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客观指标来评估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相位的敏感程度——耳蜗神经的相锁

2022-05-05 20:55 作者:鬼斧神工119  | 我要投稿

此篇文章经授权转自辜磊的公众号声学号角,辜磊先生曾任国光声学工程师、JBL Professional高级声学工程师、Tymphany首席声学工程师、华为音频主任工程师以及瀛通耳机事业部副总经理。以下是原文: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吹嘘对音箱系统的相位非常敏感,即便是高频信号。

但大部分人类归根到底还是肉身,会受到各种客观物理规律限制。当然多个音箱的相位不一致导致的客观干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下面我们先看看凡人的听觉系统。

人耳的结构

  • 外耳:共振腔

  • 中耳:放大作用和强声保护作用

  • 内耳:频谱分析作用

下面的人耳听觉系统的3D图片是我从一款解剖软件中截取出来的

内耳结构图

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析声音示意图(位置理论)

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贝克西(Békésy,Georgvon)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写了“听觉原理”巨著,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各种频率在基底膜上的振动模式

听神经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着耳蜗内的毛细胞。它的响应是相对均匀的。每条神经纤维的频率都经过了严格的调整(与基底膜的振动模式相匹配)。

基底膜内膜有3500根神经纤维,外膜有3排神经纤维共20000根,俗称毛细胞。当声波在基底膜上振幅超过一定阈值时,产生电脉冲,经毛细胞传入大脑,感知语音。

有点类似于生理性质的傅里叶变换,见下图展开的动作电位,以及听神经纤维的动作。

每条听觉神经纤维仅对狭窄的频率范围做出响应

耳蜗神经纤维向低频声音的放电不是随机的;它们发生在特定时间(相锁)。即对低频信号,人耳对相位是比较敏感的。

从上图来看,以客观的听神经来说,对于单一频率的正弦波,频率在2kHz以上的,基本没有细胞电位和音频之间的相锁(phase lock)。也就是毛细胞不再根据正弦波的不同相位改变自身的电位,此时听觉系统不再编码声音的相位,而只编码幅值。

所以2kHz以上的正弦波的相位对人耳而言,基本是没有意义的。包括双耳听觉的相位在高频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使用双耳时间差,而不是双耳相位差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因为本人在从事调音时几乎每天都有调节相位,对此问题也算是有一定的发言权。

首先,相位的调节主要是多声道之间的相位调节(通常也是1kHz以内)能够影响人耳主观听感,尤其是对声场中image的定位和focus影响。亦或是低音炮与主音箱之间的相位匹配或者主动降噪耳机。对于常见的立体声音箱或者耳机,同步改变两个声道的相位通常不会有显著的听觉影响。或者说单体自身的绝对相位的可听性是很弱的。除非是左右声道之间存在相位差。

而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知乎的麦文学经常调侃的“人类DNA与蝙蝠不一样”。看似是荒诞滑稽的,但实际上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人耳对于声音中一些现象的反应,和人耳器官本身的结构是有直接关系的。例如人耳的频率分辨极限。所以一些人声称的“一耳朵区别”或者“xx很明显”之类的,从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或者说不是人类能听出来的。这些声称实际上是非常荒谬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想象。

关于人耳的一些听觉特性,其实早就有大量的严谨实验和定论,例如辜磊先生提到的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的巨著《听觉原理》。再比如说我过去分享的一些关于人耳听觉极限的实验,有些是发表在自然科学等权威期刊的。如果各位想了解一些靠谱的知识,建议还是看一看这些经典著作。

从客观指标来评估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相位的敏感程度——耳蜗神经的相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