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注释小册子》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并无任何不良导向,不涉及任何时政问题
本人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并坚定的维护共产党
今天我同学找我要的时候想起来或许可以发出来以供各位讨论交流
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之前的看法,带有大量主观色彩,如有错漏万望指正
如有错漏万望指正!
如有错漏万望指正!
如有错漏万望指正!
1. 货币可以是土芥,虽然土芥不是货币:抛开人为货币定义上的价值,其本身有源于自然的价值,与劳动附加上的价值,因此货币本身的价值并不能完全左右其身为货币的作用。所以理论上,本身价值极低的“土”,与本身价值极高的“金”均可用作货币。但“货币”在社会中不可能只有一种形态,身为“货币”的金,同时也可以作为商品(饰品等)被(其他)货币所更换(买)。这表明物质的“货币”身份与“商品”身份无法割裂,所以“土芥不是货币”
2. 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同时即是货币到商品的转化:从商品所有者那一面看,是卖,是原先的“商品”被转化为了等价的“货币”;从货币所有者那一面看,是买,是原先的“货币”被转化为了等价的商品。但是仅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货币的定义是不必要的,可以理解为等价的商品A、B互换。因此货币并不一定局限于金银或铁,甚至可以视为交换(交易)过程中临时的身份。身为货币的“金”不会因为其“货币”的身份,而顶替其“商品”的身份(可以理解为用金币购买纯金的饰品)只不过其身为商品的价值需要参照物。因此,所有(大部分)商品价值的参照物,便是货币了。
3. 生产过剩:社会对于某一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假如一个人一天需要吃三碗米饭,那么多出的第四碗、第五碗米饭,尽管在生产上需要消耗与前者等量的原料、劳动,但对于那个已经吃饱的人来说,多出来的米与地上的土一样,并不具有价值。假设所有人对于粮食的需求均已满足,那么多出的粮食便是过剩的粮食,其不具有价值。然而实际上,为了维持甚至扩大利润,部分粮食所有者会以原价出售已经多出的粮食,这将导致商品堆积。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于货币冗余导致经济关系崩溃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原有利润仍以原价出售过剩商品。过剩商品不被市场所需要,形成过剩的商品堆积,为了维持原价,资本家尝试通过销毁过剩的商品来维持商品数量,同时开除部分工人以避免继续生产过剩商品,但下岗工人因为失去经济来源,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将加剧商品堆积。资本家为此则又重复上述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原先的经济关系崩溃,形成经济危机。
备注:(1):资本主义国家为销售商品、获取原料或劳动力,其经济关系无法独立维持,对外依赖性过强,对外关系紧密(即市场国际性强)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必将影响所有(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
(2):货币贬值、物价下降为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的自救措施
(3):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过是资产阶级愚弄工人阶级的手段。其为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的预防措施
(4):经济虚浮(股票、虚拟业务远超实业)为经济危机前的表现,同时可称为爆发的直接原因
5. 市场经济:由市场在交易过程中自行调整物价,商品生产不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其必然导致物价不稳甚至被个人把控,商品数量远超社会需求。
备注:(1):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即生产资料私有、雇佣制为其前提条件
(2):市场经济短期内将为资本家带来巨大的“利润”,其本质建立在对工人的剥削之上,因此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3):市场经济下产生的“利润”,仅属于资本家个人,其不被国籍所束缚,而利润受损的工人却易被地方关系所捆绑,所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社会整体购买力下降,资本主义对外依赖性加强
6. 计划经济:由国家机器(政府)统一物价,统一分配生产资料,商品生产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其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商品堆积,期间所产生的误差也可以被社会自行“消化”
备注:(1):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虽然计划经济需要社会主义政权做保障,但并不影响经济变革先于政治的事实。
(2):计划经济可以将资产阶级(资本家)彻底踢出生产过程,并借此彻底剔除阶级观念(只有“阶级”存在,则必然存在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事实)
(3):计划经济下,商品生产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因此几乎不会产生过剩的商品,自然不会导致商品堆积,也凭此根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
7. 无政府主义不等于无政府状态:无政府主义旨在主动摧毁国家概念,试图撕下政府的面纱,使其从“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的工具”,变为“纯粹的国家机器”。无政府主义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也不是单纯的制造混乱,其旨在快速剔除剥削,“由人民管理人民”甚至也可以是不必要的
无政府状态则是纯粹的混乱,由于统治阶级公信力低、经济不足以驱动、生产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国家机器瘫痪
8. 安那其主义的“分支”:(申鹤)
9.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典型的封建思想残余。其在资本主义“教育普及”后再次兴起(印度民族大起义、国家社会主义)。其按照地区、语言、文化将人民加以区分,以此从阶级矛盾上转移视线。
备注:(1):(申鹤)
(2):(申鹤)
(3):一个民族的独立,是属于被压迫人民的独立,其相较于殖民主义更加先进。(申鹤)
10. 货币的冗余:我们须知道,商品(即生产物)是会被消耗的,饭会被食用,衣物也会破损,最终“消失”或变回原料的状态。但在()市场上,已被消耗的商品会被等价的货币取代,用于购买商品A的货币不会随着商品A被消耗而一同被消耗,反而可以继续被用来购买商品B(这部分货币由哪一个个体所有并不影响结果)因此最终货币所能代表的总价值,必然超过市场上已有商品所代表的总价值。我称之为货币的冗余。
11.货币本身的缺陷(接上一条):(申鹤)
12.劳动能力:我们所谓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体,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存在于活的人格中。其发动,通常会产生某种作用价值
13. 原料:例如从水中捕获的鱼,从原始森林中采伐的林木,从矿山中采掘的矿石,曾经的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才称之为原料。
因此单指着一片水域、森林、处女地等,都不是原料,只是它们中有原料可以被提取出来
14. “仆役阶级”:“往日称为家庭奴隶,今日称为仆役阶级”。例如男仆、女仆、随从等等,亦称“劳动奴隶”,大体为工业革命后,由手工业者向工人身份转移的群体,或可理解为早期无产阶级
15. 劳动力发展,劳动价值有所下降(现象):随着人力的发展、方法的改进、科技的发展,商品生产成本下降了,但售价却没有下降。“当织布机发展为,仅需儿童转动摇杆就足以工作后,技术工人的价值显著下降了”
然而这并不能体现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需求下降了,其一反映出市场经济的缺陷,即对商品的需求僵化,商品生产不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导致生产大量“无价值”商品,并成为劳动价值下降的直接原因。这同样可以反映出市场经济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十分有限,甚至起抑制作用。其二反映出时代进步中资产阶级身上的保守气息(正如曾经的封建地主面对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