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别篇:昔日儿童节目

又到一年六一节,这个时间总要回顾一下童年,这一次就跟梅梅一起追忆一下昔日的少儿节目吧。
1.大风车与七巧板——央视少儿节目
小时候央视1套节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风车”与“七巧板”。前者风车娃(董浩叔叔)、金龟子(刘燕)等人带你看好看的动画片,后者有鞠萍姐姐教你做手工。

鞠萍姐姐,经历了从姐姐到阿姨,再到奶奶的转变。一生都投入到给孩子们看的节目中。年轻时主持“七巧板”栏目,着重教小朋友们做手工。

不仅电视上教小朋友们做折纸,上小学时就有一门"手工课",要求大家做各种各样的手工。大家剪下教具中的模板,然后折叠、粘合。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梅梅的这篇文章,回忆一下童年。

董浩叔叔最早给米老鼠配音,与李扬老师配音的唐老鸭,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迪斯尼是最早与央视合作的一批动画公司,90年代更是与国内多家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小神龙俱乐部”,播放了大量的美式动漫。这是国内引进美国动画的第二轮高潮,此时观众群中美漫还是有力量与日漫一较长短的。

注: 美国动画引入的第一轮高潮是80年代中期。经典案例——孩子宝公司免费送《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引起收视热潮后,靠卖玩具赚大钱。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梅梅德回忆欧美动漫篇。

早在“大风车”节目之前,董浩叔叔还没有装扮成“过于老成”的风车娃之前,他在央视还做过不少讲故事的节目。
梅梅印象最深一个是真人与玩偶合作的“青蛙大法官”,“听一听,看一看,脑子里面转一转”是动物王国里断案入神的青蛙大法官的口头禅。

还有一部:现代小朋友穿越到西游记中,利用高科技武器,帮助孙悟空打败妖怪的故事,也十分受到小朋友的喜爱。恐怕这是梅梅最早的接触到的穿越故事了。可惜网络上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大风车时代,现今的湖南综艺一哥,当时在央视与金龟子搭档,扮演毛毛虫。这时期,风车娃渐渐淡出,董浩叔叔再次已成年人的形象演出。
但无论是风车娃,还是金龟子与毛毛虫,主持人都起到串场的作用,之后播出的动画片才是本体。

早期央视少儿节目中播放动画片时,并非只有国漫。当年引进了许多优秀的欧美动画与日漫。
当年梅梅家通过天线只能收到央视1套,省卫视与本地台三个频道。而本地台节目少,经常转播央视2套节目。央视2套下午6点多时,经常播出动画片,播到一半经常切换到本地台,让小朋友十分失落。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梅梅回忆儿时看过的日漫。

2.推理小剧场
央视的儿童节目中,还曾有个推理案件的剧集。每集一个简单的“推理”小故事,演员周舟就出演过里面的803刑警。
先出现一个案件,然后刑警803找出凶手。这时切出短片,主持人请小观众们猜“为何凶手是他”?最后在播出剩下的片段,803讲出如何找出的凶手。

注:上海的广播剧《刑警803》,就取材于真实的侦查破案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3.面向儿童的舞台剧
花王国的朋友,又叫“大花房里的故事”。花房里生活着六只昆虫:蝶蝶(蝴蝶)、小青(蜻蜓)、曲先生(蛐蛐)、老纪(蝉)、螳大(螳螂)、阿星(瓢虫)。

这是梅梅较早接触到的,在电视机里播放舞台剧了。剧中的昆虫完全拟人化,有的是马大哈,有的特爱臭美,有的虫絮絮叨叨,有的虫开口闭口“气死虫啦”。

都市深夜的动物们——非原剧名
与其类似的室内儿童剧,梅梅小时候看过一部外国的系列剧,名字忘记了。讲的是都市的深夜里,动物们的故事。其中流浪的黑猫(或灰老鼠)等是坏人。经常搞破坏。动物们全是由人扮演,采用话剧形式。一幕演完要放下幕布,然后拉开大幕,开启新的场景。

当年深夜播放,又没有电视预报,根本不知道哪个台哪天晚上几点播放,能看到全凭运气。梅梅小时候十分喜欢此剧。
绿野仙踪——从电影上看舞台剧
1939年版绿野仙踪,将舞台剧搬上大银幕。美国人特别喜欢百老汇歌剧形式来演绎儿童作品,迪斯尼动画就有大量的歌舞片段,渲染情绪。

让观众在电影院内看戏剧,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这种模式。将著名京剧大家谭鑫培的著名选段拍成胶片,保留至今。
木偶电影
人与木偶合拍的电影,国内有“小铃铛”与“宝葫芦的秘密”。其中宝葫芦的秘密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作品。
而小铃铛,曾经是家户谕晓的广播明星。在那个电视不普及的年代,家家户户安装“大喇叭”或者购买半导体。小朋友们的娱乐方式就是听“大喇叭”里的儿童节目。
梅梅记得就是从广播里听到的科普类儿童节目“蝙蝠是兽?还是鸟?”

马兰花——电视上播放过的儿童布偶剧
马兰花可以实现人们所有的愿望,善良的人发现了它,请求它的帮助。而对其虎视眈眈的黑猫等,鼓惑想不劳而获的人,利用它做坏事。
此剧中黑猫的形象有点恐怖,小时候不敢直视。可惜网络上找不到当年的资料,只有老的电影版本,以及新世纪后重新排演的真人剧目。

梅梅从小就记得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神奇山谷——人偶剧
98年央视与澳大利亚合作拍摄了此剧,在央视儿童节目里播出。印象中就是在大风车里播放,与主持人金龟子、毛毛虫出来串场,前后脚的事儿。

有魔法的小龙、天真的小狮子、爱玩闹的女娃娃版熊猫、经常讲出大道理的小乌龟。不同于普通的儿童舞台剧,演员化化妆、带上头饰、穿上翅膀就可以,这四位都是由演员穿着厚厚的皮套来表演的。
天线宝宝——欧美子供向作品
与其十分类似,央视还引进了“天线宝宝”,面向更低年龄段的小观众。

芝麻街
提到天线宝宝,不得不提芝麻街。梅梅小时候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其身影,是否电视台引进过不得而知。但有印象的是电视上偶尔看到过毛绒布偶的外国儿童节目,是不是大名鼎鼎的芝麻街,就不敢确定了。

央视引进了许多国外知名儿童节目,通过学习、模仿,与国外团队合作拍摄,最终开发出大量自主品牌的儿童节目。

赖宁的故事——儿童话剧
梅梅小学时代,小英雄赖宁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学校组织学生们观看话剧,后来还有一部电影。

梅梅印象深刻的是:看话剧那天是夏令时结束日,人们需要手动修正时间,将钟表向前调一个钟头。当天家里忘记调了,造成去看话剧迟到了半个小时左右。 92年国内不再使用夏令时,此后就没有调时间一说了。
不仅如此,梅梅经历了小学低年级下午4点多就放学的时代。以及家长一周工作六天,学生一周上学六天。慢慢地从六天变成五天半,最后才双休。

题外话:小学时学校最喜欢组织孩子们看电影,接受教育。梅梅记得当年看了部全景杜比音效的2D动画片“雷锋的故事”。
每年3月学校组织大家学雷锋,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或到马路上擦洗中间的护栏。4月组织小朋友们去烈士陵园扫墓。
4.特摄片
特摄本来只不同于真人表演的拍摄方式,后来变成了特定名词,指代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这类面向儿童的剧集。
恐龙特级克赛号
梅梅接触的第一部特摄剧,时代超人克赛。小朋友们之间模仿克赛,做出各种“羞耻”的造型,大声喊出:
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二级准备,发射!
克赛,前来拜访!
绝招——时间停止!

奥特曼系列
小时候看港台动画,经常听到大名鼎鼎的“咸蛋超人”。蜡笔小新中,“动感超人”与他的绝招——动感光波,更是如雷贯耳。

可惜,小时候电视上没有播放。长大后才得以见真容,不过已经过了喜欢此类剧的年纪。
与其类似的还有“恐龙战队”、“假面骑士”等,特别是恐龙战队,小时候看玩具包装上的图片,好酷呀!可惜一直没有看到原片,也没买过玩具。

长大后再看“铁甲小宝”这类子供向的特摄剧,已经无法体会到孩子们那份简单的快乐了。
动物王国失窃案——中式特摄剧
全由动物表演的系列剧:动物王国失窃案与续集猴探长探案,共10集。由马戏团的动物演员进行表演,声优依据其吃东西的口型进行配音。对小朋友来说,太有意思了。

5.学习类儿童节目
少儿家庭英语
梅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视上一位奶奶教英语:What is this. My name is.

这是小时候最早接触的英语节目了,上学后才知道了《走遍美国》。
东方小故事
通过成语故事与历史典故,对小朋友寓教于乐。想法很好,但它的播出取代了小朋友最爱的动画片,这可是要打低分的。
不过如今看来,这绝对是良心制作。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好内容了。

比克曼的科学世界——科普类
梅梅是从小神龙俱乐部看到的这档科普类节目。里面讲述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很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

拓展——80后小时候,很多孩子都买过《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儿童科普读物。梅梅小时候买过一套,还有历史类的《上下五千年》,这都是流行在小朋友之间的畅销读物。

小时候除了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读书也是一种重要娱乐方式。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很小就为梅梅订购了《好孩子画报》、《故事大王》等书籍,还购买了不少“小人书”(杨家将、薛刚反唐、螳螂拳演义等等)。

小学的《优秀作文选》、中学时代的《读者文摘》、《青年文摘》,都是学写作文的重要读物。也是鸡汤文、小资文的大本营。

《科幻世界》则是科普类的延伸,里面既有中国原创作家的连载,也有翻译国外经典的中短篇科幻故事。记得高中时有同学还向其投过稿,大家也以能写科幻向的作文为荣。
对比起来《故事会》、《知音》等就显得下里巴人,里面很多荤段子,对小孩子来说有点不良读物之感。故事会中最经典的就是“阿P故事”了。
6.孩子感兴趣的综艺类节目
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对小朋友来说,探寻自然,了解各种野生动物是十分新奇且有意思的事情。虽然央视“动物世界”栏目不是儿童向的,却天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伴随着主持人浑厚低沉的嗓音,从动物世界到之后的人与自然的。多年之后梅梅才知道,有关动物的纪录片都是引进之后二次配音的。原版纪录片也有带领大家观察动物的主持人,后期同类纪录片有他们的出镜。
正大综艺
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是梅梅小时候十分喜爱的节目。每期都带着大家去世界各地旅游,每一段导游小姐姐都找到“特殊物品”给大家提出问题。
真是:不看知道,世界真奇妙!

后期改版后推出了“一笑茶园”栏目,一位洋“茶博士”提问,三位茶馆看客(586、千斤顶、百叶窗)各抒己见,让观众猜谁对谁错。
先嚼开心果儿,再品盖碗茶儿,究竟谁的对,还得问专家。

正大剧场
正大综艺之后,紧跟正大剧场。这里播放的都是国外经典影片。对很多80后来说,这就是其早期观影课堂。有机会单独写文谈谈。

除了国产综艺,当时也引进了国外综艺节目:
夺标——德国版的“城市之间”
这是德国70年代制作的节目,许多国家在80年代时引入播出。两座小镇的居民之间,进行各种新奇古怪的比赛项目,让人笑掉大牙。

小时候梅梅经常从电视上看到这个节目。后来央视推出了国产的“城市之间”,总感觉有模仿别人的痕迹。
曲苑杂坛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
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

小时候相声小品都是在晚会上才能看到,而从“曲苑杂坛”上每周都可以看到。许多笑星的经典瞬间也都在此节目上。比如:洛桑等。
同类综艺,还有央视的“综艺大观”。

对小品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梅梅的小品盘点文章。

凭借仅存的印象,整理出这些内容,必然遗漏了很多。数十个春秋过去后,依旧对这些节目念念不忘,除了它们当年打开了小朋友的眼界外,更多是对那个无忧无虑童年的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