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第一章
我出生在江浙一个不起眼的小农村,是一个不起眼的90后,我的故事也是这么得不起眼。
96年的12月12,我来到这个世上,我的父亲是个农民,我的爷爷也是个农民,太公也是农民;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记得我的倔脾气,内向,属于窝里横,对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给我的很多故事埋下伏笔。
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过得都是很开心,有一堆同龄孩子,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偷桃,偷西瓜,在山上,在田间,跑来跑去。从小学开始到上初中,我感觉自己每天过得都是简简单单的,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也没有父母给到的压力。到初一的时候,在第一次的期中考试中,自己稀里糊涂地考了一个全班前十,当时上的是镇上的初中,已经开始区分普通班、实验室这些,我当时上的是普通班。所幸当时碰到的班主任比较上心,记得他姓陈,个子不高不矮,但是很年轻;那时候是在午休的时候,陈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聊天,当时的我是懵懵懂懂的,啥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考试的成绩在班里比较出色,可能在全校看来连个浪花都没有。但是那时候的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了考试成绩好带来的那一点点沾沾自喜,一点点成就感。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成绩一直在班级上保持前列,虽然初中三年自己一直在普通班,自己也做了三年鸡头。中考是学生生涯碰到的第一次考验,三年的普通班生涯却让我波澜不惊,当时我们班上的同学,一部分早早地离校去上技校了,平时上课我的那些同学们也是表现的死猪不怕开水烫,所以其实学习的氛围并不是很好,所以在那个环境下,我对中考也不是很上心其实,或者说不紧张。
就在这种状态下,我结束了中考,发挥也没有多好,也没有很差,就上了镇上的高中,也是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高一的时候分班,也是分到了一个实验班,摆脱了普通班,但是上面还有一个小班。就这样,我也懵懵懂懂得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涯。从初中到高一,我一直和一个同学保持着同班的关系,他和一样,在班级上成绩属于“拔尖”。三年的初中生涯到进入高中,我慢慢地开始有了一点胜负欲。在高一的时候,自己依然在自己的班级上当鸡头,那时候都是住校,然后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每天都是在学校里枯燥地学习,刚经历完中考,高考这个人生第二次考验,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第一次接触到高考是因为考试场地需求,高一高二需要清场地,所以学校给放假了。那时候我的想法是,下次高考是啥时候,就想着放假。
到了高二,重新分班,在当了一年的鸡头之后,我在高二的那边被分入小班,当时一个年级有20个班级,小班有3个。这个机缘对我整个高中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进入小班之后,自己一下子从鸡头变成了凤尾,而我们这些从下面升上来的,显得也是格格不入群。
新的教室,新的同学,自己也认识两个新的同学,一直影响我到现在的人。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受到周边的同学的影响,自己对学习也开始格外的上心,因为发现周边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这该死的胜负欲。(到后来,自己慢慢地发现,学习上的差距是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小的)就这样,自己开始了奋笔疾书的学习生涯,每天都是和时间赛跑,教室、宿舍、食堂每天三点一线。慢慢地,自己也在成绩上得到了回报,在高二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拿到了班级的前五,班主任还特地打电话表扬了我。可能那时候发现了我也是一块学习的宝,在得到第一次的回报之后,自己也开始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是自己最专心的时候,心无他物。
说到那时候的认识的新同学,我们姑且叫他小帅,他睡在我的下铺的隔壁,其实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是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再加上一直住校,后面是一个月回一次家,其实根本没有多余的社交活动,就只有一起学习,一起飞奔去食堂的小伙伴。小帅当时在班上并不是特别的靠前,他也是属于和我一样从下面爬上来的。我们后来为什么慢慢成为好朋友,我自己也说不清,我把这个归于下意识的行为。
在高二的时候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参与了高考,因为高二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把高中的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了,然后整个高三都是在复习,学校把当年的高考试卷发放给我们高二年级段的学生,模拟参加一下高考。那时候我也是对高考这个“神圣”的门槛第一次有了较为直白的认识,大学这个词也是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范围中。那一次,班主任也是借机让我们开始填写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然后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以此激励我们。我记得自己那时候填写了一个省内的工业大学,对于211还有985更是没有啥的认知。
到了高三生活,每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复习,考试,做不完的卷子,复习不完的知识点,那时候只觉得书本都要被翻烂了,笔杆子都要被写折了。到现今,我还能看到自己右手无名指上面的茧,每次去摸它,总能想起当时的那一段时光。
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熬过了9、10月的台风,3、4月的春雷,我也迎来了高考,人生第一次鱼跃龙门的机会。高考其实最紧张的是家长,我记得当时考前一个月回家,我妈妈问起我高考的时候,我对她说,到时候考试的时候,你们可别来看我,也别送饭,等结束了再来。当时考试是2天半,语数外加理综是两天,对于要冲击一本线的同学,第三天再考一门选考。考试的两天半时间对我来说过得很快,考完一门就是匆匆去准备下一门,我当时的策略就是考完不去对答案,专心准备下一门,当作平常心来对待。是啊,为了这几天,都已经准备3年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准备充分了,多一天不多,少一天不少。到考完的那天,我有一种久违的释怀一样,感觉一下子身子就轻了。
考完试之后,就是彻底的解放了,家里会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每次都是回答“还行”,从小到大,每次别人家问起我对一件事的看法时候我总是回答一句“还行”。
到了查分数那天,我记得是晚上,全家人都在,我小心翼翼地输入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核对无误之后,点击了查询,那一瞬间自己还是很慌张的,因为你周边还围了这么一圈人。676,这个数字到现在我还记得一清二楚,我轻轻地念出这个数字,676,根据去年的一本线,自己的这个成绩也是还可以了,超出一本80多分了,自己那时候也是松了一口气。分数出来之后就是开始填志愿了,家人知道我考得还不错,都是很开心,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也是开始了第一次分歧,(这个分歧来自我和我的父亲)因为分数线高,自己的志愿选择性也就高,以前自己可能考虑的都是省内的大学,现在自己也能去想想省外的知名大学,甚至211和985这些。我的父母都是农村的,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医生、教师。但是那时候我一下子就否决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一直以为已我这样的性格不适合教书育人,因为我缺乏耐心,会急躁,我自认为做不到对学生的谆谆教导。而且那时候的“志得意满”也慢慢地让我想借机摆脱父母。那时候填写志愿,自己完全没有一个概念“未来想做什么”,在读完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的我,完全没有一个概念“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以前说着要做科学家,当有钱人,但是在现实面前,自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在懵懵懂懂中,自己就那样仓促又随便地勾选了自己的志愿。也这样仓促地对自己的人生做了第一次选择。
之后一个月自己也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专业却是调剂的,自己也没有去想的那么多,对我来说,这是离开父母,离开那个生活了十几年小村子的船票。
在那个时候,高考结束,父母一般都会给子女购置手机,我当时也是收到来自父母的承诺,苹果手机无疑是那时候最火的,那时候父母对手机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诺基亚这些,苹果手机的上市,给那个夏天的我,那个时代的学生带来很多的震撼。我如愿得到了自己的水果机,还有一台新的笔记本,这也是我自己拥有的第一台电脑,新事物的涌入,让我的一切选择都是那么的仓促;而那台手机,也成了后面所有的故事的起因。
而我那些不堪的的人生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