有如趋向一个目标。实际上这不过是使上帝服从命运,是对上帝最荒谬的看法;我们已经表明上帝是事物本质和存在的元始和唯一的、自由的原因。”

上帝作为一切实在之活动的本原或泉源,斯宾诺莎用老经院哲学派的术语称他为产生自然的自然;上帝作为多种多样的物体、出自本原的结果或产物,他被称为被自然产生的自然。

第四节  上帝的属性

所谓属性,斯宾诺莎是指理智认识到的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人类知识的形式,不是实在地为上帝所有,而是由人类思想赋予他的。

人类心灵只掌握无限的属性中的两种,即思想和广袤。上帝或自然至少既是物体,又是精神。

第五节  样态说

属性表现为特殊的情况或样态。样态被规定为“实体的状态或变化,或在另一东西以内、并通过另一东西而被人理解者”。

在一种意义上,样态是无限和必然的;在另一种意义上,样态是有限和暂时的。斯宾诺莎把这一观念的无限和必然的体系,即一切观念的总体,成为绝对无限的理智;把广袤样态的体系称为运动和静止;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个宇宙的面貌。

个别的有限的物体和精神不是直接出自上帝的实体;每一有限的事物都以其他有限的事物为动力因,如此类推,以至于无穷。斯宾诺莎把这解释成仿佛彼此互为结果。这里我们仅作一般的科学的解释,未能深入;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根本谈不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根据永恒之形式来看,上帝是其无限的属性;根据时间这一形式或通过想象来看,上帝就是世界。

斯宾诺莎的样态说是由他的唯理主义前提决定的。

第六节  人的精神

斯宾诺莎肯定只有一个实体或基质,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活动变化都以此为基础,都是它的活动变化。因此不可能有灵魂或自我这样的东西,即一个有思想、感情和意志的精神实体;精神是由它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组成的。

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样态或形式,同时也是精神的样态或形式:一切肉体都有生气,而一切灵魂都有肉体。斯宾诺莎称人的精神为人的肉体的观念;肉体或运动则是同某一观念相应的、在空间中的对象或活动变化。

观念和秩序和联系同事物的秩序和联系是同一的;肉体活动、强烈感受的秩序和联系,同精神活动、强烈感受的秩序和联系是相符合的。每一种事物既是精神,又是物体;既是观念,又是观念的对象。

凡是发生于身体中的事情,没有不被精神所知觉的,就是说,没有不伴随相应的精神状态的。所有这些属于感性认识的知识都不清晰明确,而是混乱的;通过这些观念我们不能得到关于我们的身体和外在的物体的适当的知识。

第七节  认识论

斯宾诺莎探讨了认识论,(1)模糊不清和不适当的观念产生于想象,建立在感官知觉之上,而感觉以物体的变化为其对象。不作辨别的经验和单纯的意见不能给人以真正的知识。(2)此外,还有充分的知识,清晰明确的观念和理性知识。理性思索事物本来面目,认识它们的必然联系,从永恒性方面来加以思考。(3)斯宾诺莎认为知觉的知识是最高级的知识;不过,很难说,究竟它同前一阶段有什么区别。根据知觉的知识,一切事物被认为在上帝的存在中有其必然的根源,是由它而来的:“它从关于上帝的某些属性的客观本质的一个适当的观念,前进到事物的适当的本质。”想象不能看到事物整体,它沉溺于细节,不能掌握现象的统一性,不能了解其意义。

斯宾诺莎认为错误仅仅是缺乏知识。

第八节  理智和意志

就心灵认识观念而言,它是智慧或理智,从它肯定或否定真或假的方面来看,我们称之为意志。无论是理智或意志都不是精神的技能;没有心灵的机能,心灵中只存在着观念。斯宾诺莎没有区分认识、情感或情绪和意志。智慧和意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意志是肯定或否定它自己的一种观念。

意志和智慧因此是同一的。意志的各阶段,即激情和意志本身,符合理智的各阶段,即感觉或想象和理性。斯宾诺莎的主要论点是反对绝对的自由选择或毫无根据的意志。谁能认识事物真正的原因,看到它们同上帝必然的关系,就会爱上帝:这种对上帝的理智的爱,就是上帝爱他自己,因为认识上帝的样态。

激情不是人类本性的错误,而是必然为它所有的性质,因此它们好像是“线、面和物体”一样,应该加以研究。有三种基本激情:欲望、快乐和忧虑。一切激情的基础是保全自我的愿望。各种事物都力求维持其存在,人也极力保持肉体和精神生活。人类精神意识到人性所努力追求的是什么,这种有意识的努力追求只关连心灵时,是意志;同时也关连肉体时,则是有意识的欲望。像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是近代生理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第九节  伦理学和政治学

促进斯宾诺莎思想的动机是伦理的和宗教的:“精神的至善是认识上帝,精神最高的德性是了解上帝。”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伦理学必须建立在形而上学之上。斯宾诺莎的思想体系在伦理学中达到了最高点,他从利己主义的前提触发,但是有所修改,削弱了这些前提的作用。他认为万物都力求维持自己的生存,这种努力就是德性。因此,德性就是力量。有德性的活动是唯理的活动:只有当心灵有适当的观念或认识了的时候,CIA可以说它实在是在活动着。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确实于他有用的东西,而理性告诉他,唯有认识的手段对心灵才有用。

对于一个想要使其生存完善的人来说,没有比人与人的目的统一更有用的了,没有比在一切问题上所有的人都一致同意:所有的精神和肉体都应该说构成仿佛一个单一的精神和肉体更优越的了。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权利做他所能做的事,强权就是公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过分地运用他们的权利,于是引起冲突;为了使所有的人和平共处,必须放弃天赋的权利(社会契约论)。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根本动机,是向往个人完善或幸福;从这一点来看,它是个人主义的。

人的至善在于对上帝有理性的爱,这像理性本身一样是永恒的。人的精神不能随同肉体一起而绝对毁灭,其中有的是永恒的而得以保存,正如肉体中有的是永恒的而得以保存一样。

第十节  上帝的概念

上帝一词在斯宾诺莎的体系中有各种用法。上帝和宇宙是等同的,或者和他的属性是等同的,或者他是绝对统一的实体而有无限的属性,或者他就是同意的实体本身,高于这些属性。

斯宾诺莎明确地否认上帝有人格和意识:上帝没有理智和感情,也没有意志。斯宾诺莎有时候说,上帝能够认识他自己的本质以及由这本质而来的一切东西。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